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項目動態

2011年重大項目(第一批)開題報告之三十六:抓住和利用好本世紀第二個十年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若干重大問題研究

——面向未來的我國大國經濟發展戰略

  2012年03月02日13:12  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抓住和利用好本世紀第二個十年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若干重大問題研究--面向未來的我國大國經濟發展戰略”正式啟動。該項目首席專家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迎秋研究員。項目子課題負責人分別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生院以及工業和信息化部。為順利推進和完成這項重大課題的調查與研究,課題首席專家劉迎秋研究員召集各子課題負責人、課題組成員於2011年10月25日在京舉行課題啟動暨第一次理論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有關負責人及有關專家出席了這次會議。會議主要就課題立項情況、課題研究思路及下一階段工作計劃等進行了研討並做出了安排。

  一、首席專家劉迎秋研究員介紹項目基本情況

  劉迎秋研究員首先宣讀了立項通知書,重申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相關要求,然后簡要介紹了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劉迎秋指出,本課題研究的一個重要背景,就是我國經濟總量已於2010年超過了日本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果順利,很可能在未來的10-15年內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如何進一步從大國走向強國,是開展課題研究的一個重要背景。有鑒於此,本課題將以我國大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研究為核心,從經濟增長前景、體制機制調整、經濟技術創新、區域協調發展、產業發展戰略與競爭政策、社會保障以及國際戰略等七個方面著手,通過比較分析和實証研究,論証和闡明我國大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盡快形成的經濟技術創新力與領導力、內外需求實現協調的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國家財富管理和駕馭國際事務能力,分析和揭示與上述領導力的形成直接相關的體制機制及其提升路徑。

  本項研究將採取組織社科院內外專家通力合作、集體攻關的方式完成。開始將先用兩年左右的時間(即從2011年10月至2013年8月)開展專題調研和形成階段性成果,報送黨中央、國務院和國家有關部門。然后,再在上述調查研究基礎上,通過更為深入系統的調查和研究,形成系統性研究成果和學術專著。如果可能,還准備在開展上述研究的同時,開展對世界主要大國政府智囊研究成果追蹤翻譯、研究與評析,提出咨詢性研究報告。在上述成果基礎上,形成大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為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提供理論支持和對策建議。

  二、有關課題研究內容的討論

  在劉迎秋研究員主持下,與會課題組成員和有關專家對課題研究內容作了初步探討。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劇錦文研究員認為,本項研究應注意以政治經濟學為理論視角,特別是在導論部分,要將大國發展和大國增長區別開來,要綜合考察結構、制度,發展方式等對大國經濟及其發展的影響,研究與闡述不能局限於經濟增長方式的分析,因為,從大國向強國的轉變至少要跨躍三大瓶頸,即制度瓶頸、中等收入陷阱瓶頸和技術瓶頸。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夏先良副研究員認為,再過10至15年,中國經濟總量可能會超過美國,但中國的影響力未必能夠超過美國。這是關鍵。因此,能否成為大國,最重要的是要有影響其它國家的軟實力,包括文化影響力、國際組織影響力以及市場准入及技術標准的制定和設計標准的能力高低等等。這些能力的形成要通過不斷增加的投資、不斷擴大的貿易以及各類人員的滲透等方式實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劉霞輝研究員認為,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是大國的標准,不是看其人口多少和面積大小,而是看其對世界經濟生活的影響力高低和影響范圍大小。這是一個復雜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需要有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支撐,研究過程中還必須多做些政治方面的考慮。按照霍布斯叢林法則,大國是“食肉動物”,需要解其決生存空間問題。大國要有充足的生存資源和較大的影響力。否則,就不是“大國”,而是“小國”。本項研究的一個重要背景,就是中國如何以平穩的方式成長為現代高收入國家,達到OECD標准,包括如何實現經濟增長與國家能力的匹配,也就是國家能力提升與轉換問題。在這方面,IMF、世行有相應的研究,著力搞好三個層次的研究:第一是宏觀層次,包括法治環境和管理能力的研究﹔第二是結構層次,與現行體制直接相關,特別是要看到在這一層次上,到目前為止還依然存在較強的計劃體制的影響,中國進入中等發達國家的過程中必須跨越這個障礙﹔第三層次是市場競爭環境,包括市場參與者的競爭意識問題。目前,中國還有許多商品的價格仍帶有政府定價特征,這是需要討論和研究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王紅領研究員認為,課題研究必須深入,方法要得當,但關鍵是要有最出彩的東西。大國、強國應該是個什麼樣子?應該具備什麼條件?面臨什麼挑戰?一個子課題中有幾個很出彩的地方,這項研究就是有價值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朱恆鵬研究員認為,子課題五的研究落腳點應該在經濟上,但需要把法律制度環境放進來,產業發展和競爭政策兩個方面,應側重於競爭政策。子課題六則要立足於以下思路,即如果國家自身能力能夠有較大提高,那麼,國際規則的制定及其權力就會自然而然地獲得。強國的特點不在於總量增加得多,而在於自身能力的強。從這個角度來看,本項研究的落腳點並非是經濟發展,而是社會發展。社會成員要能夠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這涉及到醫療體制、教育體制、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方面。如果在追求總量增長的過程中能夠帶來能力的更大提高,最終形成更大更強的國家整體能力,大國的意義就實現了。這裡,使強者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弱者生活得到基本保障,最終全社會實現共同富裕、共享發展成果,既是一個美好的追求和理念,也是一個現實的挑戰與選擇。

  清華大學張利寧教授認為,大國可以成為強國,但強國不一定是大國。大國要有充裕的經濟資源和戰略發展空間,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是成為大國和強國的基礎。從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發展經歷來看,英國是依靠蒸汽機走向大國和強國的,美國是依靠流水線和技術創新、金融創新走向大國和強國的,日本則是依靠軍事工業民用化走向大國和強國的,中國則是有可能依靠制度和技術創新以及低碳發展走向大國和強國的。中國大國經濟戰略的關鍵,是解決和處理好如何大幅度減少對石油、煤炭等資源的依賴問題,如何解決和處理好新能源的開發、儲藏、運用和技術創新問題。

  劉迎秋研究員最后做總結。他指出,研究大國戰略首先需要分清大國和強國概念。從大而走向強,國家的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中國改革開放和快速發展30多年,需要總結提升,形成一個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個人願意學習和模仿的制度。這個制度應當具有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能力和機制。而要達到這樣一個目標,就需要高的人口素質,需要高的制度設計和維護能力,需要高的技術創新和應用能力。制度、技術和人口素質,是實現建立大國和強國的三個基本要點。

  劉迎秋分析指出,目前世界經濟動蕩不安,我國周邊國家也對中國“收緊了口袋”,這些必然會對中國發展產生抑制作用。因此,中國必須探討如何實現低碳發展和通過推進能源節約型經濟,來積極應對挑戰。從戰略上,要著力於從三方面入手展開研究:第一要著力於如何挖掘和發揮優勢資源的作用﹔第二要大力發展節約型經濟和技術﹔第三要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相關制度安排和技術支撐。此外,處理和安排好政府與市場邊界的劃分與界定,也是面向中國成為大國的過程中迫切需要進一步解決好的問題,必須在未來十年內解決好,否則則難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三、數據庫使用和課題研究方法

  本項研究所使用的數據庫主要有:(1)大國智囊研究成果追蹤數據庫﹔(2)民營企業問卷調查數據庫﹔(3)企業實地考察和典型案例數據庫﹔(4)國家統計局工業企業數據庫。

  本項研究將基於政治經濟學視角,強調運用現代經濟學方法,注重經驗分析、統計檢驗與實際調查,規范分析與實証研究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鼓勵案例分析,著力於解決中長期中國發展重大問題,務求本項研究及其成果更具基礎性、前沿性、戰略性和可操作性。

  (課題組供稿)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