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思想道德與和諧倫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樊和平  2011年05月09日14:04  

  2005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招標課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思想道德與和諧倫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號05&ZD040)由東南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樊和平任首席專家,課題組主要成員有:田海平,董群,王玨,徐嘉,陳愛華,馬向真,許建良,劉波,許敏,李蘭芬,楊韶剛。課題由東南大學倫理學研究所承辦,合作單位有: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應用倫理研究中心。項目最終成果有以下三種形態構成:專著《中國倫理道德報告》(55左右萬字)﹔《中國倫理道德狀況數據庫》(75萬字左右)﹔58篇在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並標注為本課題成果的學術論文。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對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后當前我國倫理關系、道德生活、倫理道德素質、倫理道德建設的經驗教訓進行比較系統、全面和細致的調查,調查的成果不僅用於本課題的分析,而且建立一個比較系統的"中國倫理道德數據庫",以為政府決策、學術研究和未來的歷史研究,提供比較客觀和精確的參照。

  2.對經過三十年開放以后中國倫理道德發展的新特點、新規律、新走向,或者說,倫理道德發展的"中國問題"進行探討和分析,提出針對"中國問題"的"中國戰略"。

  3.從道德哲學的層面和交叉學科的視野,對當前我國倫理道德發展尤其是和諧倫理建設的重大理論問題進行比較深入和系統的學術研究,尤其著力探索高技術、全球化、市場經濟背景下中國倫理道德發展的新問題,尋找"中國問題"的"中國解釋"或"中國理論"。

  二、課題研究的新發現

  在系統和深入的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本報告有不少新的發現,僅就第一部分的總報告而言,與以往調查研究不同的新發現就很多,譬如:

  1.當前我國倫理道德精神的文化要素與結構模型。調查和分析發現,當前我國倫理道德精神的文化構成是由市場經濟道德、意識形態中提倡的社會主義道德、傳統道德、西方道德影響四要素構成的四邊形結構,其中,市場經濟道德權重最大,達40%以上,意識形態中提倡的社會主義道德與傳統道德大體相當,前者略強五個百分點,二者權重的總和比市場經濟道德略強,西方道德影響權重不到十二個百分點。由此,當前我國倫理精神的結構模型,大體是以市場經濟道德為下底,西方道德影響為上底,傳統道德與意識形態中提倡的社會主義道德為兩腰的近似梯形。不穩定性和多元文化類型是這種結構形態的基本特征。它說明當前我國倫理道德精神還處於市場經濟的自然決定性水平和階段。

  2.倫理道德精神的體質。調查發現,當前我國倫理道德精神具有明顯的二元體質的特征,其表現是:在許多基本和重大問題上,兩種判斷、或認知、價值取向,勢均力敵。在對於我國目前的倫理狀況與道德狀況、義利關系、德福關系、生活水平與幸福感的關系、德性論和公正論的主張等方面,都呈二元對峙的局面。對此,總報告將它概括為"一個悖論"、"四大對峙"。二元體質既是一種高度的一致,又是一種截然的對峙。它說明當前我國倫理道德精神的主流,不是多元,而是二元。這是倫理道德精神走到重要十字路口,將發生重大轉折和轉型的表征,也表征著核心價值觀對其進行引導的重要性。

  3.倫理-道德悖論。對道德生活的基本滿意,與對倫理關系尤其是人際關系的基本不滿意,構成當前我國社會的倫理-道德悖論。它表明,倫理認同與道德自由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倫理關系與道德生活的基本矛盾。倫理上守望傳統,道德上面向現代,是當前我國倫理道德精神的基本和重要走向。如何建構合理而有效的倫理-道德生態,解決社會倫理關系與個體道德生活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倫理道德發展的關鍵性難題之一。

  4."新五倫"與"新五常"。調查發現,當前我國社會最重要的倫理關系即"新五倫"依次是:父子、夫婦、兄弟姐妹、同事同學、朋友。最重要的五種德性即"新五常"依次是:愛、誠信、責任、正義、寬容。"新五倫"與傳統五倫相比,傳統的要素五者有四,而且結構相當。但"新五常"中,傳統的要素勉強可說五者有其二。倫理與道德的變化不同步,呈現相互矛盾的辯証狀況。

  5.倫理道德的影響因素與責任群體。政府官員與演藝娛樂圈是道德上最不被信任的群體,其中政府官員高居榜首。知識精英是思想道德方面影響力最大的群體。影響諸群體之間倫理和諧的最重要的因子有二:官員腐敗,分配不公。倫理道德的地域性差異較小,甚至很小,但群體性差異較大甚至很大。

  6.當前我國倫理道德素質的最重要的素質缺陷是"有道德知識,但不見諸道德行動"。

  三、重要觀點

  1.當前中國倫理道德的發展基本完成了市場經濟轉型,它所面臨的突出悖論和矛盾運動,是"理性"僭越"精神"而導致的"精神"危機﹔如何捍衛和蓬勃"精神",使倫理道德真正回歸"精神文明",是當前中國思想道德與和諧倫理建設面臨的關鍵性的"中國問題"。

  調研信息表明,當前中國社會倫理道德的精神狀況,在結構形態上表現為"四邊形結構"和"二元體征"。市場經濟中形成的道德、意識形態提倡的道德、中國傳統道德和受西方文化影響的道德,四種元素的相互激蕩和此消彼長,構成了當前我國倫理道德精神的生命表達。代表性的"體征"是一系列處於"認知或判斷的二元對立狀態"的矛盾運動。它具體表現為"倫理-道德悖論"、"義-利對峙"、"德-福分立"、"發展指數與幸福指數分離"、德性論與公正論對立的矛盾關系。四元素所構成的倫理道德精神的文化合力,大致圍繞"市場經濟道德"這一"底軸"(或"底邊")上下波動,表明中國的倫理道德已經基本完成其市場經濟的轉型,正面臨如何超越"經濟必然性支配"而達到的"倫理道德精神辯証和諧"的難題。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思想道德與和諧倫理建設"必須應對的"關鍵問題",也是中國社會倫理道德發展在精神結構層面呈現的"中國問題"。當前中國社會的倫理關系、道德生活、公民道德素質及其影響力結構中的突出矛盾,是以個體主義為基礎的"理性"對以"個體與實體統一"為本性的"精神"的僭越。倫理道德精神鏈的斷裂,倫理精神形態的哲學改變,道德同一性力量的危機,是倫理道德發展面臨的三大"精神問題"。倫理世界中的實體意識或者同一性意識危機,道德世界中的過度的個體主義與片面的理性主義,道德素質中"有道德知識,但不見諸行動"的缺憾,使當前中國倫理道德在"市場經濟時代"陷入"有理性"但"沒有精神或者精神力量不足"的總體危機之中。我們處於倫理道德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十字路口",必須為"捍衛和蓬勃精神"而制訂切實可行的倫理道德建設的"精神戰略"。

  2.當前中國倫理和諧狀況面臨的首要現實問題,是諸社會群體間的倫理和諧。而由觀念形態的價值共識進展為現實形態的倫理和諧,是解決倫理沖突的根本﹔克服官員腐敗和分配不公帶來的倫理后果或倫理沖突,乃是當前中國社會諸群體達致"倫理和諧"與 "蓬勃精神"的關鍵。

  從總課題組和十個子課題組的調研信息看,我國當前倫理道德狀況的地域分布差異不大。江蘇地區的取樣數據與新疆、廣西地區的取樣數據基本一致,而這兩組數據與十個子課題組在江蘇蘇北地區和蘇南地區取樣的數據又是基本一致的。與倫理道德取樣數據地區分布的差異不明顯形成巨大反差,數據在各群體之間的分布存在明顯的差異和沖突。這表明中國倫理和諧的關鍵問題不取決於地域上的差異,而取決於諸群體的社會分層及其呈現的倫理精神稟賦與主觀道德氣質。我國六大社會群體(即政府公務員群體、企業家與企業員工群體、青少年知識分子群體、新興群體、弱勢群體或者困難群體)之間價值共識與倫理稟賦的發展表現出某種一致性和規律性,體現在"新五倫"的正在形成與"新五常"的由微而顯,即一些基本倫理關系和基德或母德正在形成過程中。然而,由於官員腐敗和分配不公兩大問題的存在,諸群體之間存在潛隱而深刻的倫理沖突。當前我國社會諸群體間的倫理和諧具有四大規律:其一,觀念上或者理念上趣於同一,而行為上和現實中趣於沖突﹔其二,對問題診斷上的一致性高於價值認同和價值判斷上的一致性﹔其三,地域間的一致性高於群體間的一致性﹔其四,倫理道德領域的一致性高於思想文化領域的一致性。在六大群體中,關鍵的兩大群體是政府公務員群體和企業家群體。官員腐敗和分配不公導致國家權力中的倫理沖突和社會財富中的倫理沖突,其結果是生活世界中的倫理普遍性的消解。這是我國社會諸群體倫理和諧狀況面臨的關鍵問題。我國和諧倫理建設必須應對各種類型的"趨同-對立"之悖論,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制訂我國和諧倫理發展戰略。

  3.當前中國和諧倫理建設要解決兩個具體的精神"情結",即道德教育的合理化與主流意識形態的統領地位。從《公民道德建設綱要》實施的經驗看,中國和諧倫理建設要從回歸"精神"文明的意義上解決這兩個精神之"結"。

  調查結果表明,《公民道德建設綱要》的實施,對於解決我國倫理道德發展的精神危機,並沒有產生實質性效果或者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然而,這並不表明《公民道德建設綱要》不重要,它作為一個裡程碑式的重要文件,展示了公民道德教育面臨的難題。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信息。它表明,當前中國道德教育的瓶頸問題,是體現在現實公民倫理生活中的道德教育的"精神問題",即我們的道德教育缺乏"精神",從而使得當前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失去了穩固的根基。目前亟需倡導一種基本的、從"娃娃"開始的"回歸精神的道德教育"。此外,《公民道德建設綱要》的實施,屬於"后意識形態時代"的"意識形態"。調查信息顯示,"多元、多樣、多變"是當前中國思想、道德、文化領域的基本事實,表明我國當前倫理道德的發展進入到一個"后意識形態時代"。然而,"三多"只是"問題","多"背后的"一"才是主題,這個主題就是"后意識形態時代"的"主流意識形態"或者主軸精神世界問題。我國倫理道德的發展和和諧倫理建設,具體落實到公民道德建設,必須把握"后意識形態時代"意識形態的特殊規律,"實施精神意識形態戰略",堅守"中國意識",在尊重多樣,包容多元中,建構倫理道德的精神內涵。

  4.分群體調查表明,我國和諧倫理建設必須分清三個層次:公務員與企業家群體分別遭遇到"隱性"和"顯性"的倫理道德"去精神化"威脅,是和諧倫理建設的首要層次和重點﹔青年知識分子、青少年學生和新興群體代表了轉型期倫理精神危機及其多樣性探索,是和諧倫理建設的前沿層次和難點﹔城市弱勢群體反映了社會總體文明水准和倫理精神底色,是我國和諧倫理建設的基礎層次(價值軸線)和起點。

  調查表明,我國的公務員隊伍在倫理關系方面,表現出注重父子、夫婦、上下級、同事等四重倫理范型的傾向,看重夫婦關系和父子關系,對於倫理境遇的看法以正面的積極評價為主流,絕大多數認為個人的行為應當體現出愛國主義精神。公務員實際遵奉的行為規范以正面的積極價值居主導。然而,我國公務員隊伍在倫理關系、道德生活以及倫理、道德素質狀況方面存在著三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一是個人與國家的倫理關系隱性化﹔二是愛國主義精神的虛懸﹔三是艱苦奮斗精神的淡化。公務員群體倫理的精神現象特征是:其"積極面"隱含著"消極面",如果不加控制,就易於滋生腐蝕其精神品質的"偽善",導致"異化"或者"去精神化"。

  企業家群體的倫理關系反映了市場經濟道德的要求,其倫理精神特質在總體上呈現出時代特色:企業內部人際關系日趨簡單友善﹔利益坐標呈兩極趨勢﹔誠信開始成為倫理自覺﹔家庭-企業-民族-價值鏈初步形成。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為兩大倫理沖突:由財富分配不合理衍生的倫理沖突﹔由企業與社區之間產生的社會責任問題而衍生的倫理沖突。企業家和企業員工群體倫理的精神現象特征是:倫理滑向市場經濟理性,"理性"公開地取代"精神"的地位。

  當代中國青年知識分子群體的獨生子女成長背景,使他們面臨倫理關系的新范型。調查表明,他(她)們除了面臨傳統五倫、五常的新詮釋之外,還成為"第六倫"運用的主體。第六倫運用的主要領域有兩大代表性的倫理領域:一為"人與自然的倫理關系"﹔一為"網絡信息世界中的倫理關系"。青年知識分子群體倫理的精神現象特質是:以前現代、現代、后現代並存為特質的多元展現,受到一種"流動的現代性"的淘汰。

  當代中國青少年群體的道德價值觀的調研數據顯示,他們在價值取向上存在顯著的內部差異,表現出一定的矛盾性和不協調性。青少年總體上表現出社會取向的主導價值觀趨向,個人取向不佔主流,但佔有可觀的比率且有向個人本位發展的態勢。他們在道德價值層面表現出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倫理精神氣質,但也存在集體主義精神趣談的消極面,道德認知和價值觀表現出多元化、多樣性、甚至相互矛盾的特點,需要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進行精神世界的范導。

  中國城市弱勢群體的倫理關系、道德狀況處於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過程中。調查數據表明,他們的倫理觀念、道德素質的基本狀況是健康的。但因為德福分離而引起的道德信仰危機、對分配制度的負面倫理評價、對政府行政倫理與公務員職業道德缺乏信任等原因,這一群體與他人、社會存在著比較大的倫理沖突。因此,有必要引導這一群體擁有健康的道德觀念和理性的道德態度,在全社會培育包括風尚與制度在內的充滿倫理關懷的精神氛圍,其中制度倫理之建設具有根本意義,它反映了社會的總體文明水准和基本精神底色。

  新興群體和青年大學生群體作為遠離傳統領域的群體,對影響意義世界諸現代性因素異常敏感。調查表明,他們在遭遇倫理沖突時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異動及其機制,體現為三大危機:其一,在個體認同與實體認同的倫理沖突中面臨自由與認同危機﹔其二,在"自然"對"德性"僭越中面臨心靈失序的危機﹔其三,在"理性"對"精神"的置換中面臨道德約束他律化的精神危機。新興群體和青年大學生群體的倫理道德生活面臨的這些危機,對於審察現階段倫理關系及其變遷以及道德世界的狀況有著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5.和諧倫理建設的影響因子與經驗教訓的調查表明,新時期中國倫理道德發展總體上受到全球化、高技術和市場經濟三大因素的影響﹔特別說來,受到道德話語權的各種影響因子和后單位時代組織倫理的各種影響因子的影響。

  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倫理道德建設受到四種倫理普遍性規定(意識形態、市場經濟、西方現代性和傳統文化)的影響,表現出"認同危機"和"自由危機"。這是全球化、高技術、市場經濟背景下中國倫理關系經歷結構轉型的重要表征。在全球化、高技術、市場經濟影響下中國倫理關系經歷的結構轉型中,呈現出一種主導性的、主流的發展趨勢:公私分域的倫理關系之建構﹔"新五倫"(夫婦、父母子女、上下級、兄弟姐妹、朋友)及其德性的培育。

  雖然受全球化、高技術、市場經濟的影響,領導干部、黨政機關仍然是主導當前我國社會道德話語的強勢主體。但是,市場經濟道德已構成當前我國社會道德話語的時代主題。現代媒介是當前我國社會道德話語生產的主要載體,其背后的主要影響因子是權力、貨幣、文化。從總的發展趨勢看,當前我國道德話語呈現出主體分層、主題散落、載體轉型和影響因子此消彼漲四大特征。

  與此相應,當前中國倫理道德建設在組織形式上受到單位制度轉型因素的重大影響。單位組織倫理的變化使我們面臨"后單位時代"的組織倫理問題。調查結果發現,當代中國單位組織的倫理道德出現了三個特征:道德價值取向"自利性"的增強、單位倫理同一性方式受困、單位及社會倫理結構失衡。這表明,中國倫理道德建設應當充分重視單位組織的倫理建設。單位組織倫理建設的最終目標是幫助其真正成為道德責任主體。

  當前我國道德建設的經驗教訓突出地表現為,已實施的道德建設舉措與成效反差較大,《公民道德建設綱要》的實施亟需回歸"精神"。

  四、重要對策建議

  當前中國倫理道德狀況傳遞著一個重大信息:當前中國社會的倫理道德正在或者已經從多元走向二元。它作為一種過渡,標示著經過三十年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國倫理道德發展已經進入重大轉折和轉換的關鍵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思想道德和和諧倫理建設,作為應對這一挑戰的重大課題,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1.當前中國倫理道德的發展基本完成了市場經濟轉型,它所面臨的突出悖論和矛盾,是"理性"僭越"精神"而導致的"精神"危機﹔如何捍衛和蓬勃"精神",使倫理道德真正回歸"精神文明",是當前中國思想道德與和諧倫理建設面臨的關鍵性的"中國問題"。

  2.當前中國倫理和諧狀況面臨的首要現實問題,是諸社會群體間的倫理和諧。而由觀念形態的價值共識進展為現實形態的倫理和諧,是解決倫理沖突的根本﹔克服官員腐敗和分配不公帶來的倫理后果或倫理沖突,乃是當前中國社會諸群體達致"倫理和諧"與 "蓬勃精神"的關鍵。

  3.當前中國和諧倫理建設要解決兩個具體的精神"情結",即道德教育的合理化與主流意識形態的統領地位。從《公民道德建設綱要》實施的經驗看,中國和諧倫理建設要從回歸"精神"文明的意義上解決這兩個精神之"結"。

  4.分群體調查表明,我國和諧倫理建設必須分清三個層次:公務員與企業家群體分別遭遇到"隱性"和"顯性"的倫理道德"去精神化"威脅,是和諧倫理建設的首要層次和重點﹔青年知識分子、青少年學生和新興群體代表了轉型期倫理精神危機及其多樣性探索,是和諧倫理建設的前沿層次和難點﹔城市弱勢群體反映了社會總體文明水准和倫理精神底色,是我國和諧倫理建設的基礎層次(價值軸線)和起點。

  5.和諧倫理建設的影響因子與經驗教訓的調查表明,新時期中國倫理道德發展總體上受到全球化、高技術和市場經濟三大因素的影響﹔特別說來,受到道德話語權的各種影響因子和后單位時代組織倫理的各種影響因子的影響。

(責編:趙健)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