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2日下午,由張新民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清水江文書整理與研究”(批准號:11&ZD096)開題論証會,在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勉學堂召開。貴州大學常務副校長封孝倫、原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馮祖貽、原貴州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史繼忠、吉首大學教授楊庭碩、原貴州省民族研究所所長翁家烈、凱裡學院副院長徐曉光、貴州民族研究所所長兼黨委書記李平凡、貴州民族學院民族學與社會學院院長石開忠、貴州師范大學教授石峰等近四十位專家學者蒞臨會議。來自省內高校及研機構的項目子課題負責人和參與人參加了會議,部分中青年學者與研究生旁聽了論証報告內容。此外,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主任蔡中孚、貴州大學人文社科處洪名勇處長等也應邀出席了開題報告會。
會議由貴州大學人文社科處處長洪名勇教授主持,貴州大學常務副校長封孝倫教授首先致辭,他指出清水江文書是難得的學術資源寶藏,貴州大學已有多年的扎實研究基礎,前期申報工作准備充分,學術陣容強大。相信通過今后大家群策群力的協作攻關,項目研究成果一定能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封校長還特別強調,貴州大學今后將會在人力、物力、時間等方面加大對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支持力度,採取多種措施確保項目的順利完成,希望蒞會專家貢獻高明慧見,提出寶貴的批評意見和建設性的看法,也希望項目組全體成員克服困難,以一流水准的科研成果圓滿結題,以神聖的使命感完成自己所獲得的國家最高層次的學術研究項目。
“清水江文書整理與研究”項目首席專家張新民教授按照論証程序,詳細介紹了過去所作的研究工作和立項后的學術協作進展情況,介紹了課題的整體設計方案和適當調整后的研究方向。他指出貴州大學自上世紀80年末90年代初以來,以已故教授呂左先生為代表的一大批學人,就已經開始從事清水江人口、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研究,曾先后獲得國家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學基金兩項重要課題,他們的一系列學術成果總題名就稱為“清水江研究”,現在我們已准備重新匯總出版,目的在於既不埋沒前人的辛勤勞作,也展示前后承續的發展關系。進入21世紀以后,為了滿足國內外學術界研究的需要,貴州省廣大的檔案工作者和相關學者做了大量的清水江文書的搶救整理工作﹔現在關鍵的問題是,如何系統化地公布出版數量頗為豐厚的珍貴原始資料,最大化地將原有的私藏資源轉化為公共學術資源,並盡可能地借鑒敦煌學與徽學的學科發展經驗,多出高質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張新民教授認為,搶救是根本,整理是關鍵,公布是核心,研究是歸宿。近年來,貴州大學獲得了相當多的有關清水江文明和黔東南苗侗文化的省級和國家級課題。特別是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專家組,他們不僅親自到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考察,逐項了解科研隊伍和科研成果情況,而且還深入清水江錦屏、天柱等縣檔案館和苗侗村寨調查了文書的蘊藏數量,返回北京后又多次鄭重討論,最終則以肯定貴州大學研究成果的方式,專門下發了與文書整理公布有關的課題。
張新民教授還強調,項目組成員不僅涵蓋了本省的貴州大學、貴州省民族研究所、貴州民族學院、貴州師范大學、貴州社會科學院等眾多學術機構,而且省外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復旦大學歷史系、蘭州大學敦煌研究中心、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的相關學者也參與了攻關協作。其中特別值得-提的是,復旦大學專門派出學者到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考察,並以團隊的形式參與了清水江文書整理與研究的課題,同時以聯合組隊的方式成功申報了“985”工程項目,目前第一批30萬元資金已經全部到位。
關於清水江文書的搜集入檔情況,張新民教授也作了專門介紹。貴州大學項目組近年來已做了大量的前期整理工作,現在圖版編目工作已基本完成,錄文也在順利展開,進一步的考釋也正式啟動。他強調考釋本身就是極為重要的基礎性學術研究,是一人勞而千人逸的扎實文獻整理工作。為了克服特殊稱謂、專門用語、地方俚語、民間俗語、鄉土量詞等諸多考釋工作上的困難,項目組成員專門深入天柱縣多個自然村落,進行了深入而廣泛的考察,並與當地侗學會、苗學會專家共同舉行了三天專題座談,獲取了大量的鄉土知識,解決了不少訓讀考釋上的困難。目前考釋工作已在進行,預計明年上半年將有2000件契約文書圖版首先定稿出版,最終則以6000件文書考釋的規模高質量地結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通過整理工作確保清水江文書的完整性、系統性、歸戶性,不能輕易破壞原有村落分布時間空間上的自然秩序。而歸戶性之所以特別重要,主要在於它能避免時間空間上的錯亂,減少誤甲為乙、錯丙為丁的錯誤,不僅能夠方便學者准確可靠地甄採酌用資料,而且可以確保研究工作証據來源的完整和有效。所以舉凡文書的來源地、持有人、契據年代等,均無不關涉學術研究必須取用的信息之保留,有裨於學者走進更深廣的歷史文化場景。當然,這也是對文書持有人和檔案征集工作者表示尊重的一種方式,暗含著我們難以言說的感激之情。通過與敦煌文書、徽州文書整理研究經驗的反復比較,相信課題組成員一定能夠解決好保留文書歸戶性這一具有很大挑戰性的難題,避免敦煌文書、徽州文書分散流失所造成的巨大學術損失,做到文書著錄必不可少的空間、時間上的准確定位,從而更好地了解清水江流域經濟變遷、社會變遷、文化變遷等多方面的情況,提供更加詳盡、豐富生動的百姓生活史的具體學術研究成果。
除整理公布為課題必不可少的一大環節外,憑借契約文書資料展開相關研究也極為重要。張新民教授指出,項目原來設計的八個子課題,重點在搶救與整理,現在有必要重新調整,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整理與研究上。研究計劃分而言之已擬出十二個專題,合而觀之則必須反映社會經濟文化生活變遷的全貌。由於文書涉及的內容繁多瑣細,社會經濟文化本身也復雜多樣,所以希望強化多學科交叉研究,力爭結出更多的“預流”成果。譬如我們不僅要研究王朝國家靜態的賦役典章管理制度形式,而且更要探討國家制度落實於民間社會之后活態的經驗內容,看到上層(國家權力)、中層(地方行政機構)、下層(民間社會)復雜互動的運作機制,更好地再現華夏文明復雜多樣的地域經驗形態或區域生活面相。又如婚書的類型很多,其中僅就休書而言,便有休妻、休妾兩大類,不僅有男休女,而且有女休男,涉及結婚離婚一整套禮俗程序,反映了族群與族群之間的交往互動方式,提供了“不落夫家”婚俗的具體例証,展示了族群婚姻集團的建構方式,史料價值彌足珍貴,研究空間極為廣闊。因此,項目組的一大研究思路,就是徹底展示作為西南地區極為重要的交通航行通道的清水江,它在歷史上所發揮的聯結多種文化區域板塊並促使其長期交流互動的獨特歷史地位和功能意義,不妨將其稱為“藏彝走廊”之外的又一重要文化走廊。項目組全體成員必須以動態的大視野研究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的變遷過程,如實地分析國家與地方及地方與地方之間的復雜互動關系,既要從國家看地方,也要從地方看國家,通過長時段、整體性的研究,力爭能超越西方的年鑒學派。也就是說,我們要全面具體地勾勒出清水江流域地理環境、生態結構、百姓日常生活、地方精英模式、中層控制制度、國家權力網絡等多種復雜關系構成的完整中國歷史社會,既要如實展示民間交流互動場景,也要客觀再現縱向的上下權力結構分配關系,不僅推動文書學或區域史的深入發展,而且填補中國通史有關西南史地研究的空白。
張新民教授反復強調,至少從漢武帝經營西南地區以來,無論西南學或西北學,都始終為史家所重視。盡管二者的地位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明顯表現出或升或降的地位上的差異變化,但不能不承認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學術研究意義,構成了重新書寫華夏文明史必不可少的具體內容。然而遺憾的是,從整體上看,現在的研究狀況卻是西南學弱而西北學強。這當然有時代的關系,然而也不能排除資料的原因。清水江流域大量契約文書的系統整理和公布發表,恰好為西南學的復蘇發展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解讀基礎。以新資料研究新問題,通過新問題開辟新路徑,西南學不僅可以不斷提升自己在國際文化語境中的學術地位,而且也能夠上升為國家處理民族關系問題的話語經驗,既提供了多民族和諧共處大一統事業的典型范例,也展示了可供化解國際社會復雜沖突參考的東方智慧經驗。
最后,張新民教授強調,憑借國家重大項目的優勢條件,應該實現三個方面的“一”的具體落實。一是出一批人才,推動貴州乃至全國相關學科人才群體的發展﹔再是出一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向長期為搶救征集和保護公布文書做出貢獻的社會各界朋友交一份滿意的答卷﹔三是推動國際性的專門學問--清水江學的產生,形成徽學、敦煌學、清水江學競相綻放美麗花朵的繁榮局面。為確保上述學術目標或項目內容的有效實現和高質量完成,項目組將以無限開放的姿態,歡迎一切有識之士參與相關研究工作。研究隊伍不僅應該擴大到全國各地,而且也有必須推廣到海外漢學界,既催生出大批與豐厚文書原始資料相應的學術成果,也形成擁有多種研究范式的學術群體良性互動的局面。
根據審讀開課報告相關材料的情況,圍繞張新民教授的口頭匯報,與會專家分別從研究意義、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學術合作等多個方面,提出了極為寶貴的建設性意見。原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馮祖貽先生認為,清水江文書將成為與敦煌文書、安徽文書並列的第三大文書學遺產,其中歸戶性的保存便是清水江文書的一大重要特點。與敦煌文書、徽州文書相較,清水江文書發現的時間相對較晚,所以流失的情況也相對較少,加上綿延的時間極為漫長,擁有五百多年的歷史積累,系統性與完整性為其他同類資料所罕見,大有必要大規模地系統征集和整理出版。貴州大學項目組的前期學術努力及相關研究成果,已為“清水江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特別是目前的錄文、點校、考釋等整理工作做得非常扎實,為推動今后更深層次的研究鋪平了文獻解讀的道路。其中如與契約文書有關的俗字俚語考証工作,也為學術界有效利用資料展開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建議課題組關注清水江文書透過地域所呈現出來的特殊性,並結合其他地區的契約文書展開多方面的研究,既要關注下層社會生活問題,又要重視高層次的國家政治問題,同時更有必要留心中層次的制度結構問題。
貴州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史繼忠研究員認為,貴州乃至西南史地的研究,過去多依賴官方史料文獻,但由於中央王朝的經營開發未必都能快速推進,所以迄今尚遺存的文獻記載仍然相對較少,從而極大地限制了既有研究成果的深度和廣度。清水江文書作為民間資料既原始又豐厚,填補了西南史地文化研究資料方面的空白。以貴州大學為中心的項目組已取得了極為豐厚的前期學術成果,他們不僅治學的態度十分嚴謹,而且文獻整理的功夫也頗為扎實。其中先整理后研究的思路,最值得學術界充分肯定。憑借扎實整理文書然后展開研究的工作思路,一定能夠多出再現貴州多民族社會變遷歷史圖景成果。項目研究既要以前人的成果為基礎、又要力求通過新的創獲超越前人。以貴州大學為中心的項目組團隊擁有較強的研究實力,一定能取得令世人矚目的豐碩學術成果。
吉首大學資深教授楊庭碩從方法論的角度入手,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設性意見。他認為官方史書的作者對其記載對象的歷史背景往往十分熟悉,清水江文書則是最原始、最基本的第一史料,難以提供進行研究時必須掌握的整體歷史文化背景。因此,該項目不應採取將各種史料信息匯總的固有研究方式,反而要從單份契約文書的歷史背景入手,將相關歷史背景還原后再來解讀文書材料,從表面的雷同考察背后的差異,最終將歸戶性落到歷史現場的實處。這是一種反向的研究模式,利用得好必然在學術上別開生面。
貴州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員翁家烈先生指出,清水江文書數量類型龐大,分布地域廣泛,整理任務繁重,研究意義深遠。尤其作為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原始契約資料,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文本解讀依據,將改變長期以來中國西南社會史研究顯得相對薄弱現狀,有利於西南史地文化學術研究地位的提升。貴州大學項目組的前期成果可喜可賀,今后可在研究題域方面進一步拓展,在理論分析方面上進一步提升,在探討深度方面上進一步挖掘,一定能取得更加令人矚目的學術成果。
凱裡學院副院長徐曉光教授提出三個方面的建議:一是整合貴州大學與凱裡學院的學術資源。凱裡學院最近幾年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法律研究明顯強項,可以在文獻數據庫建設等方面與貴州大學進行良好的合作﹔二是人才培養,隻要研究者基數大,假以時日,就一定能催生出該領域大師級的學者﹔三是文書研究本身,新的清水江文書正在不斷被發現,不僅數量大幅度升高,時間上限也在向前延伸。因此,應該從大處著眼,探討多元一體民族交融的大格局。
貴州省民族研究所所長李平凡先生、貴州民族學院民族學與社會學院院長石開忠教授,他們也在會上作了相關發言。李平凡先生指出貴州大學與貴州省民族研究所有著良好的合作關系,今后可以以優勢互補的方式繼續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並代表貴州省民族研究所表示,將一如既往地支持以張新民教授為首席專家的國家重大項目的研究工作。石開忠教授回憶了他上世紀80年代末參與貴州大學國家課題清水江研究的情況,指出他是該課題由小變大逐步推廓發展的歷史見証人。他們都認為項目意義大、難度也大,但前期准備工作充分,隻要學術界朋友鼎力相助,就一定能取得優異的成績。
最后,蔡中孚主任代表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對貴州大學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表示衷心的祝賀,並高度評價了已取得的前期學術成果。他簡要回顧了近年來貴州省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整體情況,認為開題報告會議的舉行非常重要,能夠有效地夯實研究基礎、明確研究方向、完善研究思路,對今后的學術探討工作有重要的意義。他希望貴州大學、凱裡學院等單位能建立常規化的合作機制,圍繞項目研究,各展所長,各盡所能,避免重復勞動,從方法、思路上進行有機整合,為國家社科規劃辦提供一份高質量的學術研究成果。
會議還宣讀了省外著名學者陳祖武、欒成顯、朱蔭貴、周國林、阿風、卞利等發來的書面評語和賀信。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史哲學部委員陳祖武先生來信祝賀貴州大學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希望能通過扎實深入的研究在文書學界中脫穎而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明清社會經濟史專家欒成顯先生指出,清水江文書具有三大特點,一是數量規模巨大、彌足珍貴﹔二是多系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契約文書,能夠填補空白﹔三是具有可靠的歸戶性,極有利於開辟新的研究路徑。他認為以張新民教授為首的項目組具有很高的學術水准,既有成果堪稱典范,未來的成績也難以限量。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生導師、著名經濟學家朱蔭貴教授高度評價清水江文書的史料價值,認為具有數量大、時間長、內容豐富等多種特點,是繼徽州文書之后的又一民間史料寶庫,它的發掘、整理和研究,將擴大相關研究領域的范圍、促使中國社會科學研究展現出更多的本土特色,增加了站在世界學術研究前沿的可能性。他特別提到,復旦大學已成立了專門的清水江文書研究課題組,擬與貴州大學項目組相互協作攻關,兩校之間的合作是強強聯手、優勢互補,期待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加深友誼、互相切磋、共同提高。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明清史研究專家阿風先生也一再表示,自己能成為項目組成員感到非常高興,今后的研究工作應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充分發揮項目組的優勢、進行多學科綜合研究﹔二是充分了解目前的研究現狀、確立自身的學術優勢﹔三是通過項目帶動人才培養,加強中國社會科學院徽學研究中心與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的學術交流,共同推動學術發展。中國歷史文獻學會名譽會長、華中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周國林教授也殷切希望貴州大學能凝聚隊伍、團結學界、多出精品、多出成果。中國社會史學會副會長、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主任卞利教授認為,清水江文書的系統整理和出版是震驚學術界的大事,令人欣慰﹔而國家重大課題中標實為不易,可喜可賀。貴州發現文書數量之多、地域之廣、類型之豐,遠超其他省份。這些文書將會在未來明清史研究中發揮巨大作用,也將使長期不為人知的貴州厚重的歷史文化得以浮出水面。
最后,首席專家張新民教授代表項目組對與會專家表示了再次感謝,並向大家承諾一定要以一流的質量和水准推出清水江文書整理與研究的重要成果,以回報社會各界的厚愛。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