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

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理論、思路與對策

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 黃祖輝  2011年05月09日14:12  

  浙江大學黃祖輝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理論、思路與對策》(項目號04&ZD012),形成的最終成果包括13份研究報告,51篇論文。

  一、成果主要內容、重要觀點、對策建議

  (一)主要內容

  1、構建了關於中國"三農"問題的"三維一體"(歷史維度、區域維度、制度維度與農民主體觀)的綜合性研究框架。據此研究框架,深入分析了中國"三農"問題的現狀和成因,對中國"三農"若干重要問題進行了具體的研判,並給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總體構想和基本思路。

  2、出版了系列成果叢書--《中國"三農"問題研究文叢》。鑒於中國"三農"問題的復雜性和艱巨性,項目團隊將系列研究成果以《中國"三農"問題研究文叢》(主編:黃祖輝)的叢書形式公開出版發行,總數達23部之多,在學術界和社會上引起了較大影響。不少成果得到了中央領導的肯定和批示。該叢書幾乎涉及到中國"三農"問題中的所有基本問題,如農地制度及其改革,農村勞動力與城市化、工業化,農業經營體制與農民組織化,農業競爭力與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問題,農村社會協調發展問題,農業農村發展與政府統籌等。根據相關的理論框架和問題分析,各位作者提出了解決各個 "三農" 具體問題的思路、對策和路徑安排。

  (二)重要觀點

  1、必須為中國"三農"問題研究構建有效的分析框架----"三維一體"。所謂"三維一體"的分析框架是指分別把時間維度(或稱歷史維度)、空間維度(或稱區域維度)和制度維度作為分析和研判中國"三農"問題的基本視角,把農民主體性作為分析和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把農民發展作為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核心。

  時間維度(或稱歷史維度)是指我們必須將"三農"問題及其解決放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來加以考察和研判﹔空間維度(或稱區域維度)是指我們必須將"三農"問題及其解決放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區域結構中來加以考察和研判﹔制度維度是指必須將"三農"問題及其解決放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制度約束中來加以考察和研判。

  必須從農民主體的視角來審視中國"三農"問題,必須以農民發展為核心來解決中國"三農"問題,必須從根本上建立一種基於農民主體視角的"三農觀",或可稱為"農民主體觀"。這種"農民主體觀"的價值觀主張:(1)確認、發揮農民作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主體的主體作用﹔(2)維護、增進農民作為重要社會主體的主體地位及其權益﹔(3)引導、培育農民成為適應時代發展趨勢的現代主體。

  基於此分析框架,我們要用人本觀、全局觀、時空觀,要用主體的視角、系統的視角、轉型的視角來透視和把握中國"三農"問題。換言之,我們既要看到中國"三農"問題的長期性,不可能一勞永逸,又要看到它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重點和解決的緊迫性﹔既要看到問題的普遍性,又要從不同空間區域出發,揭示它在一定地區的特殊性,進而找到解決思路與重點的差異性﹔既要著手操作層面和治理層面的制度變革,也要注重憲政層面的制度變革﹔既要聚焦"三農",又要在"三農"以外甚至在全球化格局中尋求解決思路。

  2、必須充分認識中國"三農"問題的復雜性和綜合性。中國"三農"問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相互關聯的、風險疊加的問題集合。這些問題不僅必然地服從於社會化大生產、市場經濟、工業化、城市化、全球化等人類社會演進的客觀規定性,也根本地受制於中國作為人地關系緊張、區域差異極大的人口大國的基本國情,還現實地依賴於中國經濟發展、政治進步、社會轉型、文化變革的歷史進程,更因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在市場化、全球化條件下實現后發工業化、城市化進程而突顯急迫。

  中國現實的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是:一方面,傳統的基於二元社會結構和要素市場人為扭曲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續。這不僅因為這種經濟發展方式有悖市場經濟規律,還在於中國自然、技術環境已然發生深刻變化,因而,這種扭曲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呈現出顯著的后勁衰竭、環境惡果,進而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持續健康發展﹔更為深刻的是,這種扭曲的經濟發展方式雖然在一定歷史時期具有一定的社會效率性,但從根本上缺乏社會公正性,長此以往必將影響中國社會穩定乃至我黨執政基礎。另一方面,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也面臨著深刻的約束。影響"三農"問題解決的障礙因素,短期來看是體制問題,主要涉及土地制度、勞動力市場、農民組織、政府體制改革、農村金融等諸多根植於二元社會結構的體制性問題。但從長期來看,影響"三農"問題解決的障礙因素則是資源環境(能源)問題和人力資本問題,並且兩者互為制約,成為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兩難選擇。

  3、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三農"問題正面臨著各個方面的新挑戰。對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而言,"三農"問題幾乎是必然的伴生物,既是貢獻,又是代價。現在的問題是這種基於二元社會結構和要素市場人為扭曲的貢獻與代價交織的狀況不能再延續下去了。作為中國最大的社會群體,農民長期處於低償或無償的奉獻和犧牲中,這既缺乏效率基礎,也不符合社會公平正義,而且十分危險。一個使最大社會群體持續相對貧困的社會是無法持續發展的,一個使城鄉長期處於嚴重分隔狀態的社會是無法和諧發展的。

  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三農"問題正面臨著各個方面的新挑戰。這些挑戰包括:新信息生物技術的挑戰,新市場需求的挑戰,新農業經營方式變革的挑戰,新國際貿易格局的挑戰和新食物安全的挑戰。

  4、解決中國"三農"問題應提出新的總體構想。現階段的中國"三農"問題絕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還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社會問題、政治問題﹔絕不僅僅是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村面貌、穩定農業發展的問題,而是如何謀求農業、農村、農民長遠發展的問題﹔絕不僅僅是"三農"本身的問題,而是一個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全局的問題,關系到深化改革、完善市場機制和進一步社會轉型的問題,關系到整個中國經濟與體制的轉型與現代化的問題。解決中國"三農"問題將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系統的歷史進程,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是一場影響數億農民乃至十幾億國人生活的劃時代的經濟社會革命。

  從根本上說,中國"三農"問題的本質是中國特定轉型過程中的發展問題,即中國特定轉型過程中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問題,即提高農業、農村、農民的現代性的問題﹔中國"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而農民問題的核心則是農民發展的問題,是佔中國人口70%、世界人口16%的眾多人口的發展問題。

  農民發展是指農民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全面發展,主體性得以彰顯,現代性得以提升,最終成為適應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現代主體。換言之,所謂農民發展也就是農民逐步獲致較為合理的從業方式、較為富裕的經濟收入、較為合意的生活品質、較為公平的主體地位、較為充足的知識水平的過程。簡言之,所謂農民發展即提升農民主體性、現代性的問題。

  不妨設問:何時可謂"三農"問題得以解決呢?實際上,一方面,就是農業主體與非農主體之間經濟社會差異不再顯著的時候,也就是一體化的時候。在此意義上,統籌城鄉發展、城鄉一體化是一個根本的取向。換言之,"三農"問題的解決過程就是城鄉一體化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更進一步說,就是農民主體性得以確認、維護和提高的過程。另一方面,也就是中國的農業成為現代農業、農村成為現代農村、農民成為現代農民的時候。在此意義上,實現"三農"現代化是一個根本的取向。"三農"問題的解決過程就是"三農"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更進一步說,就是農民現代性得以建構、培育和提高的過程。

  5、新時期解決中國"三農"問題應該有新思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基本思路可歸納為:著眼於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基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使命,以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為引領,深刻認識農業基礎地位,以人為本,以提升農民主體性和現代性為核心,以農民發展為根本任務,以維護和增進農民權益為切入點,深化農村基本經濟制度、農業生產經營體制、農村公共品體系、城鄉協調發展機制的改革,調整利益分配格局,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逐步實現中國"三農"問題的根本解決。

  (三)對策建議

  1、通過永佃、轉移、組織、統籌,提高農民的主體性。

  所謂永佃,是指農民在完整物權意義上擁有對農地的永久經營權,從而使其成為真正的財產主體和權益主體。永佃是對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的深化和完善,不僅有利於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而且有利於確認和維護農民的基本權益。

  所謂轉移,是指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將剩余勞動力轉移出農業領域。在一定意義上,"三農"問題就是一種人口現象,因此,解決"三農"問題就必須精簡農民。一是"簡",二是"精"。一則,農民自由遷徙,自由擇業,本身就是其基本權利。二則,農民轉移,也是培養現代營農主體的需要。必須積極探索營農主體的退出機制。

  所謂組織,是指賦予農民合法自組織的權力和空間。這些農民自組織包括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村民自治組織以及其它各類社會經濟組織。對農民組織的賦權,是農民獲得主體性的主要標志之一。事實上,農民通過民主選舉、民主控制進行村社自治,通過自願聯合、民主控制進行農業合作,是生活在農村的農業從業者的基本生活方式。

  所謂統籌,是指政府對農村公共品(如社會保障、基礎教育、公共交通、醫療衛生、廣播電視等)進行城鄉一體化的統籌安排。政府統籌,不僅是基於農民應有的公民權利,而且基於反哺農村的發展規律。

  2、通過提高知識水平、組織化程度、社會參與能力,提高農民現代性。主體性不等於現代性,主體性提高不等於現代性提高。主體性是現代性的前提和基礎,現代性是主體性的發展和深化。主體性得以確認、維護和提高,只是使農民具有財產主體和權益主體的地位,而農民現代性得以建構、培育和提高,則是進一步使農民具有參與、適應和融入現代社會的素質和能力,即知識水平、組織化程度和社會參與能力。

  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勢在必行,必須把提高中國勞動力(特別是農村勞動力)素質視為基本任務和主要工作。農民勞動力素質無疑以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水平為基本內容。現代農業主體必須是具有較為充足的知識水平的現代農民。

  組織化程度是考察一個社會是否具有現代性的重要指標。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不僅指農民的產業組織程度,即農業組織化,而且指農民的社會組織化程度,如村民自治組織等。問題的關鍵在於這些農民組織必須是在既定制度框架中的自組織程度。對農民自組織的賦權是中國走向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標志。

  農業組織化是各涉農要素主體,以農民組織化為核心,以合作制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利益機制為紐帶,依據農業產業鏈關系,加以有效整合的過程或狀態。其實質在於,實現從自然農戶向法人農戶的轉變,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構建適應現代化發展要求的新的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經營體系。

  3、進一步深化市場機制和社會體制改革,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繼續實行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改革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基本路徑。"三農"問題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既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化市場機制改革,以使要素市場化,也需要我們進一步推進社會體制的改革,以統籌城鄉社會發展。解決"三農"問題必須依靠市場和政府的共同作用,忽視市場作用是極端錯誤的,淡化政府職能也是極端錯誤的。

  在解決"三農"問題方面,市場機制改革主要要解決要素市場化問題。此外,應大力發揮市場機制在激勵地方政府營農方面的重要作用。現在,不是要不要加大政府農業投入的問題,而是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有無積極性的問題。因此,要設計、形成地方政府圍繞營農資源的市場化交換機制。在中國地方政府日益"諸侯化"的情形下,有時通過市場機制激勵地方政府營農遠比通過行政體制有效。

  在解決"三農"問題方面,社會體制改革主要解決農村、農民的公共品問題和體制賦權問題。

  4、明確中央政府在解決"三農"問題上的首要責任,發揮中央政府在解決"三農"問題上的主要作用。在相當意義上,中國"三農"問題是具有顯著的公共品性質的問題。因此,要強調各級政府在解決"三農"問題上的責任和作用。然而,我們應該清醒地意識到地方政府天然地具有非農偏好,主要因為政府收入主要來自非農收入。所以,要解決地方政府營農激勵。要解決農民營農激勵,就要解決地方政府的營農激勵。而這除了要強調農業基礎地位,要更好地利用市場機制調動地方政府的營農積極性,切實轉變口號農業的弊端。一定要改變激勵結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三農"問題上的立場、偏好是不一樣的。不要指望地方政府關心糧食安全問題。要明確中央政府在解決"三農"問題上的首要責任,發揮中央政府在解決"三農"問題上的主要作用。

  5、解放思想,鼓勵創新,優勢互補,差異發展。"三農"問題的階段性特征要求我們的"三農"政策要不斷創新,而區域發展的極度不平衡要求中央的"三農"政策應該體現分類指導,或者說在相對統一的宏觀"三農"政策框架下,應允許(賦予)不同地區,尤其是發達地區結合自身實際的進行"三農"政策的大膽探索與試驗。

  實施差別化戰略和分類指導是統籌發展戰略的重要體現,是地區發展不平衡情況下的明智選擇,是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從制度變遷的路徑來看,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社會階層的不斷分化或異質化,導致不同地區和不同利益集團對制度需求多元化及制度需求市場的細分化,作為制度供給的主體----政府,不宜沿襲傳統的思路和模式,即以自上而下地、單一的、統一的、一刀切的思路和方法來提供制度或實現制度創新與變遷,而應根據制度需求的新特點,提供多元的、有差別的、分類指導的制度安排,同時,為地方和基層政府的制度供給與創新提供更為寬鬆的空間,處理好局部突進與全局推進的關系。

  二、成果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研究成果從經濟、社會、政治、文化、歷史、生態等多視角探討而凸顯其研究的系統,運用多種經驗研究和計量研究方法對現實材料和數據加以科學分析而凸顯其研究的實証,基於對國際經驗和中國實踐的分析而凸顯其研究的前瞻。可以認為,本項目是我國近年來對於"三農"問題研究中一次最為系統、實証、前瞻、策論的研究活動。

  中農辦主任陳錫文評價本項目系列成果叢書(《中國"三農"問題研究文叢》)說:"這套叢書涉及了中國'三農'問題的主要方面,從基本的生產經營制度和組織體系,到具體的糧食、收入、社會保障等現實問題,從理論層面的深入研究到操作層面的政策設計,對近年來'三農'問題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總結與整合,提出了許多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新思路和新觀點。這套叢書的施政內容深深根植於以浙江省為代表的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豐富實踐和探索,為全國其它地區解決類似問題提供了很好的參考。我相信,這套叢書的出版發行一定有助於把對'三農'問題的研究引向深入。"

  《中華讀書報》專文評論說:"《中國'三農'問題研究文叢》克服了中國'三農'問題錯綜復雜、理論難點甚多、學科基礎十分薄弱等困難,定位於理論研究和政策探討層面,內容翔實,資料豐富,大多都是在第一手調查資料基礎上撰寫的"。"《中國'三農'問題研究文叢》把中國'三農'問題的研究,從某一側面、某一學科的零散研究,推進到了多學科、全方位、綜合創新的層面和研究階段,幫助廣大讀者建立起了一個理解中國'三農'問題理性的分析框架和思維方式,同時揭示了綜合治理中國'三農'問題的可能途徑,以期在對策上有新的突破,而且許多建設性意見的確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責編:趙健)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