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項目動態

2010年度重大項目(第二批)開題報告之十九:環中國海海洋文化遺產調查與研究

  2011年07月22日15:44  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2月17日下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環中國海海洋文化遺產調查與研究》(批准號:10zd&083)開題論証會在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隆重召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劉慶柱教授,福建省文化廳黨組成員、省文物局局長鄭國珍研究員,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周寧教授、楊國楨教授,廈門大學社科處副處長陳武元教授,課題組首席專家吳春明教授,各子課題負責人及部分課題組成員出席會議。
  論証會由人文學院副院長鈔曉鴻教授主持,周寧院長首先致辭。周院長對劉慶柱教授、鄭國珍局長的蒞臨指導工作表示熱烈歡迎﹔對社科處在課題申報等方面給予的幫助和支持表示誠摯的感謝﹔對以吳春明教授課題組的成功中標表示衷心祝賀。他說,近幾年人文學院連續在國家重大項目上中標,而且今年中標兩項,實屬不易,這是人文學院實力的展現。吳春明課題組隊伍龐大,不僅集結了廈大有關海洋文化研究方面的資深專家教授,更團結了國內知名的學者、專家,相信在這一重量級的學術團隊的努力下定能圓滿成功地完成。
  陳武元副處長對該課題的成功中標表示祝賀。他說,本課題的中標是課題組實力的展現,也是人文學院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方面的成果與特色的展示。學校將一如既往地從人員配備和項目管理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為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另外,課題組隊伍寵大,如何管理,對人文社會科學項目是個挑戰,他建議課題組設立專門秘書,管理日常工作,跟管理者對接,包括子課題之間的協調等等。最后,他希望課題組能以本次開題為契機,充分聽取各位專家的意見,通力合作,協調作戰,爭取做出學術精品,引領相關研究。
  首席專家吳春明教授介紹了本課題的基本設想,調查研究的框架、內容與方法,本團隊的研究基礎與優勢,學術意義與社會價值,預期成果和經費預算等。七個子課題負責人分別圍繞各自的研究重心作了簡要陳述,並進行了深入的討論。課題組一致認為,環中國海海洋文化遺產是中華海洋文化直接和真實的歷史記憶,是中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課題組將以環中國海海洋文化的物質遺產與非物質遺產為研究目標,為保護海洋文化遺產的多樣內涵、促進海洋文化新發展,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著力推進海洋性的文化軟實力建設,提供理論和政策依據。在廈大深厚的海洋文化理論研究與海洋考古實踐的基礎上,保持規范性和嚴謹性的學術態度,加強與有關單位的密切合作,調動一切相關力量,進行實地調查和研究。
  之后,到會專家分別從學術研究、社會應用等角度對課題做了評價,同時提出了許多中肯的意見和建議。
  劉慶柱教授對課題從設計、構想到研究團隊都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一個年代跨度大、涉及空間廣泛、研究內容豐富復雜的高難度課題。他認為,海洋文明史的探索、海洋文化遺產的調查研究是當代學術的新領域。近年來,隨著考古學、歷史學等多個學科對中華民族文化研究的深入,人們開始認識到海洋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傳統中國文明起源問題的研究是圍繞黃河、長江等流域,而對海洋文化關注不足。中華文明的發展是由東向西的,東部文化與海洋密切相關,所以今后涉及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研究應由黃土大陸文化向海洋文化傾斜。世界各古老文明中心大多都是環海而生,比如環地中海、環中國海、環加勒比海等,其中的深層原因就是海洋文化在人類文化史上的重要性,這要綜合深入思考。華夏文明與中華民族文化之間的有聯系但更有區別,准確地講華夏文明就是夏商周的中原文明,而中華民族文化晚於華夏文明,漢代才最終形成。漢文化在流傳過程中,因為種種政治原因,在南方的保存要比北方正統,這與南方海洋文化有著密切關系,例如客家文化。最后,劉教授對課題組的研究團隊也表示了很大的信心和希望,雖然課題涉及多個學科,從自然至社會科學﹔時間跨度大,從新石器時代至清代﹔空間范圍廣﹔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時空有不同的研究方法與理論﹔但各子課題負責人都是各個領域的佼佼者,相信在他們的帶動下,課題組會有好的、吸引人眼球的新成果出現。就世界學術而言,我國在海洋文化遺產方面的調查研究,還屬於初級階段,任務艱巨,要分階段性,做好定位、題目要小,不能太大,重點是要深入。
  楊國楨教授從廈門大學海洋人文學術平台的建設方面提出了長遠規劃,也從概念、方法等方面做了指導與建議。他說,最近學校成立了海洋文化與戰略研究中心,在如此良好的氛圍下,應該將課題置於這個平台之上,與其它方面的研究,如海洋經濟、海洋法等相結合,構成一個海洋文化科學研究的整體,不僅從學術平台,甚至是經費問題都更具有操作性。楊教授還說,如果將課題放在海洋文明研究與戰略發展的視野下,就要弄清楚海洋、海洋文化及環中國海的概念﹔打破原來研究的慣性,跳出東南沿海,將東北亞等地包括進來﹔還可以考慮是否可以分為南環中國海和北環中國海,二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並且環中國海研究必然牽扯到與世界海洋文化的關系,所以需要更多的相關方面專家尤其是海外專家的加入。同時針對目前學術研究狀況,楊教授指出課題不僅要搜集資料,更要有理論研究,要用材料說明問題﹔因此課題負責人要有一個預先的理論思考,才能付諸實踐﹔不要求大,要深入研究,可以思考生出其它子課題,向更深層次做。
  鄭國珍局長對課題立項表示了熱烈祝賀,並以振奮、震撼與振興三個方面展開話題。“振奮”源於如此重大的項目立項,對於母校廈大考古專業來說,是小學科干了大事情,該課題的通過充分顯示了廈大海洋考古研究在國內的實力和影響。“震撼”在於吳春明教授能團結國內海洋考古相關領域幾乎所有頂級的專家學者,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遺產研究院及沿海各省市的最優秀的同行都參加進來,集聚了如此多的專家學者,從考古學、歷史學、民俗學、文獻學、人類學等方面來探討海洋文化遺產是空前的,顯示了廈大海洋般的寬闊胸懷。“振興”是希望,他希望通過課題整合,實現跨越發展,能從理論上對國家促進海洋文化發展,加強海洋文化遺產的保護、維修、弘揚、交流等方面提供理論依據。也希望通過該課題帶出一支優秀人才隊伍,使廈大海洋文化、海洋考古、甚至歷史學科更上一層。最后鄭局長表示,會調動盡可能多的社會資源,從行政到財政給予積極配合與支持。
  周寧院長還是從學術研究的理論深度提出了希望。本課題的研究要本著為海洋文化研究提供新思想,而不僅僅是提供素材,不要做勞動密集型的研究,而要做技術、思想密集型的研究。要思考環中國海是什麼?海洋文明是什麼?如何站在海洋看海洋而不是大陸看海洋?為今后其它海洋文化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並注意子課題之間的呼應,而不是做成個別子課題的集合、匯編。
  與會專家代表首先對課題組的研究構想、研究內容、經費來源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探討,達成如下共識:
  (1)關於研究內容:不求面面俱到,要由點及面的研究,為下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論與實踐基礎。(2)關於研究方法:針對目前中國學術研究的弊病,一定要作好基礎理論與方法的研究。針對子課題跨學科多、跨時空廣的難度,運用相得益彰的研究方法,同時還要注意各子課題之間的相互銜接與呼應。(3)關於研究人員:發揮子課題負責人在所屬單位的學術帶頭人作用,吸收更多專家、學者及優秀碩、博士生參與課題研究,充實研究力量,確保研究的深度與廣度﹔(4)關於研究資源:十二五期間,國家文物局有類似海洋文化研究的項目,建議課題組積極主動與其保持密切合作,以保証信息資料的及時性和課題研究的針對性﹔同時要得到各沿海城市文物局的支持,為課題組的實地調查、發掘等工作提供便利和支持。
  其次,對各子課題的有關情況,也進行了深入具體的討論,對其中幾個子課題提出了相關方面的建議:
  (1)關於子課題二:除了在理論與方法上下功夫外,在已有的學術研究基礎上,必須爭取到盡可能多的資源,對環中國海的貝丘遺址與聚落做更多的調查、發掘、研究。(2)關於子課題四:李金明教授針對環中國海、海洋、文化等定義出發,提出應將題目縮小,更有針對性,才能事半功倍。(3)關於子課題六:在傳統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將材料進一步匯總、梳理,選取一些可行的航路實地走一下。(4)關於子課題七:以往對船家人文方面的研究大多採用史跡與人類學結合的方法,這次要突破常規,充分發揮考古學的特長,合理運用田野調查與史跡結合的方法。
  最后,首席專家吳春明教授補充發言,並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計劃。他指出,本次開題論証會圓滿成功。受益於各位領導、專家的意見與建議﹔課題組除了會前做了認真准備,會上也進行了深入討論,進一步明確了研究目標、任務和方法等。三月份將邀請國家及沿海城市的文物局領導、課題組全體成員共同商討,全面展開課題的調查、研究工作。當前,我國海洋文化研究日益興起,既為本課題提供了難得的契機,也對課題的完成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課題組所有研究人員精誠合作、密切協作,將本課題打造成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學術精品。這樣,不但可以發揮海洋文化遺產在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作用﹔而且能服務當今社會,為國家及各沿海城市的海洋文化戰略決策和現實需求提供理論依據。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