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日,由浙江大學郭繼強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總體框架與具體路徑研究”舉行開題論証會。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執行院長李實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趙人偉教授,上海財經大學副校長叢樹海教授,華南師范大學副校長李永杰教授,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姚先國教授以及浙江省規劃辦、浙江省統計局、浙江省勞動保障科學研究院、浙江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等單位相關負責人出席了開題論証會。
課題首席專家郭繼強教授首先代表課題組介紹了對選題的理解、課題的總體框架、具體路徑設計和主要研究內容、擬突破的重點、難點和創新點、子課題設計、研究計劃、主要階段性成果和最終成果。同時,他還報告了課題組對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評審組“關於本項目的改進意見”的回復。
與會專家針對上述內容提出了許多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李實教授認為課題組在今后的研究中,爭取在一兩個問題上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經驗研究都有較大突破。在談到人力資本對收入分配影響時,李實教授提出要考慮兩方面的影響:一是人力資本整體提升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二是人力資本本身差異對收入分配的影響。同時,還可以進一步研究更加可靠的人力資本表征指標及測量方法。在論及社會保障和收入分配之間的關系時,李實教授指出,可以嘗試將社會保障轉換為市場價值,研究不同人群對社會保障的可及性。此外,李實教授還提到了收入分配類課題共同面臨的兩大挑戰:數據問題和方法問題,希望課題組進一步探索。
趙人偉教授建議,在明確“大”分配和“小”分配、總體框架和子課題之間關系的基礎上,將課題的突破點集中於城鄉差距問題。所謂“大”分配通常是指收入在國家、企業和個人之間的分配關系﹔所謂“小”分配則是指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關系,包括城鄉之間、地區之間、部門之間等等。收入差距過大不能僅從發展上找原因,而更應該從體制和政策上找原因。收入差距包括財產差距中的核心問題是城鄉差距問題。至於劉易斯拐點、庫茲涅茨曲線等理論的假設條件或許並不適用於中國。因而,從中國國情出發,探求中國收入差距從擴大到縮小的拐點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此外,趙教授還建議,在進行子課題研究時,最后的重心都應該落腳在“分配”制度上。
叢樹海教授認為收入分配問題是一個涉及面特別廣、影響特別巨大的系統問題,他建議課題組進一步尋找系統性制度安排的指導思想及其核心理念,以此指導課題研究並凝練課題的集中突破點。叢教授指出,初次分配解決什麼問題,再次分配怎麼安排,以及如何實現兩者之間的聯動?都是有待課題組好好研究的。關於課題的突破點,叢樹海教授認為群體差異是所有差異的核心。解決勞動者收入偏低問題,做好福利制度安排,從而實現系統性安排。這個問題盡管難度大,但有著非常大的價值。
李永杰教授建議將該課題的研究重點放在第二個和第三個子課題。在研究人力資本、產業結構與收入分配關系時,不僅應該研究人力資本提升、產業結構優化等對收入分配的影響,還應反過來研究合理的收入分配水平對人力資本提升以及產業結構優化的影響。這種互動匹配背后的動力機制也是值得研究的問題之一。
姚先國教授提出,我國現行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利於普通勞動者和一般居民,個人收入分配差距越拉越大,而造成這種差距的依據又不合理,這說明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中的利益分享嚴重扭曲。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就是要矯正這種扭曲的機制,建立起保証全體公民能合理分享經濟利益,同時又激勵企業和勞動者的積極性、創造性的收入分配體制和機制。他建議在課題全面性的基礎上需要繼續凝練創新和突破點。每個子課題都要有真知灼見,把握問題的精髓和核心,做出拿手的研究。在進行研究時,應充分考慮制度改革的目標和約束條件,而不是基於烏托邦式的制度。姚先國教授還特別建議,進一步加強對收入分配的制度變遷和制度演化的研究。
最后,郭繼強教授代表課題組作了扼要的總結性回應。他首先非常感謝各位專家和領導的真知灼見以及對本課題的中肯評論和建設性意見。其次,對於專家重點提到的本課題的突破點問題、合理收入分配的梳理和界定問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路線圖問題,課題組將予以特別關注和認真研討。最后,郭繼強教授表示,課題組這個團隊不會把課題申請到、能夠做完就行了,而是要向“頂天立地”的目標努力,頂天就是理論創新,立地則是立足現實、接地氣,強政策。同時,還要在研究課題的過程中培養一批人才。
通過開題論証會,課題組全體成員進一步深化了對課題的理解和把握,明確了研究思路和目標任務,更加有信心通力合作,潛心攻關,爭取做出代表國家水准的學術精品和成果轉化。
(課題組供稿)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