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

“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的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研究”研究情況及最終成果簡介

  2011年12月02日13:21  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中國科學院方新研究員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的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研究”近日已完成。
  一、研究目的和意義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就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了精辟論述,強調指出: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順應時代特征、事關中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選擇,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需要。創新、自主創新、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型國家等主題一直以來都是各國政府和學者關注的焦點,也是當前我國急需深入研究的一個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的課題。自主創新的研究不僅有利於我國制定正確適宜的科技政策,進一步推動其理論研究,而且可以為我國科技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運行環境和對策體系,有助於增強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進而推動科技進步,加速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因此對自主創新的研究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二、主要觀點
  縱觀我國150年來的科技發展道路,技術引進與科學傳播一直佔據著我國各階段科學技術發展的主線,我國也始終在由技術引進帶來的技術轉移到自主創新的道路上不斷嘗試。這一歷史過程有兩個特點,一是以近現代科學技術的傳入及其制度化為基礎。隨著近代科技的傳入以及建國后的調整和完善,中國現代科技制度在20世紀前半葉形成了基本框架,在50年代后逐步成熟,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不斷完善,為提升創新能力創造了制度條件。二是通過技術轉移,從模仿到創新。這是后發國家發展的一種典型模式,通過自強運動、民國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之后三個階段的各有特點的技術轉移,中國形成了尚不均衡的創新能力,在國防尖端領域,摸索出一套大科學管理體制下迅速實現自主創新的機制,但在其它領域,企業幾乎還不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建設創新型國家尚須更多努力。
  通過技術引進我國完成了現代化工業體系從無到有的突破,構建了比較完善的工程教育制度和科技研發制度,通過技術引進還為我國的科技發展培育了大批優秀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雖然技術引進也為我們帶來了技術對外依存度高、過分依賴國外先進技術、無法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困擾,但是在我國科技發展的歷史中,技術引進的作用至關重要,無法忽略。而且,作為技術后發國家,我國在一段時期內仍然會以追隨戰略為重要的科技發展方向,是國際先進技術的使用者而不是創造者,我們要做的是對引進技術的集成和消化吸收再創新,而不能一葉障目,完全摒棄這一技術轉移手段。
  集成創新是自主創新的重要表現形式,尤其對於現代企業來說,將各種單項和分散的技術成果整合在一起,實現創新過程與創新資源創造性地集成與協同,通過集成創新達到提高企業整體持續競爭力的目標,其創新性以及由此確立的企業競爭優勢和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意義遠遠超過單項技術的突破。
  以裝備制造業為例,長期以來,我國裝備制造業多數企業沿用單一性、離散性、線性的技術創新模式,要麼是單純的單個項目的技術改造,要麼是一項管理技術的革新和引進。這些局部創新和模仿創新所建立的競爭優勢通常非常短暫,無法適應產品和技術生命周期迅速縮短的新經濟形勢。企業自身的積累無法適應以速度競爭為特征的新經濟時代的需要,而集成創新則為新經濟下企業獲得競爭優勢提供了一條重要途徑。首先,從技術上,我國裝備制造企業對多種技術來源進行了有效集成,包括集成獨立技術供應商的技術、國內技術與自我開發的技術﹔其次,我國裝備制造業立足本土市場,以適用、夠用、好用為原則對多層級技術進行了有效集成,包括國際先進技術、國內先進技術以及自我開發的初級技術等﹔第三,是對技術潛能與社會資源的有效集成。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集成了外部的國家政策環境、市場環境以及當地的市場優勢,配合企業內部的技術水平和市場定位,在國際先進裝備技術難以得到的條件下我國裝備制造企業獲得了長足發展。事實証明,有了產業政策的扶持,加上政府適當參與民族企業起步階段的管理並加以引導,很快可以形成有規模的產業基礎,而迅速增長的國內需求又會為企業帶來成長的良好契機,隻要民族企業立足本土,充分利用行業特點、充分發揮成本優勢,並在企業運行機制上下功夫,即使無法獲得國際先進的核心技術,我們的企業依靠自主創新一樣可以大展拳腳,獲得巨大的生存空間。
  裝備制造業是傳統的關鍵產業,而以信息技術產業為代表的高技術產業在創新的過程中存在高投入、高復雜性、高不確定性、高時效性等新的特征,這些特點也導致高技術產業創新的難度和失敗率大大高於傳統產業。國家需要在管理機制與組織制度上採取新的模式和新的思路來適應高技術產業創新的特點,產業技術聯盟正是能夠實現這一功能的組織與管理制度。
  產業技術聯盟是為應對高技術產業創新的高投入、顯著的外部性、高風險、系統集成難度高等系統復雜性而構建的。產業技術聯盟的主要作用就是資源整合、降低交易成本和促進組織學習。2002年在信息產業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直接推動下成立的TD-SCDMA產業聯盟就是我國政府通過產業聯盟推動行業創新、實現產業結構調整、提升我國信息產業核心競爭力、參與制訂行業標准的一次成功嘗試。TD-SCDMA產業聯盟有清晰的發展目標,有效地溝通機制、公平的資源共享與利益分配制度,還有明確的規章制度和以政府為紐帶的信任關系作為聯盟運轉的保障。在產業聯盟中,政府是主導,企業是創新主體,共同推動企業間合作與配套﹔創新產業鏈發展模式,縮短產業化周期,快速提升產業能力﹔產業發展的各方力量,以聯盟的方式實現整合,共同面對產業創新發展的高復雜性難題,共同致力於單個企業無法完成的產業技術群的開發和重大技術難題的攻關,降低創新的風險和投入﹔通過產業聯盟,政府也找到了支持產業發展和產業創新的平台,通過支持產業聯盟,政府部門可以面對聯盟出台引導產業發展的政策,政策對象更集中,更能發揮政策對創新的促進作用。
  現代服務業是國家創新體系框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服務業依靠高新技術和現代管理方法、經營方式及組織形式為生產者提供中間投入的知識、技術和信息。現代服務業一部分是新成長起來的知識密集型服務業,一部分是由傳統服務業通過技術改造升級和經營模式更新而形成的服務業。現代服務業具有新技術、新業態、新方式和高人力資本含量、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特征,其創新大多具有無形化、過程化、准入門檻低等特點。而“研發與服務聯動”機制是應對現代服務業創新特點,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有效模式。我們的研究認為價值鏈,生產鏈,技術創新鏈都可以是一個過程,如果從技術創新全過程來看,上游的研發活動和下游的知識產權服務與市場營銷服務,其關系十分密切。所謂上下游,不過是流程的劃分,並沒有先后順序的安排。下游的知識產權服務與市場營銷服務,其中來自客戶和競爭對手的“點子”和挑戰其實就是上游研發活動的新思想的源泉、啟迪和動力。例如,在市場營銷和售后服務過程中,客戶反饋的意見、問題,在知識產權保護、申請甚至糾紛中,競爭對手的優勢和自身劣勢所形成的反差,等等。通過研發與服務的聯動機制,促使企業降低開發成本和銷售價格並及時滿足運營商的服務需求,使企業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
  在本課題的研究中,課題組還提出了“知識產權立國”的觀點,將知識產權政策提升到幫助國家擺脫資源束縛,發展創新經濟的戰略高度,並提出了幾點建議。第一,國家要從建設創新型國家綱領的高度來看待《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要把知識產權政策放在國家調整經濟發展政策中的重要地位。如何調動全社會的創新熱情,發揮我國特有的資源優勢,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走上可持續發展的知識經濟發展道路,需要正確的知識產權戰略指導才能夠最終實現。第二,改革和完善我國目前的知識產權創造扶助政策。將專利資助的重點從全面資助型向重點資助型轉變,由資助專利申請改變為資助專利的產業化應用上來,並且改革現有的品牌資助措施,避免馳名商標有名無實。第三,有效整合國家知識產權相關機構,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知識產權政策的機制。如果能有一個級別較高的“國家知識經濟推進部”,或者是國務院中設置一個有效的機構,融合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調控和產業化推進的部分職能、科技部中科技計劃成果的產業化應用職能、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版權局各類型知識產權的各自職能,並協調財政、稅收、海關、貿易、產業等政策,方能在最大程度上卓有成效地實施國家知識產權相關政策,推進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成功轉型。第四,在知識產權政策制定和調整過程中,應將“知識產權制度和政策”看作一種重要資源進行配置。第五,加強對知識產權指標體系的建設工作。知識產權指標體系可以用來衡量一個國家、地區與自主創新能力的強弱,這一指標衡量工作目前研究的較多不過,這一工作目前還只是處於初級階段,需要以后投入更多的人力、財力,從國家、地區和企業三個層面上,進行全面、系統地研究。
  三、學術價值
  建設創新型國家是當前引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這一戰略能否成功實現,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創新型國家建設戰略實施之后,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也面臨著很多的困難和問題。對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中自主創新能力的歷史、現狀、問題、原因進行歸納和總結並相應的提出政策建議是本課題研究的最終目標。本課題的最終研究成果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是推進企業更好的成為創新主體,二是為創新營造有利的制度環境。本課題在這兩個方向上都做了系統、全面、嚴謹的研究,得出的結論能夠反映我國當前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所提出的政策建議具有科學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對我國未來創新政策的制訂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對於未來的創新領域學術研究也具有很高的借鑒意義。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