2011年12月17日,由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陶東風教授任首席專家的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價值觀研究”舉行了開題報告會。與會專家圍繞大眾文化價值理論、大眾文化的價值誤區、大眾文化價值觀比較等議題展開了熱烈討論,對“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價值觀研究”給予了充分肯定,並提出了進一步優化的建議和意見。
清華大學肖鷹教授指出,目前的課題結構框架(三大板塊的劃分)是可行的。他也提出了修改、補充建議:1.將大眾文化的娛樂化(娛樂價值)補充到研究當中,肖教授認為,近些年來在網絡和影視作品當中出現的大眾文化的“惡搞”現象,是大眾文化極端娛樂化的表現,它體現著在當下中國什麼都可以娛樂的價值誤區﹔2.在對大眾文化運行機制的研究中,應強調市場化商業化發展對大眾文化價值觀出現的基礎意義,以及媒介技術的變遷所帶來的影響﹔3.應該論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普世價值與大眾文化價值的關系。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郭慶光教授認為,該項目的優勢在於項目申報論証的設計抓住了當代大眾文化傳播過程中的熱點與問題,不僅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也具有極強的應用性,並且在國際比較中研究大眾文化的價值更能清晰體現大眾文化的產生根源。他提出的修改意見是:1.建議在課題中加入傳播媒介與載體的研究,應當考慮到當代媒介系統的復雜性。現代傳媒系統中包含了主流媒體、商業媒體、新媒體等力量的角逐。就主流媒體而言,雖然要貫穿主流的核心價值,但也存在著一種分裂現象,例如廣告、娛樂、消費、時尚等更傾向於大眾。2.在分析大眾價值與主流價值的關系時,應注意到二者的分裂與彌合。大眾價值和主流價值在八十年代契合的程度較高,而到了九十年代則產生了分裂。因此,主流價值的大眾化傾向、主流價值怎樣讓社會大眾接受、大眾對於個人價值的強調與主流對於集體主義的強調這二者之間分裂,應該如何在文化中得到彌合,這些都值得探討研究。
北京師范大學張檸教授強調,1.大眾文化中表現的是常態經驗,而不是非常態經驗,是日常生活的文化經驗,普通大眾的文化經驗,而非一味強調精英經驗,這和精英文化是非常不同的。2.當代大眾文化生產與大眾文化接受標准的關系。例如當下青年偶像觀念中體現出的去道德化傾向,實際上是偶像標准的轉變,即從道德標准轉向了功能標准。張檸教授認為,這種轉換所體現的是游戲思維對於青年一代價值觀念的影響。此外,當代偶像存在著一類低模仿人物,如鳳姐、芙蓉姐姐。
太湖論壇主席嚴昭柱研究員指出,該課題既有現實意義,又有理論意義,很重要。要加強對大眾文化發生學的理解,梳理中國當代大眾文化的發生和發展。要有明確的問題意識,在問題的引領下,展開研究。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胡智峰教授指出,1.要注重大眾文化發生發展進程的梳理,揭示其意義與變遷。在研究當代大眾文化與主流的關系時,要注意大眾文化價值、主流文化價值之間的關系。應注意盛行暢行的大眾文化一定是得到主流支持、體現主流價值的。二者已經由對峙逐漸演變成合流的關系,這一歷程也是體現了價值觀的變遷軌跡。2.要有大眾文化價值觀的頂層框架。關注國內外多載體,多媒介的復雜語境。3.抓住經典案例、典型案例進行戰略性的個案研究,在個案的深度解剖中建立模式。
中國藝術研究院陳劍瀾教授充分肯定目前的課題設計后,提出還可以考慮補充以下內容:1.紅色經典改編與后革命時代的研究﹔2.“超女”文化現象的政治操練意義﹔3.輿論、網絡媒介所體現出的民粹傾向。
北京大學邵燕君教授指出:1.應該在充分全面細致地研究大眾文化文本的基礎上才能總結出大眾文化價值觀到底是什麼,先分析后總結。應該重視知識分子在大眾文化的價值觀方面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2.在大眾文化價值觀的接受方面,應該重視讀者,特別是粉絲讀者和文本之間的互動關系,讀者並不是被動地接受文本的價值觀,為此,應該了解粉絲進入粉絲的內部去﹔3.目前第二板塊有些抽象,應該在研究的時候加強個案分析﹔4.應該關注網絡游戲對大眾文化價值觀的影響。
中國社會科學院黨聖元教授指出:1.應該關注資本和大眾文化的關系問題,比如跨國資本、官方資本、民間資本三方是如何制約大眾文化的生產機制的。2.是否可以研究研究“教化”問題?精英文化和革命文化是反日常生活的,它實際上不是今天的主流文化,大眾才是主流,可以通過“教化”把主流文化和大眾文化對接起來,激活“教化”這個傳統范疇。
首都師范大學梁景和教授充分肯定該課題的意義,同時建議:1.對當代大眾文化價值觀與傳統價值觀的關系進行研究,對“價值”“大眾”等概念進行理論闡釋,論証價值和核心價值、普世價值的關系﹔2.價值觀批判與價值觀建構之間的關系、建構的具體路徑需要論証。
南開大學周志強教授提出了三點建議:1.注意大眾文化價值觀內外兩個層面可能存在的分裂﹔2.大眾文化娛樂生產機制與大眾文化編碼解碼機制的闡釋,大眾文化的受眾心理調查很重要。3.關注大眾文化價值觀的發生意義變遷。
會后,課題組以申報階段擬定的研究計劃為基礎,認真研究和落實開題報告會中專家提出的意見,進一步調整和優化了課題的總體框架,修訂了子課題的設置和分工。
(課題組供稿)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