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0日,由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陳繼勇教授作為首席專家的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參與全球經濟再平衡的戰略與路徑研究”開題報告會在武漢大學舉行。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會長張宇燕研究員,新華通訊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孫時聯研究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黨委書記張中華教授,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衛平教授,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建清教授以及課題組全體成員、學院教師和研究生代表出席了報告會。會議由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沈壯海教授主持。
項目首席專家陳繼勇教授首先從選題背景及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總體框架與預期目標、子課題結構及內容、研究方法及可行性、課題重點、難點及創新、研究計劃和時間安排、最終成果的形式及使用去向八個方面進行了匯報。他提出本課題是以后金融危機時代為背景,全面總結全球經濟再平衡的根源,評估當前全球經濟失衡的重點領域。然后,通過考察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G20全球經濟治理機制以及IMF等國際經濟組織參與全球經濟再平衡的路徑及影響,構建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再平衡的戰略體系,提出中國參與全球經濟再平衡的內部路徑和外部路徑,並對中國相關政策調整和協調提出具體的對策建議。該研究將能深化對國際經濟新秩序和全球經濟治理的理論認識,為政府高層制定和實施中國參與全球經濟再平衡的總體戰略提供決策依據,有利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互利共贏對外開放戰略的實施,為推動和諧世界建設提供實踐指導。
隨后,特邀專家對課題進行了討論。特邀專家充分肯定了這一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的意義和課題組的論証報告,吸收採納了專家評審組對中標者研究工作的建議中給出的建議和指導,並且提出了許多新想法。張宇燕研究員認為失衡問題歷史上就有,只是此次失衡與中國崛起有關,引起了國內外各界的廣泛關注,也使得失衡和再平衡問題研究的發展很快,他建議本課題要在IMF提出的失衡參考性指南基礎上,充分考慮美國等提出的競爭中性、TTP等新觀點、新事物,課題研究成果要注重時效性,在空間上可拓展至世界經濟格局長期演化態勢的全方位研究,將焦點聚集在新國際規則的建立上。孫時聯研究員建議本課題可以著重解決世界經濟格局的現狀和未來走勢、中國經濟現階段主要內部矛盾、G20的新發展等三方面的問題,使得課題研究的重點更為突出。張中華教授建議可借鑒博弈論的方法對G20各國參與全球經濟再平衡進行博弈分析。衛平教授指出對重大問題要重點突破,本課題首先要解決全球經濟失衡的深層次原因,從而得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張建清教授提出高校研究應該發揮其優勢和特色,要在應用對策研究中進行理論上的創新。
最后,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和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國際商務研究所所長宋玉華教授代表課題組作了發言,他們對各位專家的發言和討論給予了充分肯定,並指出課題組會突出重點、難點和創新點,進一步凝練研究方向,實現重大問題重點突破。
(課題組供稿)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