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項目動態

2011年重大項目(第一批)開題報告之十六:城鄉環境基本公共服務非均等程度評估及均等化路徑研究

  2012年02月06日10:44  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2011年12月10日,由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盧洪友教授任首席專家的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城鄉環境基本公共服務非均等程度評估及均等化路徑研究”》召開開題報告會。來自校內外的評議專家、課題組主要成員、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財政與稅收系的全體教師,以及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共40多人,出席了開題報告會。開題報告會由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姜星莉副院長主持。

  盧洪友教授在會上作了開題報告,從研究背景與研究現狀、總體研究框架及預期研究目標、主要研究內容及重點難點、研究方法、研究計劃安排、最終研究成果實現等方面介紹了課題的研究構想。

  盧洪友教授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以及財政能力的增強,中國經濟社會結構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並且這種結構性轉型仍在向縱深深化。由此,長期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如經濟增長與環境約束的矛盾、基本公共服務共享的訴求與基本公共服務在地區間、城鄉間以及不同社會群體間非均等供給的矛盾,等等,日趨顯性化並呈現出不斷加劇趨勢。研究和化解這些矛盾,是理論界、決策部門以及管理部門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所面臨的共同性任務。

  就城鄉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而言,盧洪友教授認為,與其他基本公共服務一樣,這也是一個與公民權利“挂鉤”的問題,換言之,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不分城鄉、職業、收入及財富水平、性別、居住地以及所在地方政府的財政經濟能力強弱,都具有同等權利享有由政府提供的數量相當、質量相近、方便可及性程度大致相同的環境基本公共服務。中國城鄉環境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制度安排的顯著特征或主要缺陷是城鄉二元分割分治,這種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制度與城鄉二元經濟社會制度相互依存、相輔相成,既與中國不斷加速推進的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相悖,也與統籌城鄉發展、建立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不相適應。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城鄉分割分治由來已久,實現城鄉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也是一個長期艱巨的戰略任務。因此,研究實現城鄉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首要的任務是弄清客觀事實與現狀,客觀分析評估中國城鄉環境基本公共服務非均等程度及發展變化趨勢,弄清城鄉環境基本公共服務非均等供給的主要原因,揭示城鄉環境基本公共服務非均等供給的經濟社會效應,評估現行公共制度體系以及環境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模式的均等化效果,等等﹔在此基礎上,才能有的放矢地研究實現城鄉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制度技術路徑,也才有可能得到清晰的結論並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為此,課題設計了6個子課題開展研究:(1)城鄉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監測指標體系構建﹔(2)城鄉環境基本公共服務非均等程度評估﹔(3)城鄉環境基本公共服務非均等的經濟社會效應分析﹔(4)城鄉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標准設計及動態預警機制構建﹔(5)城鄉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現行制度體系的均等化效果評估﹔(6)實現城鄉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模式及路徑設計。這就構成了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與會學者充分肯定了課題的研究構想,並就如何深化和拓展課題研究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議。這些建議對開闊課題的研究視野,進一步凝練研究主題,豐富課題的研究內涵,進一步明確研究重點等,都具有重要作用。開題報告會實際上也是一次成功的專題學術研討會。

  學者們關注與探討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關於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外延及進程問題。根據課題招標評審組專家的建議,盧洪友教授在開題報告中提出,城鄉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一個動態、漸進的過程,其外延是發展變化的。在中國推進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應從基礎性、迫切性、廣泛性的城鄉環境公共服務項目做起。就中國的實際情況看,“十二五”乃至更長時期內,城鄉居民最關心、最迫切的環境基本公共服務主要是污水及垃圾等環境治理服務、環境基礎設施、環境監測與評估服務、環境監管服務、環境應急服務、環境信息服務等。與會學者對此表示贊同,並進一步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湖北省農村綜合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專職副主任黃明博士認為,從湖北省以及全國的情況看,農村與城市在環境現狀與環境需求方面都存在著差異,農村與城市應建立不同的環境基本公共服務評估標准。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洪鬆教授認為,農村居民最為迫切的環境基本公共服務是清潔飲用水、污水處理以及垃圾處理等,均等化應從最為基本的項目入手,這樣做符合中國實際。

  第二,關於城鄉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標准問題。根據課題招標評審組專家,對“均等化”與“好”的價值判斷要有認証的建議,盧洪友教授在開題報告中將城鄉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界定為:城鄉居民具有同等權利享用由政府提供的數量相當、質量相近、可及性程度大致相同的環境基本公共服務,認為這應該作為城鄉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國家兜底標准”,並從“投入--產出--受益”不同的維度去加以評價和衡量。對此,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校長楊燦明教授認為,設計最低標准是應該的,而且最容易操作的是“投入”均等化指標,特別是財政投入問題,比較容易把握﹔至於“受益”問題,在城鄉居民之間是有差異的,而且是一種主觀評價,難以“量”化。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夏杰長研究員認為,從不同維度設置指標體系,綜合評價城鄉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其優點是更加客觀、更加貼近實際,而且,與投入均等化和產出均等化比較,受益均等化的確更具有根本性,理論上有重要價值﹔在實踐上,為了增強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提高應用價值,指標選取不易過多、過繁,盡可能多選擇定量指標,少選定性指標。對此,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的郭熙保教授也持相近看法,他認為,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指數的測算是該項目的一大亮點,指標的設計應遵循“易窄不易寬、易少不易多”的原則,“人類發展指數”這麼重要的指數也隻有“人均GDP”、“人均受教育年限”和“人均壽命”三個指標。武漢大學財政金融研究中心的吳俊培教授認為,指標評估的權威性應該反復斟酌,“公共”不等於“政府化”,“公共需求”也不一定全由政府負責,“平均主義、大鍋飯”的思想根深蒂固,“均等化”如何與其相區別是研究的重點,並建議從體制上、源頭上找指標。

  第三,關於城鄉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學科基礎。根據課題招標評審組專家提出的重大理論的創新點要更加鮮明的建議,盧洪友教授在開題報告中指出,僅從題目本身所涉及的學科來看,該課題的跨學科、交叉研究的特點比較明顯。“均等化”本質上是一個公民權利與政府責任問題,屬於政治學范疇﹔“基本公共服務”是一個正外部性問題,屬於公共部門經濟學及公共管理學范疇﹔“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則又是一個與環境經濟學、環境科學有關的問題﹔“城鄉”、“城鄉一體化”,主要是要把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綜合安排,是一個與二元經濟相關的問題,因此,涉及到發展經濟學問題。對此,楊燦明教授認為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的確受到若干部門、若干環節的綜合影響,本課題帶有邊緣交叉性質,但應以財政學為主要切入角度進行研究。吳俊培教授也持有同樣的看法,認為要以財政學專業為切入點將相關理論進行融合。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的陳世香教授則認為,該課題的學科基礎要依托經濟學特別是公共部門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等,但同時要注意吸收借鑒政治學、公共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相關理論及方法,進行交叉研究,這樣做,或許有助於實現重大理論上的創新、突破。

  第四,關於城鄉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制度路徑優化問題。盧洪友教授在開題報告中指出,客觀評估中國城鄉環境基本公共服務非均等程度,並分析現行公共制度及政策體系的均等化效果,在此基礎上,研究實現城鄉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制度路徑,是本課題研究的重點內容。對此,夏杰長研究員認為,課題的研究重點突出,側重於制度效果評估及制度路徑優化,針對性特別強,因為中國基本公共服務的非均等供給與享用,主要是制度安排問題。郭熙保教授認為,“非均等”實際上是二元經濟結構的伴生現象,“均等化”則是一個與城鎮化和工業化同步的漸進過程,包括公共財政制度、戶籍制度、公共服務供給制度及模式的改革、優化,也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分析均等化的實現條件,設計分階段、有重點有步驟的均等化路徑,更具有實際意義。

  盧洪友教授在開題報告中對於課題組的研究工作進行了布置,明確課題組近期的工作主要放在“基礎性”方面。一是,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抓緊《中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指數》(該指數包括環境基本公共服務、教育基本公共服務等7種,分31個省級樣本)的最后收尾工作,力求在明年上半年公開出版發布﹔二是搭建信息平台,主要是圍繞6個子課題,分幾個方向,分工負責,系統地梳理國內外經典文獻資料,梳理中國的制度安排及制度變遷情況﹔三是調查3-5個地級市,為設計詳細的調查問卷提供感性認識,為2012年上半年較大規模的調查研究做好准備。

  (課題組供稿)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