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

中國學術視野中的文明理論研究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世界文明通論》成果簡介

汝信  2011年05月09日15:16  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中國社會科學院汝信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世界文明通論》(項目號04&ZD023),最終成果是一套7卷10冊專著,共470萬字。分別是:《文明發展戰略》卷(陳筠泉著,45.8萬字)、《文明理論》卷(陳啟能、姜芃等著,36.8萬字)、《國外文明理論研究》卷(上下冊,姚介厚、王逢振、楊深著,79萬字)、《當代文明》卷(上下冊,分別由章國峰、錢滿素著和,吳雲貴、高洪、徐世澄、邱永輝著,43.4萬字和43萬字)、《中國文明通論》卷(馬勇著,61萬字)、《中國近代文明》卷(左玉河著,62.2萬字)、《中國少數民族文明史》卷(上下冊,何星亮著,98.6萬字)。該叢書已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世界文明通論”項目研究,旨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緊密聯系中國實際,充分吸收和借鑒世界文明一切積極成果,繼承和弘揚中華文明優秀傳統,從理論上較深入系統地研究世界文明發展問題,探索建立科學的文明理論體系,推進中國學術視野的文明理論研究﹔力圖通過此項研究,探討文明沖突、交融的特點和文明發展規律,形成對文化和文明問題的系統見解,並注重研究中華文明的實際,為制定既能積極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又能同外來文化相互作用、積極應對的文明發展戰略,提供參考依據,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倡導建立和諧世界、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方面,為政府有關決策提供理論支持。

  一、“世界文明通論”項目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世界文明大系》對世界上主要文明的歷史與現狀分別作了系統研究,在此基礎上,有必要以中國的學術視野,從總體上對世界文明開展理論深層次的綜合研究,並注重將中華文明納入全球文明的視野做較全面、深化的研究。

  1、當今時代的需要。冷戰結束后國際形勢和世界格局發生變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世界各部分日益成為相互依賴的整體,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取決於物質文明、制度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體實力。文明的性質和程度是國家發展中長期起作用的因素,並將在21世紀世界的發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中國作為一個世界文明古國和大國,自然需要認真研究這一重大課題。

  2、當代中國文明創新與發展的需要。當今中國致力於科學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業,倡導建立和諧世界,這實質上是當代中國文明的重大創新。因應文明問題顯突的世界局勢和中國發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的需要,也當著力推進、深化文明的綜合性理論研究,以之服務於我國對內、對外決策的大局。

  3、要“走出去”,在國際學術界的文明研究中取得中國學者的話語權。美國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宣揚不同文明特別是伊斯蘭文明與儒家文明同西方文明的沖突將主宰21世紀的世界格局,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則鼓吹西方自由主義的勝利是冷戰后的根本性變化,一些西方學者的文明理論研究往往有歐洲中心論或西方中心論的偏見﹔當今也有不少流派與學者提出世界體系論、后殖民主義、后現代主義、世界主義等各種文明理論,各有主張與特色。所以,我們中國學者責無旁貸,應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以中國的學術視野,對世界文明發展中的諸多重要理論問題發出自己的聲音,對時代的挑戰做出有力的回答。

  4、學科建設與學科創新、發展的需要。國內學術界迄今主要限於研究世界文明史,並譯介了一些國外有關名著,對世界文明的綜合性理論研究還剛剛起步。國內學者開始重視和認真研究世界文明問題主要是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除了翻譯出版國外的有關著作外,雖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問世,但還缺乏有份量的綜合性理論研究著作。從外國學術界看,西方對文明研究雖有較長的傳統,也不乏大部頭的著作。但總的說來,西方中心主義的陰影終究未能完全擺脫。另有一些西方學者結合國際格局的變化就世界文明問題提出理論主張,很多是為西方的戰略利益服務的。其實,世界文明是內容開闊的跨學科研究領域,作為“文明學”,可自成一種開闊的新學科體系,有不少分支學科有待開拓或擴展。“世界文明通論”的一些子題就有其分支學科的創新意義。由於此課題是對世界文明理論展開跨學科研究,所以,也有增進人文社會學科整體的學科建設價值。

  二、《世界文明通論》的主要內容與價值

  成果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中國學者的學術視野,緊密聯系歷史與現實,首次在國內對世界文明與文明思想作了比較深入、系統的理論研究,在總體上就有學科創新、學術內容與觀點及研究方法創新的意義。

  我們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主張文明中固然包含著地理、環境、種族、宗教、語言、習俗等多重要素,但最根本的是指一種社會整體與人的進步與發展狀態,是社會發展中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基本精神文化交互作用、有機綜合而形成的長時段歷史實體。所以文明學和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形態理論、社會發展理論是密切關聯的。社會文明真正的根本動因,存在於社會歷史的內在構成和發展規律之中。世界各國人民在社會基本矛盾展開的曲折、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創造、綿延了豐姿多採的文明形態。多樣性歷來是世界文明與文化的基本特征。多樣性意味著差異,差異需要交往,交往促進發展。綜觀歷史,一種文明不能自身封閉、孤立生成與發展,不同文明總是在跨文化交往中,互相融會與學習,從而不斷豐富與發展,這是人類文明進步史的主流。

  1、成果的四個總體特點。一是和過去所寫《世界文明大系》分別描敘、論述世界各主要文明的歷史不同,該成果注重對世界文明演進共同的基本問題、文明發展戰略、世界文明背景中的中華文明、國外的文明思想、當代西方與非西方文明的新特征與突顯的問題,作了深層次、綜合性的理論研究,總體上是一種文明學領域的學科創新。二是理論、歷史的研究和探究現實問題結合,對中國與世界文明中的一些重大現實問題多有論述,並提出對策性的見解。如當代中國文明創新中的科學發展、確立核心價值與建設和諧社會,全球化和全球性問題,所謂文明沖突和不同文明對話、和平交往以求重建和諧世界的新秩序,當今世界文明的多樣性與現代性的多元性﹔西方的后現代問題與資本主義的新特征,以及當今世界的金融危機的實質,等等。三是跨學科、跨文化的研究方法特色。文明通論關涉世界與社會整體研究,必定要求多學科攻關。課題組的成員來自不同的學科和專業,都是學有所成的專家,大多熟悉所需的外語。他們在課題研究中發揮專長,彼此切磋,發揮了跨學科、跨文化研究的優勢,諸如歷史學、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學、民族學、語言學等學科知識都得到運用。四是資料與史料翔實豐富,既有中國古典、近現代及少見的少數民族史料,也有大量第一手的外文原著文獻資料。豐實的材料與理論觀點有機結合,這套書的學術分量就較為厚重。

  2、成果的主要內容與創新特色。一是對文明的基本理論、文明發展戰略和國外文明理論的研究。《文明理論卷》對馬克思主義的文明觀、方法論和馬克思的文明演進階段論和世界歷史理論,對文明的起源和發展、對世界文明的總體演變和文明理論的基本問題作了深入研究。《文明發展戰略卷》強調文明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任何文明發展戰略的制定,都要以一定的文明理論為基礎。若不掌握系統、科學的文明理論,就不可能制定出正確的、能規劃和指導全局的文明發展戰略。研究和制定中國的文明發展戰略,不能脫離世界文明發展進程,必須深入分析世界各主要國家文明發展的歷史、現狀和文明發展戰略。通過詳細剖示歐洲各國、美國和北美其他國家、拉丁美洲與加勒比地區各國、俄羅斯及其他斯拉夫國家、伊斯蘭阿拉伯國家、非洲各國、印度和南亞各國、日本和其他東亞國家的文明發展戰略,並就研究和制定我國文明發展戰略的一些重要問題提出對策性見解。《國外文明理論研究卷》擇要論述西方約2800年來一些有代表性和重要影響的思想家或流派的文明理論,以歷史主義視野剖析各時代、各地區與國家的文明進程和文明理論的內在聯系,從文明理論的新角度論述國外一些重要思想家的理論體系及其演變的內在邏輯。二是濃筆重彩譜寫中華文明。《中國文明通論卷》有歷史與理論研究緊密結合、以問題為中心展開專題研究之特色。它分別論述了中國文明的起源、中斷與再現的諸問題,中國文明的形成,中國文明的“軸心時代”,中國文明的體系化及經學化,中國文明的再度輝煌,全球化對中國文明進程的挑戰,中國文明的精神、貢獻及其局限等。強調中國文明的內在精神就是“與時俱進”、“天人合一”、“和諧共生”,其於這種特質,中國文明依然會像過去一樣繼續流傳、繼續與輝煌,並會因應時代不斷重構自己的形態、體系。此書確切把握了中國文明的悠久性、原創性和豐富內涵,恰當地概括了中國文明的精神,並對中國文明演進中產生的問題、挫折及其限制,作了中肯的反思。《中國近代文明卷》也以問題為中心、並將中華文明納入世界文明視野展開專題研究。它緊密聯系世界文明進程,論述了1840—1949年間中國近代歷史上的文化發展演變的9個專題。作者認為中西文明的沖突和融合是近代中國文明演進的重要方式與歷史主題,中華文明在近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危機,也遇到了千載難逢的復興機遇。《中國少數民族文明史卷》是國內首部綜合研究中國少數民族文明的專著,研究了歷史上中國少數民族的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生態文明。有各類文明產生、發展、融合和變遷過程的歷時性分析,也有各類文明的結構、功能和象征意義的共時性分析。三是對當代外部世界主要文明的理論探討。《當代文明》上卷著重探討當代西方世界文明的現狀、特征、發展趨勢以及問題、矛盾和面臨的挑戰,深入剖析當今西方世界的重大變化和有關多種理論與思潮,論述了“現代性和現代化”、“科學技術變革與環境”、“全球化”、“文明的沖突和恐怖主義”、“建立公正世界的方案”等諸多全球性問題和“后現代與后現代主義”、“世界主義”等當代西方文明思潮。《當代文明》下卷對當代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這四大文明,從理論上分別深入分析它們的精神文化基礎、發展態勢、時代課題、和風格特點。

  3、成果的學術價值和實際應用價值。一是服務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理論與實踐。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實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質上也是當今中國文明與文明理論的重大創新。它是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文明多樣性的背景中,通過中國擴大開放、深化改革而形成、發展的。通過上述從理論上對中外古今文明的總體比較研究,深化理解多樣世界文明的歷史與現狀,我們可對當今中國文明發展的歷史背景、成因、重大理論創新與體制創新,以及它在當今世界文明格局中的地位、作用與貢獻,得到深刻認識,可總結有益的思想與經驗並獲解決有關具體問題的對策性參考,可在發展當今中國文明中,繼承、弘揚中華文明的優秀傳統,吸取國外有益的文明理論成果,可通過總結文明進程的經驗教訓中,從正負面都得到有現實價值的歷史借鑒。通過對歷史上中外文明與文明理論的一些核心價值作批判的歷史比較分析,有助於我們堅持富有創新內涵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建設中國特色的和諧社會。二是以正確的文明理論,看待、理解世界文明多樣性和多極化的世界格局與國際關系,這有助於發展我國的對外交往,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倡導建立和諧世界。當今世界日益密切全球性交往,又呈現文明、文化和發展的多樣性,面對多元文化與多樣文明的挑戰。多樣的文明傳統與現實形態,對世界格局與國際關系確實有深刻影響。這套書著眼於批判文明沖突論,揭示世界不同文明的和平交往與和諧融會是人類文明進步史的主流與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因﹔強調世界不同文明應通過理性論証、協商,跨文化對話,增進互相理解與合作,來解決當今世界的分歧、磨擦、矛盾,化解某些局部的文明沖突﹔主張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和發展模式多樣化,承認各國文化傳統、社會制度、價值觀念和發展道路的差異,倡導“和而不同”的文明論與擴大開放、和平合理的文明交往觀,使不同文明互相借鑒、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這套書對我國的所有對外交往工作,會有現實的參考價值。三是學科體系、研究方法、學術內容的創新價值。世界文明研究是近20余年來國際學術界甚為關注的綜合性研究領域,作為“文明學”,可自成一種新的學科體系。這套書的各卷,可以說都自有拓建或深化其分支學科的學術創新價值。它們既是有待拓展的重要基礎性學科,又有重大的實際應用價值,其中也包納針對重要現實問題的對策性研究,並有跨學科、跨文化研究方法的創新。作者們以中國的學術視野、氣派與方法開展研究,在學術內容與見識上也有許多不同於外國文明研究的創新特色。四是對人文社會學科整體的學科建設(包括研究與高校教學)會有積極貢獻。這套書關涉社會整體與人的進步與發展,和經濟、政治、文化方面的不少人文社會學科互為關聯、互相影響,既吸取這些學科的思想成分,又能反過來給予這些學科新的諸多思想營養。所以,這套書在知識界會有多學科的適用面和讀者群,可用於高校、研究所和其他有關政策研究機構的教學與研究。而且,這套書既有深入的學理,又有明白曉暢的行文,就也有某種學術普及性,相信會有更廣的讀者面。

(責編:趙健)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