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項目動態

2011年重大項目(第一批)開題報告之十五:海外華僑生存安全預警與救護機制研究

  2012年02月06日10:44  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2011年12月3日,由華僑大學駱克任擔任首席專家的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海外華僑生存安全預警與救護機制研究”開題論証會在華僑大學舉行。該項目由華僑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數量經濟研究院、旅游學院和公共管理學院及福建社會科學院、外交學院等單位共同承擔。外交學院夏莉萍教授,福建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鴻階研究員,廈門大學曾少聰教授、李明歡教授,華僑大學數量經濟研究院李拉亞教授、趙昕東教授、華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王麗霞教授等參加了開題論証會。原校長丘進教授、副校長徐西鵬教授、科研處副處長黃安民教授、各子課題負責人及其成員出席開題論証會,國務院僑辦政策法規司范如鬆巡視員專程參加。開題論証會由我校華僑華人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項目首席專家駱克任教授主持。

  徐西鵬副校長在會上致辭,對課題競標成功表示祝賀,對各位專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他希望,通過研究能提升華僑大學華僑華人研究的水平和層次,並表示學校將全力支持該項課題的研究。同時,他也要求課題組精心布局,高水准、高質量地進行課題研究。

  范如鬆巡視員在致辭時表示,該課題由華僑大學獲得立項,充分表明華僑大學的華僑華人研究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衷心希望華大借此機會繼續努力推進相關研究。同時,他建議課題研究要緊跟國家、國際形勢發展,突出課題的政策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特色,圍繞國家對外工作的展開,服務於國家僑務、外交、經濟工作,這樣才能使課題的性質與特色得以最大發揮。

  原校長丘進教授指出,華僑大學拿到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實屬不易,希望課題組齊心協力把課題做好。同時,希望國僑辦在該課題開展研究時,多提供支持。

  課題主持人對課題基本情況的論証

  報告會上,項目首席專家駱克任教授作開題報告。首先,從時代背景論証課題研究的必要性,主要分為六方面論述:中華民族的崛起、海外華僑的劇增、華僑安全受到威脅、各種突發事件的發生、國際關系的發展及我僑務工作的重視。其次,論述了課題研究的主要意義、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1)加強海外華僑生存安全的保護,(2)促使政府相關政策文本的完善,(3)建立海外華僑安全預警的機制,(4)完善海外華僑安全學理論體系,(5)豐富我國國際關系學相關理論,(6)構建華人華僑學相關理論體系,(7)制定可操作化的海外華僑生存安全預警與救護機制,(8)探索外交發展的雙贏對策機制,(9)構建海外華僑的相關信息數據庫。第三,綜述了課題國內外研究的現狀。第四,重點介紹了課題研究的技術路線圖、研究目標和基本內容。課題總體框架由六個子課題組成(1)海外華僑生存安全現狀與政府工作回顧,(2)海外華僑及其生存安全信息的數據庫建設,(3)海外華僑生存安全預警模型的研究與測試,(4)海外華僑生存安全預警系統研究,(5)海外華僑生存安全救護工作研究,(6)華僑生存安全預警的政府政策文本研究。研究目標分三部分,理論目標:構建和諧世界的海外華僑安全預警與救護機制的理論框架﹔探索海外華僑生存生存安全信息數據庫與安全測評體系。政策目標:為黨和政府提供相關決策依據和操作模型。前瞻目標:公開發布《海外華僑生存安全狀況的系列研究報告》,開發《中國海外華僑生存安全預警信息網絡平台》。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主要是:研究海外華僑生存安全問題的文獻資料﹔總結分析海外華僑生存安全現狀和我國政府相關工作﹔調查分析西方發達國家對海外僑胞生存安全預警工作和案例﹔設計海外華僑生存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建立預警對象--海外華僑華人的動態數據庫﹔進行海外華僑生存安全信息動態採集與相關數據庫研究﹔開發海外華僑生存安全潛在不穩定因素的預測與預警模型﹔研究海外華僑生存安全的救護等。第五,論述了課題研究的重點和難點。主要有:判斷海外華僑生存安全問題的分類特征和重點問題﹔探索構建海外華僑生存安全數據庫和預警模型﹔提出海外華僑生存安全預警機制的政策文本﹔創新完成課題必須的管理體制與政策機制。

  駱克任教授著重指出,該項課題的特點在於量化研究,即通過對海外華僑生存安全預警文獻資料和實証調查的研究,提出影響華僑海外生存安全的理論假設,再通過構建有效、可靠、可信的指標體系,轉化為可操作假設,據此設計預警模型,並用動態數據庫進行仿真模擬,經過反復檢驗,最后形成可應用的預警模型來產生預警信號,結合設計的對應救護體制,建設一套完整的海外華僑生存安全預警與救護的機制。整個研究是一個從定性到定量,再由定量到定性的過程。

  駱克任教授重點介紹課題相關情況后,各子課題負責人、相關專家對展開課題可能涉及到的多方面進行了熱烈探討,充分交流了意見,提出了大量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在項目研究性質方面,各位專家一致認為,該課題具有重大的現實和戰略意義,是一項填補空白的研究,其特點是通過電腦使用先進的定量研究技術於復雜、面廣且難以度量的社會問題研究之上,研究任務跨學科、跨文理,涉及面廣、問題復雜、動態變化,是一塊“硬骨頭”。應該說,本次項目屬於探索性的研究,是為國家今后真正建立有效的海外華僑生存安全預警與救護機制,提供先行先試的模板和經驗,同時本次研究需要與國家相關各部委密切聯系,爭取支持。與會專家感到任重道遠的同時,也堅信通過不同學科專家的通力合作,課題能夠順利開展。

  在統一研究對象方面,李鴻階研究員認為如隻單一研究華僑,可能會顯得單薄,是否可考慮將留學生、出國勞務人員等也包括進去,但又不能太寬,要控制妥當。夏莉萍教授認為,研究對象是否可考慮按人群來分,如按企業、留學生、勞務等分類研究﹔另外,不能將研究對象限定的太窄,否則可能難以突出課題現實意義這一重大特色。駱克任教授認為最近國僑辦公布的世界海外僑胞有5000萬,這份數據的來源不一定科學,建議國僑辦要建立統一、科學的華僑華人數據庫。范如鬆巡視員指出,國僑辦一直很重視華僑華人相關數據的統計,近年也在資助這類數據庫的課題,如果華僑大學通過這類課題能建立較好的數據庫,國僑辦可以考慮支持這項工作,並把此類數據庫建在華僑大學。趙昕東教授根據自己在國外多年的生活經歷,指出許多外國人分不清楚“華僑”與“華人”,所以課題組有必要在一些基本概念定義上達成一致的看法。李拉亞教授認為,要專門研究像美國、英國等這樣西方國家政府智囊庫中的專家,因為這些專家的建議往往能影響國家的決策,進而關聯到華僑華人的生存、發展等相關利益,所以有必要研究他們的重要思想、觀點、傾向,這也是預警研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

  在研究國別、地區的選擇方面,曾曉聰教授提議從發達、發展中、欠發達三方面各選取一個典型國家研究,如歐洲選法國或西班牙,非洲選南非,美洲選智利。李鴻階研究員認為,研究國別的選擇要與我國的對外戰略相聯系起來,比如當前美國在經濟、軍事上在我附近做出了圍攏姿態,我們是否也可以考慮在它的“后院”(如智利、哥倫比亞等國)做些相關研究,此次課題也是一個機會。李明歡教授認為,國別選擇要緊扣課題,像美國、英國等國,因其社會、經濟、政治總體比較穩定,海外華僑的生存威脅較小,所以應真正考慮“高危”國家,像非洲、中東等一些國家應作為首選對象。駱克任教授指出,本次研究的典型對象需要課題認真分析文獻資料后再行確定。

  在借鑒相關學科和其它研究主體的成果方面,夏莉萍教授指出,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也有相關的預警研究,不過主要都與反恐、情報等相聯系,盡管如此,仍可以借鑒它們的主要思路和相關工作。李拉亞教授指出,課題相關數據和資料的取得可能要支出一定經費,建議向中國新聞社等與華僑大學關系較近的單位多聯系,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開支。李明歡教授認為,不能僅依靠華文媒體的資料,而更多要關注對象國母語為主的各種資料,這樣才能比較全面的了解當地的政策、社會、政治和文化情況,所以語言可能是獲取資料的主要障礙。

  在研究經費使用方面,駱克任教授著重指出,本次課題意義突出,難度系數大,各子課題緊密關聯,同時研究任務各有側重,其所需費用可能不盡類似,是故,建議嚴格按國家社科課題管理辦法的要求並結合各子課題實際需要,科學、合理使用經費,努力做到每一筆經費都用到刀刃上。

  論証會上,各位專家暢所欲言,均認識到此次課題重大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表示會努力按照課題立項要求,保質保量地完成所承擔的任務。本次論証會是課題首次會議,給大家樹立了堅定的信心,在下一次課題碰頭會上,期待豐收相關研究碩果。

  (課題組供稿)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