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

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

張漢林  2011年05月09日15:30  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張漢林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研究》(項目號07&ZD053),最終成果為著作《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研究》,2010年8月結項。

  一、主要內容和基本觀點

  1、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的理論基礎互利共贏開放戰略是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的新理念,經濟全球化是互利共贏戰略產生的理論起點,互利共贏是全球化時代的理性選擇﹔博弈論是互利共贏戰略的重要理論分析工具﹔國際政治學中的國際合作理論是互利共贏戰略的實施依據,互利共贏開放戰略有利於形成國際認同﹔互利共贏開放戰略是科學發展觀在對外開放領域的實踐運用,是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舉措,是中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的重要體現,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抓手。

  在現有國際秩序無法在短期內改變的情況下,基於中國的視角,積極倡導建立互利共贏的國際合作機制,是在實現自身身份認同與國際期待(壓力)之間實現一種巧妙的平衡一個比較有效的手段。互利共贏的國際合作機制的構建將是中國在世界上發揮與自身實力相稱的作用的關鍵一步。也是中國實現全球布局的戰略抉擇。 2 、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主要大國開放戰略的歷史經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實行自由貿易戰略,採取審時度勢的自由貿易政策,主導多邊貿易體系的建立與發展,並以國內立法促進有選擇的貿易自由化,配合其在多邊領域的行動和主張。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末的經濟“滯漲”催生新貿易保護主義,美國採取貿易保護戰略,利用國內立法推行貿易保護,頻繁使用非關稅措施保護國內產業和市場。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貿易戰略開始有所調整,市場開放與戰略保護相結合,市場整體開放程度有所提高,能源部門的開放以國家安全為綱,自由貿易立法下的貿易保護,利用貿易爭端維護產業利益,利用FTA戰略開拓國外市場及實現多重政治經濟目標。人才戰略為開放戰略提供支持,大力引進科技人才,積極吸收商業精英。日本的開放戰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採取“經濟立國”戰略,必要時放棄部分政治利益,制定法律法規推動貿易發展,“低調”處理國際貿易爭端,長期保持對美貿易順差。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採取官方發展援助戰略一舉多得,官方發展援助戰略追求多重目標,專項政策保証官方發展援助有效實施。2002年以來開始推行FTA戰略,從鬆散走向系統,實施有所取舍,在短時間內迅速推進FTA,以便重振日本經濟。德國的戰后經濟改革為開放奠定基礎,充分利用“馬歇爾計劃”,推行經濟改革。20世紀50年代以來德國採取區域經濟安排與多邊貿易體制並重,積極融入多邊貿易體系,FTA戰略促進自由貿易,兩德合並以來的外貿促進政策,制定對外貿易與投資促進計劃,商會為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研發、教育政策以市場為導向,制定研發政策激勵創新。實施高科技戰略,制定中小企業聯邦創新計劃,教育政策注重技能培養。俄羅斯的國內改革伴隨開放進程,20世紀90年代採取激進式改革,2000年以來採取漸進式改革。20世紀90年代全面推進“入世”談判,21世紀“入世”態度趨於理性。能源戰略逐漸完善,經濟增長依賴資源稟賦。制定2020年前俄羅斯能源戰略,積極開展“能源外交”。經濟全球化下大國開放戰略的啟示,對外開放的同時維護國家經濟安全,關注自身利益的同時注重國際合作,謀求政治關系與經濟關系良性互動,完善與開放戰略相關的法律體系,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入開放戰略。

  經濟全球化下大國開放戰略的啟示是對外開放的同時維護國家經濟安全,關注自身利益的同時注重國際合作,謀求政治關系與經濟關系良性互動,完善與開放戰略相關的法律體系,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入開放戰略。

  3、我國實施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的現實背景和實踐基礎相互依賴促進相互合作,為互利共贏提供了可能,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互利共贏”的成為處理國際關系新准則。改革開放新時期為中國發展經濟貿易提供更多競爭與合作的機會,為實施互利共贏開放戰略提供了現實基礎。採取互利共贏戰略可以促進經濟增長,擴大世界產出,有利於企業提高經濟效益與競爭力。經濟全球化促使各國經濟結構調整加快,互利共贏勢在必行。

  中國威脅論和中國責任論的出現表明中國經濟迅猛發展,對世界經濟格局產生很大影響,中國發展模式成為世界經濟中重要經驗。中國成長為全球大國過程中被要求承擔更多責任,國際社會讓中國在一些國際問題中發揮領導角色,主要大國希望通過各種協調對話機制讓中國認識到並承擔更多責任。

  未來中國在世界政治經濟體系中的定位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力量,經濟因素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以信息技術為先導的技術革命推動經濟全球化及世界經濟的發展,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改革成為各國尋求經濟發展的主要政策工具,地區經濟一體化與多邊貿易體制的互補與競爭進一步推動經濟全球化向前發展,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規律始終存在,使各國都不得不加快自身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主導者是“發達國家”,但其組成都在發生變化。

  中國實施互利共贏開放戰略所具有的經濟實力、政治影響力及意願,中國經濟增速全球領先,主要經濟指標在世界的位次穩步提升,主要經濟指標佔世界的比重持續提高,中國國有意願憑借經濟發展實力和政治影響力,影響與引導全球問題的解決,在重大問題上,發出自己的聲音,尤其是反應出發展中國家的願望,在反對願望的同時,又不能簡單地搞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間的對立,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架起一座橋梁,與發達國家就某些全球性問題進行磋商、溝通,必要時進行政策層面的協商與協調。實現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為中國與世界的共同發展貢獻力量。

  總之,全球化深入發展,互利共贏成為國際關系新准則。中國具備實施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的經濟實力、政治影響力和意願。實施互利共贏開放戰略是中國實現身份認同和全球布局的戰略抉擇。 4 、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的科學內涵和目標中國在不同時期的開放戰略內容存在差異,在具體實施上存在爭論,外貿體制改革、鼓勵出口政策、優惠性的加工貿易政策、優惠性的外資政策、充分調動地方政府擴大出口的積極性、三大出口戰略的實施、是否利用與如何利用外資都進行過爭論。希望以開放換取技術,促進自主創新。入世以后對外開放中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新世紀新時期中國應積極實施互利共贏開放戰略,實施“中性的”互利共贏貿易戰略。互利共贏開放戰略與國家經濟安全的關系密切,經濟全球化賦予國家經濟安全新內涵,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實施中要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根據中國現有的經濟發展狀況和社會承受能力, 循序漸進地推進貿易、投資、金融的自由化進程,把貿易、投資和金融自由化與有效監管結合起來,維護經濟制度安全。培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改變貿易增長方式,從貿易大國轉變為貿易強國,增強對外貿易主導權,避免對外貿易大幅度波動,提高對外貿易利益,維護貿易安全。完善金融市場監管, 防范金融風險, 維護金融安全。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 把積極合理有效地吸收外資與改善外資監管結合起來, 調整外資產業政策, 維護產業安全。完善外資企業市場集中度的審查制度, 建立反壟斷法律體系, 防止跨國公司壟斷中國市場, 維護市場安全。從經濟、政治和國際關系的視角分析互利共贏戰略科學內涵,制定出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的政策體系、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的決策機制、利共贏開放戰略中的政策監督和反饋機制。

  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的目標與基本原則可以概括為:一個核心:國家利益是永恆的核心﹔二個內涵:確保經濟安全和政治安全,而非無限制、最大化的國家利益﹔三個目標:貿易平衡發展是基礎,經濟穩定和持續增長是優先,兼顧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四個層次:以國內為基礎,雙邊為核心,區域和多邊兩翼齊飛,建立和完善積極、立體、綜合協調的互利共贏開放戰略﹔完善五大領域貿易政策體系: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相協調、貿易與投資的融合與協調、貿易與知識產權政策的融合、貿易摩擦與爭端解決機制的建立。互利共贏開放戰略實施中要處理好質與量、三次產業、效率與公平、對內與對外、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國家、產業、行業協會、企業和勞動者以及各種貿易方式之間的關系。

  5、立體地、全方位、多層次地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中國在國際經濟體系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的迫切性和能力在增強,IMF、世界銀行體制改革為中國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提供了可能。以份額和投票權為基礎的決策機制,決策層面與操作層面的背離性,政策實施結果與倡導的宗旨相背離使得提升發展中國家在IMF的影響力勢在必行,中國應積極參與國際金融組織機構事務積極探索改革現行國際金融體系。提高宏觀調控的水平,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構建完善的金融體系,提高中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在經濟全球化中實現國際收支在高水平上的基本平衡,保持人民幣匯率的適度彈性,逐步擴大人民幣可兌換的范疇。

  參與全球經濟協調倡導互利共贏是國際經濟規則的核心理念。大國是國際經濟規則的制訂者,在國際談判中具有強大的討價還價能力,“務實主義”是大國對待國際經濟規則的普遍做法。中國在國際關系領域成為務實的互利共贏戰略的實踐者。

  6、實施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的保障與評估機制互利共贏開放戰略作為一個全新的戰略,要達到其預期目標和效果,必須在貫徹和實施中給予充分的思想、組織、人員、機制和物質保障,同時要建立科學有效的評估機制,以促使這一戰略的順利實施。當前我國對外經貿戰略保障與評估體系尚未有效確立,國內尚沒有系統的互利共贏開放戰略保障及評估機制。政策戰略評估的必要性與需求日益增加,也越來越受到決策層的重視。加入WTO后對外開放與經濟安全的保障與評估已經進行了有益探索。對外開放與國內發展之間的平衡問題也日益受到重視。但是,政策戰略的保障與評估機制尚不完善,且缺乏系統性、可操作性,各部門在政策戰略的保障與評估機制中的定位和分工尚不明確。開放戰略的保障與評估機制尚未進入立法者視野。政府部門尚沒有明確的分工與協作來專門制定保障與評估機制。政策戰略的保障與評估機制的理論、應用層面和技術層面尚需改進。立法層面:制定中國實施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的保障與評估法律法規。政府部門管理層面:要具有配套的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的保障與評估機制。構建戰略評估系統和完備的功能性的子系統。從理論研究、政策設計、輿論引導、資源配置、戰略布局、硬實力、軟實力、巧實力和執行能力這9個方面構建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的保障體系。從目標績效、大國關系、對外援助、國際影響、全球布局、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影響和經濟安全這9個方面構建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的評估體系。通過模型構建、政策模擬、雙向反饋對機制進行修正,使其成為一個動態的保障和評估機制。

  提出互利共贏指數的概念及內涵,它是對對外開放中的相關指標通過定量方法制定而成,綜合反映對外開放中的某一側面的互利共贏程度的指標。指數數值介於0-100之間。50為互利共贏指數的臨界值。當指數大於50時說明互利共贏程度處於上升或者改善階段,越接近100越好。當指數小於50說明互利共贏程度處於下降或者惡化階段(互利共贏的潛能沒有發揮出來,或者存在利益的過分偏離)。接近於0說明互利共贏程度很小,狀態越來越差。並以外援助戰略、國家經濟安全和跨國並購為例進行了初步評估。

  二、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從理論上看,這項成果對互利共贏戰略的理論內涵進行了深入分析。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全球化論述理論的繼承、發展和創新。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豐富、充實和完善了科學發展觀。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有利於豐富和完善中國對外經濟關系的理論。在對外開放進入全新的時期,國際政治與經濟環境和格局正在發生著劇烈變化。利益關系呈現多樣化、復雜化的趨勢,實現國家利益的手段、方法、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國的開放戰略需要做出調整,研究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具有緊迫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項目的階段性成果《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回顧與展望》、《后危機時代中美對話新機制戰略研究》、《論當代國際貿易理論的國際政治經濟學意義》、《主要經貿大國對外經濟關系中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及立法》、《入世后中國經濟安全隱患分析與預測》、《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經濟安全形勢分析及對策》、《IMF和WB世界經濟預測准確性的經驗分析》、《美國實施“五年出口倍增”計劃的政策措施評析》 等已經在《世界經濟與政治》、《世界經濟研究》、《國際貿易》等刊物上公開發表。

  項目中期成果《對外談判以我為主,對內加快理順體制——部分國內專家對我加入GPA談判建言》、《專家為完善國家自主創新產品認定工作建言》、《專家建議盡快建立貿易保護損害援助制度》、《提高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政策建議》、《關於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約主題問題及相關建議》、《積極應對美國輪胎特保案》、《關於完善我對外援助機制的建議》等政策建議和咨詢報告受到了中央領導的批示,受到了相關部門的認可。

(責編:趙健)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