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項目動態

2011年度重大項目(第二批)開題報告之二十四:清代新疆稀見史料調查與研究

  2012年02月13日17:04  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由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員朱玉麒作為首席專家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清代新疆稀見史料調查與研究” (批准號:11&ZD095)開題報告會,於2011年12月20日在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學術報告廳舉行。參加會議的課題組成員,除全體在北京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工作者外,一些遠在新疆、南京等地的成員也都前來與會。課題組成員分別由清代新疆歷史、文獻、考古、語言等領域的海外研究者和國內多民族學者組成,具有國際性和多元性的重要特征。

  開題報告會邀請了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國家圖書館、吐魯番學研究院的學者組成專家評議組。北大社科部負責課題管理的耿琴副部長和郭琳老師參加了開題會﹔一些對該課題有興趣的校內外師生也前來旁聽。

  開題報告會由專家評議組主席沈衛榮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主持,首先由課題組成員匯報和討論項目申報及進行的情況。

  項目首席專家朱玉麒首先向與會者介紹了課題設計、投標、答辯及專家意見等情況,同時對項目的基本內容、預期目標等作了進一步的解釋和補充。朱玉麒匯報說:“清代稀見史料調查與研究”這個項目,既具有歷史文獻學、邊疆史地學、民族社會學的重大學術價值,同時也具有現實的針對性和西部開發的國家戰略意義。利用多元的史料還原清代新疆歷史的立體場景,即是保証歷史以事實說話的重要基礎,也是新的史學觀念對於歷史闡釋提出的新要求。本項目的成果應該為當代中國提供清代治理新疆的經驗教訓,為我們國家的長治久安提供重要的參考﹔同時,本項目基於新疆稀見史料的調查、整理和研究,也將會對國際學術界在新疆問題上的謬誤認識給予政治意義上的學術回應。朱玉麒還強調了本項目的研究,也擔負著為新疆問題的研究培養人才的責任。

  子課題負責人陳開科(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副研究員)首先肯定了本項目的學術和現實意義。陳開科認為,目前學界一般性史料太多,但有價值的並不多見,因此本項目“稀見史料”的研究一定要重在“稀”﹔其次,本項目要重視系統性,多年來國家一直重視新疆相關研究,也出現了一批研究成果,但是大多都不具備系統性,本項目在這方面也一定要加以重視。陳開科研究員具有多年在俄羅斯從事研究的經歷,掌握了大量的清代新疆與中亞民族語文珍貴文獻,對本項目的完成充滿信心。

  子課題負責人、維吾爾族研究員台來提·烏布力(新疆龜茲研究院副院長)認為:清代新疆與中亞民族語文文獻是當代學者研究的熱點之一,但大多都是依據漢文或者英文等其他語種的二手翻譯文獻進行研究,很少有學者直接依據察合台等中亞民族語文文獻進行研究,存在較多訛誤。但是新疆及中亞保存大量的波斯語文獻、察合台語文獻、蒙古語文獻,這些文獻都是記錄清代新疆的重要文獻資料,課題組成員精通這些中亞民族語言,將會在中文研究領域作出重要的補充。

  子課題負責人榮新江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指出: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多年來一直關注國外探險隊在新疆的活動,而這些探險隊所掠奪的新疆文物具有珍貴的清代史料價值,這些文物正是清代稀見史料的具體體現。目前課題組成員具有敦煌吐魯番史料調查背景,掌握了大量的海外清代新疆檔案史料,在這方面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礎。同時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豐富的清代新疆史料,可以為本項目的順利進行提供重要的支持。

  課題組其他成員也紛紛發言,就課題的研究意義、可行性、研究方法和預期目標,表達了各自的觀點,為課題的研究進程獻計獻策,對課題保質保量的按時完成充滿信心,相信項目完成后一定會對國家經營和管理新疆提供理論支持和重要的政策參考。

  在聽取匯報之后,報告會的評議組專家也都作出了積極的評議。烏雲畢力格(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西域所教授)認為,本項目所分成的三大類內容,基本上提現了新疆史料的全貌,是基礎研究中的基礎。它的進行,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將對推動清代新疆/西域/中亞研究帶來巨大的作用,大量從事西域/中亞的研究學者將會從中受益。烏雲畢力格建議增加滿文和托忒文文獻的研究,充分吸收清代新疆民族語文文獻的研究價值。

  孟憲實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指出,本項目對史料的研究強調既是稀見的又是珍貴的,是非常有眼光的。過去,學界的傳統研究重點集中在新疆與中外政府關系的漢文史料方面,本項目涉及到清代新疆本土的內部關系史料、清代新疆與中央政府的關系史料、清代新疆與外國關系史料三個方面,而海外和新疆本土特別是民族語文文獻資料的加入,將彌補傳世漢文史料的不足,能更加准確把握清代新疆史料的脈絡,給學界帶來耳目一新的貢獻。

  張廷銀(國家圖書館研究員、《文獻》常務副主編)首先建議本項目應先從事“新疆稀見史料”敘錄,介紹新疆稀見史料的研究及發掘利用價值,然后在敘錄的基礎上產生一批研究成果。他還認為,在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下產生的文獻,對同一件歷史事件的記載會有不同處理,從而導致文獻記載的價值和真實可靠性有待考証,建議加強從文獻的編纂和形成的角度的研究,從而使文獻資料成為真正的歷史資料,為后世的研究者作出貢獻。

  王東平(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認為清代新疆史料多元化,工作量大,頭緒復雜,建議本項目多利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增加民族學者的參與、利用北大中古史研究中心所特有的讀書班活動方式,高效率地研究清代新疆稀見史料。

  李肖(吐魯番文物局局長、吐魯番學研究院副院長)介紹了他本人剛剛結束的對歐洲清代新疆海外文獻調查的感受,指出海外檔案館所保存的外國探險家史料固然重要,但海外檔案館也保存了大量的教會、領事館相關的清代新疆史料,涉及到清代新疆的政治、經濟、社會和外交諸多方面,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同時國家民宗委、新疆各地檔案館也都有大量相關史料,如果加以利用,本項目的研究內容將會更加充實。

  最后,項目托管單位北京大學的相關部門領導也在開題報告會上發言,表達了北大校方將全力支持課題順利進行的誠懇態度。耿琴副部長還代表北大社科部歡迎各位評審專家及課題組成員的參會,並對各位專家及課題組成員為本項目的完成所作出的貢獻表示感謝﹔北京大學中古史研究中心副主任羅新教授也指出了本項目由北大牽頭而外單位、外地區、外國學者的聯合協作的特點,同時介紹了自己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研究的進展和實施經驗。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