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

“我國發展文化產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最終成果簡介

熊澄宇  2011年05月09日15:22  

  清華大學熊澄宇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發展文化產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號04&ZD013),成果有多篇研究報告及學術論文。
  中國的文化產業是在世界戰略格局向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發展的宏觀環境中起步的。文化產業的發展涉及民族文化、市場經濟、科技發展、政策法規等多方面因素。近年來,雖然我國文化產業有初步的進展,但總體落后於國家經濟的發展速度和人民群眾對社會文化的需求,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也有明顯的距離。由於文化產業具有社會屬性與經濟屬性並存的特點,涉及政治、經濟、法律、社會、傳媒、管理、科技、文化等眾多領域﹔因此,在我國確立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背景下,國家社科基金設立跨學科、跨領域、跨行業的文化產業理論與實踐研究重大課題有著特殊的戰略意義。 課題組經過近三年的努力,與校內外科研機構、政府部門、試點單位廣泛合作,在為中央和地方決策提供咨詢、文化產業理論探索和實踐總結、文化產業的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國際學術交流和資料信息建設、科研體制機制改革與創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主要包括:
  1、依托課題建立的跨院系研究機構已成為有國際影響的學術平台。
  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根據總書記關於“要利用清華大學的多學科優勢,就文化產業的相關問題,作跨學科、跨領域、跨行業的綜合研究,為中央決策提供依據”的指示精神,決定依托國家重大項目成立跨院系校級科研機構,推動文化產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和相關學科的建設。2004年7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開題論証會和清華大學文化產業中心成立大會同時進行,首席專家熊澄宇教授擔任中心主任,時任中宣部副秘書長鄔書林到會揭牌並發表講話,文化部、教育部、國新辦、新聞出版總署有關領導參會並發表意見。中心成立三年來,多次組織與文化產業相關的國際學術論壇,通過走訪和合作研究,與美、英、法、澳、日、韓、新等十幾個國家的學者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學術聯系﹔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出版專著、編著、譯著近二十冊,完成各類研究和調查報告十余部。研究中心2004年底被教育部評為本學科唯一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2006年底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
  2、創新科研體制機制:建立“研學產管”一體化的運行機制。
  在科研體制和機制改革與創新方面,整合學校內外和國內外相關資源,建立了“研學產管”一體化的運行機制。學術隊伍以清華大學為主,邀請全國其他高校和重點研究機構的專家以兼職、合作或承擔子課題等不同方式加入,使學術研究始終以一種開門、開放和動態的方式進行,便於研究人員打破體制約束,為國家項目服務。研究工作以學術隊伍為主,邀請中宣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署、文化部等國家行業有關主管人員和主要試點地區和相關文化產業試點單位人員參加,使得研究成果不僅為國家和部門決策服務,也能為試點工作服務,並及時總結試點成果進入決策和政策制定過程。三年來,持續為新華社《動態清樣》提供觀點和內容,發布《傳媒產業年度報告》三期和二十多期的《文化產業研究》雙月內刊,並在《人民日報》、《求是》雜志、《瞭望》周刊等重要媒體發表專題文章,使得研究成果來自實踐,用之實踐,並為實踐所檢驗,所完善﹔這種“主管部門-研究教學機構-產業單位”緊密聯系的運作鏈條的建立,不僅是高校科研體制的創新,也是國家科研體制創新的一種有益探索。
  3、為中央決策服務,為地方實踐服務。
  從2004年到2007年,課題組多次接受和參與中央及有關部委有關文化產業發展的專題咨詢、規劃論証和政策研討,直接參與了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的起草和論証。在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座談會上,向劉雲山同志匯報關於概念的辨析和構成文化產業四個核心要素的思考。在廣東,就文化經濟和文化生產力等相關理論問題,根據張德江同志的指示,向廣東省委中心組作了匯報和解讀。在北京,根據劉淇同志的指示,在北京市委中心組學習會上就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戰略提出了意見和建議。三年來,根據領導指示和有關部門安排,與13個省市黨委中心組就區域文化產業和社會發展問題作了講座和交流。
  課題組調研了江蘇、浙江、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河南、山西、山東、吉林、黑龍江、四川等省市自治區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和思路。以北京市、廣東省、雲南省三個中央試點地區為對象,直接參與地區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思路研究﹔與當地有關部門一起,深入總結實踐經驗,研究我國文化產業在經濟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和中心城市發展的差異。在為地方實踐服務的過程中,一方面得到了第一手的數據和案例,為理論研究提供了扎實的基礎﹔一方面能發現一些普遍性、規律性的問題,使決策建議更切合實際。
  4、理論創新
  (1)文化產業基本概念與理論觀點
  對文化產業、創意產業、版權產業、內容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等相關概念進行理論闡釋和辨析,對目前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由於基本概念混淆而產生的困惑進行了解答。提出“概念就是話語權,概念就是議程設置,概念的提出要慎重,概念提出后要保持相對穩定,概念背后體現的是國家戰略”等思路,為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理論探索與實踐發展提供了基本依據。
  提出在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整體環境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理論將產生新的變化,並論証了文化是生產力,而且在一定情況下還是第一生產力的理論觀點。在經濟建設中心時期,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當社會進入全面發展時期,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並重時,文化生產力的作用就凸現,將逐步發展成為了第一生產力。提出文化產業由內容、科技、資本、服務四個核心要素構成,其中內容決定社會需求,科技決定產業形態,資本決定市場規模,服務決定事業成敗。
  (2)文化產業的資本形態與其發展的五個階段
  通過對文化資本與文化產業概念的梳理與辨析,提出文化產業的資本形態區別於文化資本概念,應分為科技資本、人力資本、虛擬資本、產業資本和戰略資本﹔第一種資本形態,科技資本,是作為知識符號的文化資本﹔第二種資本形態,人力資本,是作為身體符號的文化資本﹔第三種資本形態,象征資本,是作為規則符號的文化資本﹔第四種資本形態,產業資本,是作為產業符號的文化資本﹔第五種資本形態,戰略資本,是作為信息符號的文化資本。由此在資本形態深入文化產業的進程中,文化與資本的矛盾得以解決,而且資本賦予文化以新的信息資源與產業實力,文化借助資本得以增值、交易與擴張。同時,與這五種資本對應提出了文化產業資本發展的五個階段。
  (3)媒介集團競爭力方面的理論貢獻
  提出了報業集團核心競爭力的基本概念與分析框架,認為核心競爭力是一種根植於傳媒本身綜合能力﹔是傳媒機構擁有的累積性的組織資本、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是組織資本、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有機整合,三種知識資本的整合讓媒體能比其他媒體更有效地為其利益相關者創造價值,並最終決定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其中組織資本包括治理機制、管理結構、戰略模式等重要要素。社會資本包含認知型社會資本和結構型社會資本兩類,前者的集中化、商業化表現就是傳媒品牌﹔后者主要是指社會網絡。
  (4)廣告產業結構方面的理論貢獻
  從結構-功能主義角度對廣告產業結構及其構成因素進行分析,界定了影響廣告產業發展變化的六類因素,指出中國廣告產業具有支持宏觀經濟-社會結構動態均衡運行的作用,同時發現廣告產業結構中的基本構成因素之間存有結構性關系緊張,並進一步提出了這些因素在廣告產業結構未來變化中可能發生的作用。指出新的因素的出現可能從結構外部,或結構內部的某一部分開始,繼而影響結構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造成結構間關系或結構組成部分間關系的調整,乃至發生重要變化。通過綜合審視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進一步分析了這些作用與廣告產業現狀的相互關系,以及它們對產業結構與外部經濟-社會結構關系的影響,從而對廣告產業結構變遷的方向與路徑做出評價。其評價標准具有雙重特點,既考慮到保持廣告產業的持續性發展,也充分關注廣告產業與宏觀經濟-社會結構之間的健康互動關系。
  (5)文化產業國際競爭方面的理論貢獻
  指出世界文化產業的競爭以“文化貼現”博弈為軸心,以獲取“外部利益”為隱含訴求,並對中國文化產業的三大國際競爭戰略進行了理論探討。
  從文化安全的角度分析了文化“侵略”與文化消費的關系,指出“文化侵略”是一種有目的地將本土文化投放於非本土文化的國家與區域,使他國的文化削弱,甚至消亡。而文化消費是生產消費者需求的文化產品來滿足消費者的某種需求,與文化侵略是有差別的。
  對我國文化產業進入全球市場的“瓶頸”進行了分析研究,對漢語語言特點、傳播者與受眾的文化價值差異、文化產品中的意識形態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5、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
  在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方面,作為全國高等學校文化產業學科建設聯席會議主席單位,中心於2006年5月、2007 年5月召開了兩次全國會議,召集全國40余所設有文化產業專業的相關高等學校,研討學科建設、課程體系、教材建設,向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提出了學科建設建議書,爭取文化產業成為高等學校學科體系中的二級學科或學科方向,帶動相關學科綜合交叉發展。經過努力,目前在清華大學校內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中增設了文化產業與傳媒經濟博士研究方向,並已開始招生。課題組與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聯合培養了五名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后研究人員,有三人出站被評為優秀,相關媒體還發了專題報道。韓國文化振興院、澳大利亞昆士南理工大學國家創意產業中心、英國倫敦大學藝術學院均向清華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和項目課題組提出合作研究和聯合培養國際高端文化產業經營人才的建議。
  6、尚需深入研究的問題與發展建議
  文化產業是一門具有跨學科性質的新興研究領域,同時是一門與實踐發展密切相關的學科,因此本課題在“文化產業的理論與實踐”的框架下,對理論研究採取了兼容並包的態度,並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使理論來自於實踐,並服務於實踐的迫切需求。
  在經過了第一階段的開放式研究之后,在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在跨學科的深入交叉與理論提升方面還有很多理論空間需要探索﹔我國文化產業實踐在全國范圍內有許多成功的經驗需要總結和提煉﹔在具體運作方面也有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如突破中小文化企業的投融資困境問題,找到文化園區建設與和諧社區建設、新農村建設的互動關系,文化產品的產權認定、估價和交易機制,中國文化產品的國際戰略與國際大企業中國戰略的結合問題等等。建議將《發展我國文化產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繼續滾動進行,下一步將以理論體系的進一步完善為總體目標,同時繼續堅持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原則,總結提煉我們文化產業實踐的經驗和模式,提出重大問題的解決思路和建議,增加文化產業研究與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現實問題的解決能力與指導能力。

(責編:趙健、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