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煉

李建華  2012年03月09日08:13  來源:紅旗文稿

  目前,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煉觀點各異,仁智各見,這非常正常,因為每種提法或觀點的側重點、立足點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煉是一個歷史過程,需要多種觀點的交流與碰撞,然后形成基本共識。

  一、提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要體現國家認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於當代中國社會文化和基本價值觀念的集中體現和全面反映,必須體現國家認同。國家是公共生活最為重要的概念,是公民身份的重要標識,是公民身份的載體,公民的劃分首先是以國家為邊界的。國家為公民提供公共生活的舞台,並且賦予、確定公民的各項權利、責任和義務。換言之,國家是公民的憩息之所,更是公民享有其身份資格的根本保障。在當代社會,任何公民都不可能游離於國家之外。離開國家,公民就處於無家可歸的狀態,公民身份也將因為沒有政治依附而消散。因此,國家認同是現代公民擁有平穩安定公共生活場域和方式的必要前提。國家認同有政治、歷史和文化三個維度。

  政治維度的國家認同源自對於其領土尊嚴、政治理想、政治原則、政治制度以及法制體系的認同。國家作為當前國際生活中最重要的政治概念,其領土完整和主權尊嚴是絕不容許侵犯和褻瀆的。領土、主權是國家得以保存和延續的政治基石。在領土、主權范圍之內,公民才能夠擁有穩定的公共生活領域,公民的權利才具有實現的可能。公民作為政治概念,其進入公共生活的資格和范圍都依系於其國民身份。一個國家的公民試圖進入另一國家生活,要得到雙方國家的允許和承認,而且通常每一國家對非本國公民參與本國公共生活都進行嚴格的限制。國家的政治理想、原則、制度、法制體系等政治要素都是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組成部分,也決定了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方式。

  歷史認同是國家認同的第二個維度。歷史是所有公民的共同記憶。在國家漫長的歷史中,發生的諸多公共事件鑄造了獨有的民族氣質,成為公民身份的鮮明特征,公民能夠找到交織在時間長河中的血脈聯系,能夠找到共同的精神歸宿。公民意識本質上是對於公民相互關系的感知和認識,而這種感知和認識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公民之間的相互責任、義務等關系不單是由當下的社會情景所決定的,可以追溯到久遠的歷史時期,並且隻有在歷史傳統中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更為重要的是,歷史認同與民族認同往往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民族認同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撐,是維系民族團結的紐帶,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體現了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並不斷發展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念、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傳統等,集中地表現著一個民族的世界觀、人生觀、 價值觀,以及所遵循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民族認同一方面包括諸多當下要素的重疊和影響,同時,民族認同的很多內容蘊含於歷史認同之中,很多民族的要素都是由歷史沉澱而來。核心價值觀也是民族、國家歷史文化的凝煉和反映,在歷史認同的基礎上公民之間更容易就思想、觀念達成一致,同源的文化特質為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提供了天然的歷史形成環境。

  文化認同是國家認同的第三個維度。文化與國家的地理、主權、歷史有著密切的聯系。國家的形成、發展總是伴隨著文明的興起和流傳。由於國家在地域、主權、歷史等方面的獨特性,也必然孕育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傳統,這些傳統深深鐫刻在所有公民的心中,成為他們共同擁有的文化標志。語言、文字、觀念、價值等文化要素都是將一國公民與其他國家公民相互區分的重要符號,也是公民之間相互認同、接受的文化媒介。文化認同還是民族性情感的重要來源。民族性可以被視為一種文化凝聚力的精神結構,文化深深鐫刻在民族傳統的觀念之中,滲透在所有公民的血液之中。離開文化的認同,核心價值體系便如空中樓閣,虛幻縹緲。隻有融入國家文化的精髓,核心價值體系才能憑借民族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歷久彌新,不斷完善。

  二、公民認同是提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社會思想文化發展的價值引領,它也需要公民的高度認同。沒有公民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沒有提煉的基礎。

  當前,隨著社會分工的極度細化,以及社會結構的日益復雜,公民之間的相互依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幾乎沒有人可以游離於公民體系之外而生存,也沒有人可以離開他人的幫助而實現自我價值,取得社會性的成就,這就催生了公民之間互利互惠的內在要求。公民們不再只是“自掃門前雪”,而是開始關注大家的生存狀態,一些看似屬於私人領域的問題開始公共化,成為社會性的問題。在維系社會合作體系的願望下,人們對正義社會達成共識,期待社會的發展不隻為部分人帶來利益,而且要惠及所有公民,以鞏固業已建立的合作體系,正義等社會觀念深入人心,成為公共生活的基本價值。

  如果說在國家認同的基礎上公民才能邁入公共生活,那麼,公民對於自我身份的認同則直接關系到公共生活的質量和形態。公民身份的認同,意味著自己對於公民身份的意識與自覺,這就是公民意識。公民意識首先是對於公共利益的認識。根據社會契約論,公民是由於期待比個體生活更富足安寧的生活狀態而邁入社會生活的,社會也總是為了實現某種善的價值而構建的,這種善代表了社會整體的利益訴求,雖然這種訴求代表了所有公民的共同期待,但在特殊情境之中,其不一定完全契合某一特殊個體的利益要求。因此,公民需要奉獻精神,隻要社會的利益訴求是正義的,那麼在一定情境下,公民隻有通過必要的付出和奉獻,才能保証公共生活的持續運轉。

  公民意識的另一方面是對於公民道德的自覺。公共利益是締結公民社會的重要媒介,但並非唯一的紐帶。公民社會的聯接不僅僅是靠權利,還包含著社會精神和道德文化,完全以利益建立相互關聯,將不可避免地造成公民關系的異化,任何公民都不能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利用其他公民,而應該把他人也當作公共生活的目的。公民社會的倫理關系不是為了達到某種個體目的而具有的禮儀或者禮貌,而是建立在自由個體間獨特的關聯方式。公民之間都承認彼此是自由的共同體成員,對於他人的人格、尊嚴和權利應予以尊重與維護。在這種聯系中,公民之間會充分認識到相互權利的邊界,並且對於其他成員的自由權利予以真誠的保護﹔大家對於各自權利的認同不僅出於對於法律的遵守,而且出於對於個人權利本身的尊重。公民由此將認同建立在自由權利之上的公平價值,並且在公共生活之中努力消弭實質權利的不平等。正因如此,對於社會的不公平現象,公民都會具有天然的排斥,並且更多地關注那些處於不利社會狀態的人們。同時,公共生活還有賴於公民社會精神,這種精神與公民身份相依相伴,就是對於自我的道德自律。

  三、發展、富強、和諧、仁愛:基於公民認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從國家認同到公民認同,公民文化價值觀念的重合、共識之中滋養著核心價值觀並促進其成長與發展。在國民身份的確認中、在民族特質的形成中、在公民意識的培育中,核心價值體系在公共文化的長河裡不斷積累、生長,最終成為公民社會的文化靈魂。

  筆者從近年來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表達中提煉出富強、和諧、發展、仁愛、自由、人本、正義、互助、共享、民主、文明、平等12個選項,通過嚴格的隨機抽樣原則對全國進行了計算機輔助電話調查,參考對照2008年《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全國人口的數據,對樣本數據進行加權處理后統計得出,12個選項的提取可靠有效。通過全國成年公眾對選項的重要性評分,我們得出四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共識:發展、富強、和諧、仁愛。此四項基本共識不同於以往學者從理論或規范等角度提出的個人觀點,它是通過實証調查而得出的民意,反映了民眾的高度認同。[參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公民認同——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調查分析報告》(《中國社會科學內部文稿2011年第1期》)、《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認同調查》(《光明日報》 2011.5.16)﹞

  發展是指社會的發展,更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公民認同的調查中,“發展”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選項之首,認同度最高。這充分表明,發展是廣大人民群眾共同而迫切的價值訴求,應成為提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的指南和靈魂,無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凝練和表達,都不能離開發展這一時代主題、不能離開科學發展觀的指導。發展是硬道理,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發展,什麼問題都不能解決,什麼需求都不能滿足。在這種意義上,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甚至是核心價值之一。同時,發展也是達到富強、和諧、仁愛、自由等理想的途徑和手段,所以我們把發展列在首要位置。

  富強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永恆主題。富強即民富國強,意味著追求人民群眾生活的共同富裕,意味著把發展生產力、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實現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追求的首要目標。富強是社會主義根本價值的反映,就是要使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得到更好的滿足,工作體面化,生活更有尊嚴。

  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想選擇。和諧這一范疇來自中國傳統文化,但其價值內蘊具有鮮明的現代色彩,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是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社會。社會主義為社會和諧提供了制度前提和社會條件。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處,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協調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

  仁愛是人類社會的最高情感,也是人類社會最可寶貴的情感。社會主義的仁愛是建立在以人為本基礎上的愛。社會主義社會,更加注重個體與社會及社會中相關群體的關系,追求的是一種人際或群際的仁愛。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也可以發現,基本共識所具有的內在內容,反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著不同層面的目標。發展是基本途徑和手段,是首要價值觀,同時也是動力性價值觀﹔富強是發展的經濟目標,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夢想,是目標性價值觀﹔和諧是發展的社會目標,是理想性價值觀﹔仁愛是發展的人際或群際的目標,是基礎性價值觀。動力性價值觀、目標性價值觀、理想性價值觀、基礎性價值觀四者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完整結構。

  (本文為2009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招標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構建與踐行研究(09&ZD003)”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湖南城市學院教授)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