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項目動態

2011年重大項目(第一批)開題報告之十一:公眾幸福指數導向下的我國政府績效評價體系研究

  2012年02月06日10:40  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2011年11月30日,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公眾幸福指數導向下的我國政府績效評價體系研究”開題報告會在深圳舉行。出席開題報告會的有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副會長兼全國政府績效管理研究會會長高小平研究員、北京大學謝慶奎教授、周志忍教授,國家行政學院薄貴利教授,蘭州大學包國憲教授,武漢大學李和中教授,中山大學肖濱教授,廈門大學卓越教授,上海財經大學馬國賢教授,浙江大學范柏乃教授,深圳大學黃衛平教授,中國行政管理雜志社代社長張定安研究員,廣東省社科聯李旭明副主席,《學術研究》雜志葉金寶主編,廣西壯族自治區績效考評辦農生文主任,深圳市績效辦劉原楓副主任,百色市紀委張俊雄書記,廣東省統計局邱俊總統計師,廣東省委辦公廳李振連處長,湘潭大學盛明科副教授,以及項目責任方華南理工大學社科處馬衛華處長和課題組成員共40余人。

  著名行政學家、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謝慶奎教授應邀擔任會議主席,主持會議。

  會議首先由課題首席專家、華南理工大學政府績效評價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鄭方輝教授匯報了研究思路。他認為,有什麼樣的評價就有什麼樣的政府行為,亦會有什麼樣的社會經濟軌跡與型態。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已進入社會經濟的轉型期,傳統的粗放型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推動科學發展、落實以人為本、增進民生福祉、共享發展成果、增強人民的幸福感為客觀必然。從GDP導向→滿意度導向→幸福指數導向的我國政府績效評價體系演變,不僅僅是發展歷程及指標體系的改變,而是執政理念的飛躍。本課題研究的目標是:貫穿公眾幸福指數(幸福感與滿意度)導向,以政府整體績效評價為重點,兼顧體制內評價、第三方評價模式,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我國政府績效評價體系,主要又是技術體系和制度機制,並提出具有科學依據與廣泛適應性、經過實証檢驗的我國政府績效評價體系的操作方案,為黨和政府決策提供前瞻性的參考依據。

  課題的重點研究方向是:作為主觀評價、追求目標與考評導向的幸福指數的內涵與關系﹔幸福指數與國民幸福總值、國內生產總值的關系﹔幸福指數測量方法、指標體系及其優化﹔政府績效評價體系結構、內在邏輯與一般維度﹔政府績效評價組織體系、技術體系、制度機制與信息化體系設計﹔政府績效評價滿意度導向與幸福指數導向關系﹔科學發展觀考評與政府績效評價關系﹔政府績效評價技術體系的實証檢驗與優化﹔本項研究的智能化與實証研究范式等。子項目負責人蘭州大學尚虎平副教授和華南理工大學政府績效評價中心李文彬副教授分別就課題的實施及研究的最新進展做了簡要匯報。

  與會專家對課題的設計與實施進行了評議,並提出了建設性意見。薄貴利教授首先肯定了該項目所承載的使命與意義,以及作為創新實証研究的難度所在。他特別強調了評價體系如何與實踐相結合的問題,並建議研究充分借鑒英美等國的經驗,化繁為簡,積極導入公眾參與,以績效評價的力量推動溫總理所指出的“讓老百姓活得更有尊嚴”的社會大局的實現。邱俊總統計師結合實務工作經歷,向與會專家介紹了廣東在幸福指數測評設計方面的做法,並就數據可採性、數據採集的科學性以及如何保障學術機構與政府部門統計口徑的差異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李旭明副主席介紹了廣東在改革開放先行先試以及政府管理改革的實踐進展,希望課題組能夠以廣東為研究對象,將研究成果提升至具有普適性意義的全國性經驗。

  包國憲教授結合自身從事政府績效研究的經驗,提出了評價指標體系的完善意見,包括指標規模的整體壓縮、兼顧主客觀指標及其權重分配等技術性建議。周志忍教授指出,當前政府績效評價實踐過繁過亂的問題,強調要以公眾滿意度為導向實施系統有效的梳理,既要保証評價體系的相對穩定性,又要確保持續的漸進地改進,同時還需要以國際比較的視野,將引進西方發達國家經驗與推介中國本土經驗相結合,將政府績效評價的落腳點置於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之上。卓越教授從技術層面指出了該課題研究的應有的公眾導向性和幸福的價值取向,並強調幸福感作為一種心理特征應予強化其主觀測評維度,他進一步建議:運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以有效降低主觀測評的模糊性、消除測量誤差。李和中教授認為:幸福指數因其概念內涵的豐富性,而難以避免測度的主觀誤差﹔因此,階層性、個體性的差異應予以摒除,可以考慮是否需將核心概念進一步明確為“整體幸福指數”。馬國賢教授認為,該項課題研究很有實用價值,特別是堅持第三方的評價立場更顯可貴,但在具體研究中應注意區分與提升居民幸福感相關的政策與項目內涵,避免重復評價或者結果“打架”的情況。范柏乃教授從測評技術的角度發表了看法,認為指數更多的是用來衡量變動,而幸福本身作為一種主觀心理感受,似更應通過影響因子的測度來關聯其與政府績效的關系,測評的最終目的不僅為滿足技術理性,更應強調其對於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導向性作用。黃衛平教授提出,政府績效水平與公眾幸福感之間是否絕度的正相關的關系,並列舉了新加坡和老撾的個案。

  除了上述發言與點評,張定安社長、葉金寶主編、農生文主任、張俊雄書記、李振連處長等也分別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如何融入績效評價之中、如何將幸福指數和績效測評與社會轉型相結合、幸福指數內涵的爭議以及績效評價與政府執行力建設、幸福指數測評的層次性、梯度性、區域性、人文性問題等,分別闡述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最后,高小平會長應邀進行了小結,他指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次資助政府績效評價領域的研究符合我國公共管理改革的時代主題,課題思路清晰,基礎扎實,相信會取得預期成果。

  課題責任單位華南理工大學政府績效評價中心為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主要從事地方政府整體、部門、項目、政策績效評價的理論方法及實証研究。其中,自2007年開始每年出版的“地方政府整體績效評價報告”,被中央主流媒體稱之為“破冰之舉”,被學界譽為“廣東試驗”,成果獲教育部及廣東省人民政府科研獎勵,並成為地方政府績效改善的“第三方標准”。2011年,按照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關於財政部門要研究財政資金績效引入第三方評價,在強化預算監督管理、提高資金使用績效上闖出一條新路的指示精神,經省政府批准,中心通過政府採購所完成的“2010年廣東省城鄉義務教育補助資金績效評價”項目涉及省、市、縣三級教育部門, 21828所學校,64.7億專項資金,亦為全國率先引入第三方評價財政資金績效的個案。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