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項目動態

2011年重大項目(第一批)開題報告之十九:應對“中等收入陷阱”挑戰的綜合研究

  2012年02月07日10:25  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2011年12月10日,由武漢大學鄒薇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2011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應對’中等收入陷阱’挑戰的綜合研究“課題組在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舉行了開題報告會。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財經大學、山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湖北省農業廳、新華社湖北分社和湖北日報傳媒集團的評議專家,課題組的主要成員,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領導,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的有關領導,出席了開題報告會。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宋朝陽副院長在會上致詞。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葉永剛教授主持了開題報告會。

  鄒薇教授在會上做了開題報告。報告從本課題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研究特色,課題研究框架、主要內容、研究方法和思路,子課題結構和要點,課題研究重點難點以及研究計劃等方面進行了闡述。她指出,2011年全球“中等收入國家”已經增加到104個(World Bank, 2011),集中了全球50%以上的人口﹔然而,在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隻有極少數國家由“中等收入國家”群體“畢業”,進入了“高收入國家”群體。因此,如何應對“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既是廣大發展中國家面臨的重大經濟發展戰略問題,也是影響到未來國際經濟發展格局的一個世界性難題。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為眾多的中等收入國家,在過去30年間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增長和發展成果。目前,我國經濟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也面臨著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因此,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完善收入分配體制,有效地減緩和消除貧困,加強技術創新能力的開發,促進人力資本投資和廣大民眾(特別是貧困和低收入群體)的能力開發,解決教育、就業、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等諸多領域的矛盾,規范社會管理和有效治理腐敗,實現“國強”與“民富”的高度統一,積極有效地應對“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是我國實現“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核心任務,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重點。

  課題組立足於我國經濟發展現階段的特殊問題和矛盾,立足於課題組長期以來從事經濟增長和發展、收入分配和跨國比較研究的理論積累和實証研究成果,提出“基於‘動態能力開發’的研究視角”。本課題通過對世界各地“中等收入國家”的比較分析和對我國經濟發展現階段具體問題的分析,從動態“能力開發”的視角,揭示“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和成因﹔分別從個體、企業與產業、宏觀國家層次的“能力開發”入手,研究各個層次的“能力開發陷阱”導致“中等收入陷阱”的內在機制,為系統地探尋應對“中等收入陷阱”的政策方案打下理論基礎﹔採用科學的數理統計和動態分析方法,圍繞我國經濟增長的要素貢獻度、TFP動態變化、地區間和城鄉間收入分配、城鄉“能力貧困”的動態變化、人力資本投資(教育、醫療健康、社會保障等)的程度、廣度、深度和地域分布、社會資本投資與社會管理能力的動態測度、市場運行效率、社會管理效率和政府公共政策效果的測度等等,構造“基於‘能力開發’的經濟發展總體指標體系”的動態數據庫﹔檢驗各種政策工具對於促進經濟持續增長、縮小收入差距、應對“中等收入陷阱”的作用機制和效應。通過“能力開發結果框架”(CDRF),綜合考察和評估我國新經濟發展戰略的效應,提出應對“中等收入陷阱”挑戰的經濟發展總體戰略。

  為此,課題組將圍繞七個子課題展開研究:(1)“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成因與“能力開發”的理論和跨國比較研究﹔(2)關於我國“能力開發”與“中等收入陷阱”的狀況、特征和問題研究﹔(3)個體動態“能力開發”與應對“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論、實証與跨國比較研究﹔(4)企業和產業的動態“能力開發”與應對“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論、實証與跨國比較研究﹔(5)國家公共治理的動態“能力開發”與應對“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論、實証與跨國比較研究﹔(6)應對“中等收入陷阱”總體計量模型與基於“能力開發結果框架”(CDRF)的公共政策和公共治理措施的效應評估體系﹔(7)基於動態“能力開發”,應對“中等收入陷阱”的制度安排、政策體系和實施路徑綜合研究。

  與會專家學者充分肯定了課題的研究設想、研究思路和方法創新,並就如何深化和拓展課題研究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議。這些專家建議有助於進一步完善課題的研究框架、豐富課題的研究內涵,拓寬課題的研究視野和空間,吸納和借鑒國外最新研究方法。與會專家的熱烈討論和建議不僅對本課題研究下一步工作的展開具有重要意義,而且使得開題論証會實際上成為了一次成功的學術研討會。

  學者們關注與探討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關於“中等收入陷阱”的界定、“中等收入國家”的分類問題。鄒薇教授採用翔實的跨國數據,分析了世界上“中等收入國家”相關的劃分指標,指出,在過去30多年間,僅有為數甚少的國家(地區)完成了從“中等收入國家”“畢業”,許多“中等收入國家”的經濟增長和發展出現了較長期的停滯甚至衰退。因此,“中等收入陷阱”問題是一個十分關鍵和十分迫切的理論和現實難題。與會專家對此表示贊同,並進一步發表了具體意見。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振中研究員指出,發展中國家有些很小,有些則很大,各國的歷史狀況、自然資源、經濟結構等均有差異,建議在討論“中等收入國家”時具體劃分不同的“子群”,以便有針對性展開比較研究。王振中研究員還指出,“中等收入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必須考慮多種復雜的國際因素,包括開放競爭的國際環境、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等。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首席專家黃少安教授也指出,中國是發展中大國,包括中國在內的“金磚國家”都是發展中大國,建議對這些國家的特殊性發展因素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志偉指出,“中等收入陷阱”是否與“經濟增長減緩假說”有關聯,這個問題值得進一步明確和研究。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葉永剛指出,目前劃分國家的基本標准是人均收入,但是收入水平與“幸福水平”卻不一定一致,建議在對世界各國的發展程度進行劃分時,考慮納入非收入因素,進行綜合指數劃分。

  第二,關於“能力開發”的具體內涵、分析框架和在我國的應用問題。鄒薇教授在開題報告中指出,應對“中等收入陷阱”的確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綜合性很高的戰略問題,本課題力圖以“動態能力開發”作為切入點,從不同層次和不同維度研究導致“中等收入陷阱”的因素、路徑,從而尋求有針對性的應對戰略。與會專家肯定了課題組的獨特視角,認為這使得課題的研究更加凝練可行。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志偉指出,關於“動態能力開發”,要明確“誰的能力開發”、“能力開發的重點是什麼”等問題,在研究中,各個分析層次之間、各分析層次內均要有重點。課題組成員、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建華指出,“能力開發”有什麼本質特征,與“中等收入陷阱”是否存在內在的聯系,要通過建立理論模型和展開跨國實証分析來得出結論。課題組成員、湖北省農業廳副廳長、華中農業大學教授王紅玲指出,在課題研究中要去繁就簡,抓住“能力開發陷阱”導致“中等收入陷阱”的機制展開深入分析,這樣就能夠得出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政策方案。課題組成員、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庄子銀指出,“能力開發”包容面非常廣,從個體的人力資源開發、到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開發、產業的結構升級能力開發、直至國家層面的公共治理能力開發,都還需要進一步界定,形成可測度的指標體系,而且尤其要強調指標體系的動態追蹤特征。

  第三,關於中國現階段應對“中等收入陷阱”面臨的經濟發展障礙問題。鄒薇教授在開題報告中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現階段的特征,提出著力研究一系列的中國經濟發展問題,包括中國增長速度會下降嗎?中國的制造業TFP能夠持續提高嗎?中國的經濟結構如何進行調整?中國的收入分配與貧困問題如何解決?中國的制度環境、公共治理結構、社會管理能力如何提升?中國經濟增長的國際環境和中國的應對能力如何提升?中國經濟體系如何克服脆弱性、提高穩健性?等等。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盧現祥教授指出,研究中國應對“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應結合經濟學、社會學、法學、文化、歷史等方面展開考察,尤其要突出制度層面的研究。盧現祥教授把中國目前的發展問題概括為“增長放緩與自主創新不足並存”、“貧富分化與腐敗現象嚴重並存”、“城市化過度與公共服務短缺並存”、“就業困難與要素市場不完善並存”,因此,他建議課題組更多地關注經濟結構、體制機制、制度障礙等深層次因素,同時也增加一些對於社會轉型、文化變遷、歷史路徑依賴等問題的考察,以豐富研究視野。課題組成員、湖北省農業廳副廳長、華中農業大學教授王紅玲指出,要關注農村、農民和農業在現階段的具體問題。課題組成員、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庄子銀指出,研究應對“中等收入陷阱”問題,要著力研究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開發和產業的結構升級能力開發,隻有奠定了堅實的和可持續的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能力,才能打造動態國際競爭力。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志偉指出,要把“能力開發”的戰略與經濟周期、與我國的經濟發展規劃相協調,確保提出的政策建議能夠付諸實施,收到實效。新華社湖北分社經濟部主任,湖北傳媒集團《支點》雜志社常務副總編輯戴勁鬆指出,研究應對“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是把握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的一個突破口,他建議課題組在研究中關注以下視角:歷史視角、比較視角、社會管理視角、對策視角和人性視角。

  第四,關於實証研究、公共政策及其效應評估問題。鄒薇教授在開題報告中闡述了課題組將基於理論、實証和跨國比較研究,在個體、企業與產業、國家層次分別提出持續提高收入水平、實現動態自主技術創新、提高國家公共治理動態“能力開發”的公共政策、制度創新,尤其是突出了在國家層次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創新,包括制定實施宏觀經濟政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匯率與貿易政策、產業政策、國家創新體系(NIS))、推進公共投資與公共事業建設(公共教育、公共健康醫療、公共社會服務和社會保障、物質基礎設施建設、社會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公共行政管理的動態能力開發(行政管理體制、效能﹔反腐敗機制和能力)、促進公共社會管理的動態能力開發(應急管理、社會組織管理)和國際協調的動態能力開發(應對國際突發事件、沖突,建立和諧穩定發展環境)等。課題組成員、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劉窮志教授指出,要採集和處理的數據量將非常浩大,要通過計量分析,把各種政策變量作為控制變量,研究各種政策沖擊的影響方向和程度。課題組成員、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建華指出,實証研究的樣本選取、調查工作要盡早展開,把理論研究和實証研究、案例分析有機結合。來自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經濟學博士郭迪娜集合當前國外在應用理論研究方面的突破,提出課題組可以根據數據的數量和質量,考慮既採用常規的基於回歸的實証分析,也採用國外目前比較前沿的“動態結構方程”分析方法,這樣不論在個體層次、還是在宏觀國家層次,都能夠充分地討論各種政策沖擊的影響,模擬其效應,並展開福利研究和預測研究。

  鄒薇教授最后表示,課題組要認真汲取與會專家學者的真知灼見,進一步充實和完善課題的研究方案。鄒薇教授並對課題組的分工進行了具體布置,指出課題組將依照課題研究進展的安排,有序地開展理論研究、數據採集和處理、實証分析和案例調研以及政策研究,爭取形成一批研究論文,在學術雜志公開發表,並力爭提出高質量的調研報告,呈送國家相關部門、省市各級政府。課題組成員都表示將積極參與和配合,完成還本項課題的研究工作。

  (課題組供稿)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