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

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許慶瑞(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  2011年05月08日14:59  來源:光明日報

  黨的十七大確定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宏偉目標,在全球化科技競爭日益加劇的背景下,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所面臨的關鍵問題是什麼?應該走一條怎樣的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我們認為首先要厘清自主創新理論的若干認識誤區,從時序(二次創新—組合創新—全面創新演進路徑)和層次(企業、產業、區域、國家四個層面)兩個維度,分析提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主導路徑及構建多層次的自主創新體系。

  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若干理論問題

  當前對自主創新內涵的認識存在幾個誤區,如自主創新就是追求技術領先、追求高精尖﹔自主創新是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創新,就是搞原始性創新﹔自主創新主要是技術部門和研發人員的工作﹔專利越多自主創新能力越強等。我們認為,自主創新本質上應是以我為主,以企業為主體,以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知識產權以及掌握高附加值價值鏈活動與市場為目標,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三個層面的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的有機結合,有效整合資源,全面提高創新能力。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在創新的基本模式上有很大差異,總體可以分為三種基本模式:技術趕超、價值鏈提升、顛覆式創新。在我國創新能力發展過程中,自主創新模式也是動態變化的。在創造性模仿階段,主導的創新模式是價值鏈提升﹔在自主創新的第一階段,主導的創新模式是技術跨越和顛覆性創新﹔在自主創新的第二階段,主導的自主創新模式是技術跨越。

  由於地域幅員遼闊、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布局差異、區域文化多樣性,我國自主創新應是由企業創新體系、產業(集群)創新體系、區域創新體系、國家創新體系四個層面組成的立體化、網絡化結構體系。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具有鮮明的階段性和多層次性。階段性體現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自主創新的發展歷程經歷了“二次創新—組合創新—全面創新”為主線的三個階段,目前的發展總趨勢是走向開放式全面創新﹔多層次性不僅體現在自主創新技術水平的層次上,包括基於技術引進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二次創新)、要素整合基礎上的集成創新、原始創新三個層次,也體現在組織和地域層面的企業、產業、區域、國家四個層面的包括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在內的全面創新。

  企業層面:建設創新型企業是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切入點和突破口

  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既是技術創新投資、研究開發主體,也是創新利益分配的主體,體現了市場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內在規律。通常,國際上創新模式動態演進有三種典型路徑,一是從技術研發主導型到組合創新、全面創新型﹔二是從集成創新到組合創新、全面創新型﹔三是從二次創新到組合創新、全面創新型。

  我國企業主要有三種典型自主創新路徑:一是原始創新—組合創新—全面創新,二是集成創新—組合創新—全面創新,三是二次創新—組合創新—全面創新。其中,又以“二次創新—組合創新—全面創新”路徑最為典型和常見,是我國企業自主創新的主導路徑。依托開放式全面創新建設創新型企業,將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重要突破口。

  產業層面:我國制造業自主創新的主要途徑、機制與模式

  全球制造網絡的自主創新途徑主要有兩類:一是本土企業加入外商跨國企業主導的全球制造網絡,逐步從網絡中獲得升級,主要是在依靠技術引進消化基礎上的二次創新﹔二是本土企業開始構建以自身為核心的全球制造網絡,堅持以我為主,同時整合海外研發資源推動創新。在我國自主創新過程中,重點是第二種創新路徑。

  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制造企業的自主創新主要有三條路徑:一是技術導向的自主創新路徑,包括充分激發內源技術的創新,或高效利用外源技術的創新﹔二是戰略導向的自主創新路徑,包括基於全球價值鏈分工和集成的創新,或基於全球化戰略的創新﹔三是市場導向的自主創新路徑,包括利基市場的拓展式創新,或低成本市場的差異化創新。其中,制造業“設計—制造—服務”(DMS)環節匹配的組合式業務模式創新包括設計與制造的匹配、設計與服務的匹配、制造與服務的匹配。因此,大企業應構建自己的本地自主創新網絡,帶動本地中小企業共同採納新技術、新標准,形成基於新產品、新工藝的配套分工體系,形成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協同互補的良性互動,形成企業“抱團創新”的獨特競爭力。

  區域層面:提升產業區域、集群創新能力的體系與機制

  我國現有區域創新體系中,創新基礎體系存在低端資源路徑依賴,創新協同體系中存在鏈式協作創新困難,創新動力體系存在龍頭企業引領創新功能弱化等問題,為此要從三個方面提升產業區域、集群創新能力體制建設:

  一是構建多層次、多要素、開放式區域創新體系框架。“多層次”強調“企業—產業—區域—國家”創新體系的有機銜接﹔“多要素”強調以集群企業、創新服務企業、公共服務機構和集群代理機構為主體構成的“創新基礎體系—創新協同體系—創新動力體系”的協同﹔“開放式”強調區域本地與超本地網絡雙重嵌入。

  二是發揮開放式區域創新體系的內在機理作用。著力拓展超本地創新者網絡和拓展超本地服務網絡,實現創新基礎體系突破。關鍵要打破區域內部創新路徑鎖定,加強集群、區域、國家創新政策體系的協同,加強本地網絡與超本地網絡協同和集群企業與創新服務體系協同。

  三是構建多層次參與、多主體合作、多要素整合的創新服務體系。包括本地和超本地創新的基礎服務體系、生產服務體系、研發服務體系和商務服務體系,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互動、打破創新路徑鎖定、實現集群自主,充分實現制造業與服務業嵌入式互動的內在關聯機制。

  國家層面:以開放式全面創新為導向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

  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核心是要堅持全面創新為基礎,瞄准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基於知識的創造發展模式,服務於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加快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一是以全面創新為核心的自主創新道路與創新戰略。從二次創新到組合創新,並最終實現全面創新是適合中國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基於中低端市場的顛覆性創新、基於技術並購的創新,都應成為我國企業具有中國特色的獨特的自主創新策略﹔而基於設計的創新等也是當前最為有效的創新模式,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二是健全以產學研為核心的國家創新體系。進一步加強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適應新形勢發展的科技體制,重點強化產學研之間的功能互補性,逐步消除三者的功能重疊,加強整體創新價值鏈的協同與合作。

  三是創新科技體制機制,提升國家科研實力。在強化國家科研能力過程中,努力構建多層次協同系統,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構建基礎性研究的大型世界級實驗室,在行業中著力打造專業化的產業科研院所,在企業內部建立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等,建設一流的工程化實驗條件,促進科技產業化,形成我國科研開發、技術創新和產業化基地。目前應著重鼓勵建立從事產業化前期工程創新的各類工業研究院體系,使創新與市場形成無縫對接。

  四是自主創新的人才、知識產權及資金政策。包括加強高校、企業、科研院所以及協會等組織整合,加快創新型人才培養﹔兼顧研發與互補資產的系統化資金政策,實現從重視研發投入到重視全面創新投入轉型﹔在全面開放式創新的新范式下,加強知識產權的激勵、保護和交易活動。

  (本文系作者主持完成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研究》(07&ZD022)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