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項目動態

2011年重大項目(第一批)開題報告之三十一:國家安全視角下的虛擬社會風險治理研究

  2012年03月02日13:07  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由華中科技大學徐曉林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安全視角下的虛擬社會風險治理研究”於2012年11月26日在華中科技大學舉行開題論証會,通過專家評議,完成開題論証。論証會專家組組長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所長尹韻公擔任,論証組專家成員包括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余立國教授,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韓冬雪教授,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政治學系主任張星久教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趙曼教授。湖北省委宣傳部、華中科技大學有關負責人,以及課題組各子課題負責人、主要成員和相關專家出席了論証會。

  該重大項目分為互聯網虛擬社會風險的來源與演化、互聯網虛擬社會的識別與評估、互聯網虛擬社會風險的預警與控制、互聯網虛擬社會風險管理機制與方法、基於電子決策劇場的互聯網虛擬社會風險防控技術平台5個子課題。課題將研究探索互聯網虛擬社會風險是什麼,風險從哪裡來,風險如何演化,如何對風險進行感知、識別、分析、評估、預警、處置、監控,如何構建風險防控機制等五大問題。

  該課題的主要特色是:從國家政治安全的視角研究互聯網虛擬社會治理問題,著重關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互聯網虛擬社會結構及其風險問題,進行互聯網虛擬社會風險治理的頂層設計,實現互聯網虛擬社會風險演化過程中的關鍵節點及關鍵參與者識別和風險監測預警,構建基於電子決策劇場的互聯網虛擬社會風險防控技術平台。

  論証會專家一致認為,互聯網虛擬社會管理,既是學術界和理論界研究的前沿和熱點,更是國家的重大現實需要。課題組憑借與中宣部、國務院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新華社、人民網、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湖北省委政法委等實踐部門的良好合作,依托華中科技大學下一代互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電子決策劇場等先進技術,一定能夠將這項重大課題完成好。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韓冬雪教授認為,課題組在評審專家建議的基礎上做了很多有益的修正,並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注意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結合﹔二是要注意“社會管理”和“社會治理”這兩個核心概念的界定。當前我國處於社會矛盾突發期,而網絡社會對公民社會具有正面的推動作用。因此,把握好虛擬社會管理的度,對推動公民社會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韓冬雪還鼓勵課題組加強與國內相關部門橫向間的交流與合作,並要借鑒國外在網絡虛擬社會管理方面先進的技術及成功經驗。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張星久教授認為,課題組前期的論証工作和研究做得非常好,對重點要解決的問題理解得很清晰。張星久教授強調了課題理論體系構建的重要性,提出課題中一些重要概念的區分應成為課題的重要工作之一。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趙曼教授認為,課題的選題非常前沿,具有挑戰性,課題回應了重大的社會經濟需求,具有非常高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無論是大的頂層設計,還是每一項具體研究過程,一定要強調從定性分析出發經過量的分析達到對度的把握。

  專家組組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所長尹韻公教授充分肯定了專家組所提出的意見,認為這些意見對本課題的研究和成功具有很大的意義。同時,尹韻公所長認為課題組對現實熱點問題的補充非常重要,並對課題組提出的“革命2.0”和“第四領土”兩個概念表示出濃厚興趣。

  概括起來,論証會專家對課題的順利開展所提出的建議和意見主要是:

  1. 加強政治學理論基礎的研究,對重要概念進行區分和界定,如對“社會管理”與“社會治理”的區分和界定﹔

  2. 進一步加強技術支撐,聯系國內相關部門,並要引起中央高層的關注,構建技術平台、培訓平台﹔

  3. 積極吸收借鑒國外相關經驗和做法﹔

  4. 構建相應的理論體系,研究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的關系﹔

  5. 注意從戰略高度認識互聯網虛擬社會,注意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

  6. 加強數據獲取技術,強化定量的研究。

  針對論証會專家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課題組對研究計劃做進一步梳理和優化,以保証高質量地完成課題研究。主要計劃和措施如下:

  1. 強化政治學理論基礎,加強對國際上治理互聯網虛擬社會風險的研究和借鑒。

  課題組成員中具有政治學背景的有吳淼副教授、郭小安講師等,將充分發揮這些成員的作用。同時,積極學習吸收國內外在網絡政治、網絡社會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充實基礎,做好基本概念的區分和界定。對國內外互聯網社會方面的研究成果,課題組成員都已充分學習吸收。課題組將積極關注和跟蹤國外網絡社會與網絡治理方面的主流刊物和最新出版的相關著作,並擬組織課題組成員翻譯出版“網絡輿情與網絡治理”系列叢書,在課題研究中學習,提高政治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理論水平。同事,課題組將及時將研究成果上報,形成系列“成果要報”、“研究專報”,為黨和政府的相關決策服務。

  2. 加強網絡輿情數據採集技術,建立網絡輿情和網絡事件案例庫。

  本課題主要採用增量式網絡數據採集和基於主題的網絡數據採集。增量式網絡數據採集即對舊的頁面採用增量式更新,採集器隻需要採集新產生的或者己經發生變化的頁面,而對於沒有變化的頁面不進行採集。基於主題的網絡數據採集是指有選擇地搜尋那些與預先定義好的主題相關的頁面。此外,利用網絡輿情數據採集技術獲得大量的網頁數據,網頁存在大量的與主題無關信息。本課題將利用信息抽取技術,快速准確地清除網頁中的噪聲並從中提取出輿情相關信息,將其轉變為更易於分析和處理的格式,同時進行網頁淨化、元數據獲取、網頁消重等處理。

  同時,課題組在近年的研究中,已經建立起包括80多個典型事件的“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及其治理”的案例庫。該案例庫還將不斷補充新的案例,同時整理國外相關典型案例入庫,努力使課題研究建立在豐富的實証案例基礎上。

  3. 建立互聯網虛擬社會風險治理的技術平台。

  充分發揮課題組所在學校和所依托的技術優勢,建立起相關技術平台。首先,是互聯網虛擬社會風險場景模擬,包括互聯網虛擬社會風險事件相關基礎信息庫的構建及協同﹔互聯網虛擬社會風險防控相關的元數據模型構建﹔基於多源多模信息融合的互聯網虛擬社會風險場景模擬。其次,支持互聯網虛擬社會風險應急預案演練與處置。包括互聯網虛擬社會風險事件的信息處理與演化規律模型構建﹔集成多源異構多維時空數據的匯聚、分析及表示模型構建﹔綜合集成研討廳環境下的應急預案仿真演練及效果評估操作系統﹔互聯網虛擬社會風險的控制策略決策與處置操作系統。

  4. 加強互聯網虛擬社會風險的感知與分析。

  通過數據挖掘、語義分析、話題追蹤等技術方法,加強互聯網虛擬社會風險的監測、研判和預警。相關研究和技術應用主要包括:基於事件關聯分析的風險感知與分析﹔基於事件因果關系分析的風險感知與分析﹔基於輿情熵的互聯網虛擬社會風險的感知與分析﹔網絡推手等異常行為涌現的檢測追蹤﹔網絡謠言及虛假信息感知。

  (課題組供稿)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