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成果選介

城市靠符號來記憶

——文化符號與北京“世界城市”軟實力建設

王一川  2011年05月06日18:32  來源:光明日報

  “世界城市”是指國際大都市的高端形態,對全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目前公認的世界城市如紐約、倫敦、東京等,其具體特征表現為國際金融中心、決策控制中心、國際活動聚集地、信息發布中心和高端人才聚集中心五個方面。除此之外,它還需具備以下幾個支撐條件:具有一定的經濟規模,經濟高度服務化、聚集世界高端企業總部,區域經濟合作緊密,國際交通便利,科技教育發達,生活居住條件優越。以上構成“世界城市”的硬實力體系,以此為基礎而產生的城市吸引力和感染力,構成“世界城市”的文化軟實力體系,其中城市文化符號具有最突出的價值。

  文化符號與城市記憶

  城市文化軟實力通常包含由外向內的四個層面:第一是外顯層面,由城市最顯豁的文化符號系統組成﹔第二是外隱層面,由城市的文化傳媒系統組成﹔第三是內顯層面,由城市的文化體制系統組成﹔第四是內隱層面,由城市的文化價值系統組成。城市文化符號是能代表這座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最顯豁特征的一系列凝練、突出而具高度影響力的象征形式系統,是城市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又最通俗易懂的層面。比如一提起老北京,人們首先會想到胡同、北京話、長城、故宮、天壇、同仁堂、大柵欄、京劇等文化符號。這些文化符號包含了地理、歷史、民風、建筑、藝術等“眾美具備”的“集合之美”,不僅本身具有無形的吸引力,而且蘊蓄著更加內隱的生活價值系統,通過日常生活體驗而緩慢地濡染進個體身心。

  19世紀美國著名作家愛默生說過:城市是靠記憶而存在的。我們也可以說,,即依靠城市文化符號來銘刻記憶。這告訴我們,“世界城市”是靠具有世界吸引力的文化符號來記憶的,城市文化符號是濡染城市記憶的窗口。那麼,北京要靠什麼樣的文化符號去塑造人們的“世界城市”記憶呢??

  北京城市文化符號及其國際比較

  筆者在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文化軟實力發展戰略研究”過程中,完成了一項全國在校大學生中外文化符號觀調查,從一個側面對最具代表性和推廣價值的中外文化符號有了一次初步了解。全國大學生對最具推廣價值的中國文化符號共選出270項,其前150項中專屬於北京的文化符號有18項:第一類歷史或博物類文化符號有7項,即京劇、長城、故宮、圓明園、頤和園、天壇、胡同文化﹔第二類大眾傳媒或時尚類文化符號有4項,即CCTV、春晚、百家講壇、同一首歌﹔第三類體育類文化符號有3項,即北京奧運會、鳥巢、水立方﹔第四類產業品牌類文化符號有2項,即聯想、同仁堂﹔第五類高科技類文化符號有神舟飛船﹔第六類高等教育類文化符號有北大清華。這裡的第二、三、四類文化符號也可稱為創意文化符號,其比例達到9項,可見創意文化在整個北京城市文化符號系統中佔有半壁江山。從上面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北京城市文化符號所表現的文化軟實力特征:在時間維度上,歷史性與當代性並置﹔在空間維度上,國家性與地方性交匯﹔在深層屬性上,物質性與非物質性共存。

  從世界范圍來看,所謂的“世界城市”無不具有獨具魅力的文化符號:巴黎是“時裝之都”、“文化藝術之都”和“浪漫之都”,維也納的頭號標簽是“音樂之鄉”,羅馬是“古典文化集萃的城市”等。在這些城市文化符號中,歷史或博物類、時尚類、藝術類文化符號佔據的分量最重,而金融類和自然類文化符號分量最輕。這樣的分類大抵可客觀上反映“世界城市”文化符號的實際分布狀況。它表明,從一個城市的歷史、時尚、藝術、金融和自然等文化資源中,都可能產生出最具城市象征意味的文化符號來。相對而言,最快捷和最高效的文化符號可能就是創意文化符號了。

  積極推進北京城市文化符號建設

  北京在邁向“世界城市”的進程中,一方面應加強已有城市文化符號的維護和傳播,另一方面,更應有意識地新建一系列足以代表北京的“世界城市”特征的新型城市文化符號。總體上應把握好三個維度:一是新北京、新符號。北京作為新興的“世界城市”,應當新建一系列同這個“新”相應的城市文化符號。二是創意符號優先。北京應在全面實施文化符號建設的基礎上,把創意文化符號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三是全球符號與地方符號並重。北京需要在發展三種文化符號即全球符號、全國符號和地方符號的過程中,特別加強屬於全球符號和地方符號的城市文化符號建設。北京作為首都,其全國符號建設是不言而喻的,而對北京市而言,更應注重的是在全世界具有代表性和號召力的全球符號,這是“世界城市”必需的世界普遍性的標志和身份証件﹔而屬於北京地方獨有而又能產生世界影響力的本土地域文化符號(如北京話),則是北京作為“世界城市”必需的地方特異性的顯豁標志。因此,要一手抓新的全球文化符號建設,一手抓新的地方文化符號建設,兩手並用。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文化軟實力發展戰略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批准號07&ZD037)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