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8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西南地區瀕危文字搶救、整理與研究》(批准號:10ZD&123)開題論証會在清華大學召開。應邀出席會議的專家有: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侯精一、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福堂、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麥耘、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聶鴻音、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國營。項目負責人趙麗明、孫宏開以及在京課題課題組成員宋兆麟、吳貴飆、趙日新、江銘虎、劉國忠等出席﹔出席會議的還有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劉石,課題組骨干學生劉楚龍、郭家寶、黃騰宇、李明華、姜明慧等。現將開題會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匯報了課題的計劃
會上,由課題組趙麗明、孫宏開根據招標時的課題論証以及進行的前期工作,向與會專家們匯報了課題工作計劃和今后項目開展的一些思路。大體是,本計劃完成下列子課題的調查研究任務:1、《納西油米東巴文獻解讀》,2、《納西達巴文獻解讀》,3、《普米韓規文獻解讀》,4、《納木依文獻解讀》,5、《木雅文獻解讀》,6、《爾蘇沙巴文獻解讀》,7、《羌族釋比經典解讀》,8、《貴瓊貢巴經典解讀》。
以上文獻解讀,有的需要進一步落實,最后根據落實情況,完成6-8種專著,每種30-40萬字。每本書體例包括:概況綜述簡介,文字篇(字表)、語言篇(音系和語法要點)、原件掃描、還計劃錄音錄像。項目進行過程中嚴格按文獻解讀的規范要求,進行三-四行對照,逐字逐句進行文獻解讀、翻譯。大體是:圖符、圖符國際音標(或藏文轉寫)、圖符漢字直譯、意譯等(包括語法標記)。
課題組還匯報了本課題需要解決的難點,主要是:
1、已經發現的文獻懂得的人越來越少,有的文獻會解讀的已經去世,已經無人能夠解讀,如爾蘇﹔有的隻能部分解釋,如納木依。由於這些文獻大都是宗教巫師保存,因此需要耐心尋找,有的需要反復動員,做思想工作,有的需要創造條件。這些都需要依靠當地本民族學者進行。其中有的文獻,也可能由於找不到解讀人而不得不放棄。
2、這些文獻其中有的往往與藏族“苯教”有關系密切,多數文獻同時與藏文混合使用。這些藏文記錄的是藏語還是本民族語,有時是混用,需要進一步判斷。而且藏文字母是“行書”,書寫不是很規范,給識讀帶來很大困難。
3、早期象形文字記錄的文獻,圖符少,大量話語沒有標記。因此用音標記錄民族語言、做語法標記等工作量太大。因此專家建議,先搶救錄音錄像,記錄下來﹔先主要做文字解讀。
4、記音翻譯工作主要依靠的是清華在讀的學生,語言調查剛入門,文獻整理從來沒有做過,剛起步,經驗不足﹔而且時間有限。
5、子課題質量難以掌控,當地本民族知識分子大多不懂國際音標,也不懂語言學和文字學,不能科學記音和分析文獻。質量難以保証。
6、經費不足。本課題需要開展大量田野調查,差旅費用很高。請人翻譯經書需要報酬。收集資料需要一定數量的錄音錄像設備。每個文種、每個子課題要求下撥經費,如果按照子課題下撥,每個子課題平均不到5萬元。清華本身不追加任何經費。
會上課題組展示了部分前期成果及工作方法,請專家們認真審查、指導。
二、與會專家的意見
在課題組匯報結束以后,與會專家對本項目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提出了許多非常中肯的意見和建議。大體歸納如下:
1、專家組一致認為,本項目價值很高,但難度很大。從學術上講,不僅有語言學、文字學的價值,還有歷史學、民族學、宗教學等多學科的價值。可能還有文學、天文、歷法、音樂、舞蹈、醫學方面的價值。此外還有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這次記錄的文獻,大都是各族群各個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本民族不會記錄和整理,你們去幫助記錄和整理,具有搶救、保護、傳承性質,因此意義很大。
2、要解決圖符與語言的關系。因為是原始文字,圖符常常像一篇文章的關鍵詞,許多內容隱含在解讀人的記憶裡,因此圖畫式文字及文獻本身就是記憶遺產。對於圖畫式文獻,可能存在同圖不同解,這正是記憶遺產原始文字的特點,既要注意語法標記,又要注意篇章結構。
3、有的專家建議,除了文獻解讀外,最好寫一本專著,總結本項目在文字學上的理論意義,尤其從文字學和文字發展史的角度,用各種文獻的實例,講講從原始文字到成熟的文字的發展史。還有的專家認為可以將項目進行過程中的一些理論問題寫成階段性成果論文、調查報告等形式發表。
4、有的專家認為,由於解讀難讀很大,而經費就那麼一點,建議不要做那麼多,先做出3-4本來,然后再申請2期。有的專家建議可否再從其它渠道申請經費。
5、有的專家認為,由於這些文獻會認讀的人越來越少,是否可以先搶救性記錄,如採取錄音錄像等方法先大量記錄下來,然后再整理。
三、本項目的具體調查研究計劃
(一)根據專家們的意見,本項目計劃開展八個子課題研究,根據最后落實情況,完成6-8種專著,每種30-40萬字。在項目進行過程中,計劃對一些語言文字學中的一些理論問題,寫成階段性成果以論文、調查報告等形式發表。
(二)本項目起訖時間為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
(三)除了上面的最終成果外,項目進行過程中,還計劃做以下階段性成果。
1、利用清華百年校慶,舉辦展覽展示暨研討會。
時間:5月5日—10日(暫定)
內容:“中國西南瀕危文字展暨學術研討會”
形式:(1)展板。瀕危文種文獻,10-12種。(2)活態展示。特邀摩梭、汝卡、普米、納木依、木雅等僅存傳承人現場展示。(3)學術研討會。現場調研,發表第一批成果。
2、中國西南瀕危文字專題國際學術研討會。
在課題進行過程中取得初步成果后進行,時間大體在2013年。
3、舉行語言學以及古文字古文獻調查研究培訓班。
計劃2011年秋季進行。
4、數據庫建設。根據收集到的音像資料,用SIL的Toolbox軟件,做成數據庫,以保存語言學、文字學、宗教學等方面的音像資料庫。
四、本項目需要說明的幾個問題
1、根據本項目招標論証時專家組的反饋意見(見第16組綜合評價意見表),不將原招標書中的“紋身、服飾符號、岩畫、女書、方塊壯字、方塊苗文……等列入本課題的研究范圍”,也不將最終成果中的《西南瀕危文字比較研究》列入本課題,課題組完全尊重專家組的意見。
2、關於經費使用。經費管理嚴格按國家相關法規政策,原則上經費不下撥。由清華大學審核報銷。
3、課題落實后,擬採用子課題合同制方法,請各子課題根據課題組要求,列出工作計劃,經課題主持人批准后貫徹執行。課題進行過程中,需要進行年度考核,合格后報銷課題經費。
(責編:高巍、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