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第一批重大項目評審結果近日揭曉,共評出54項中標課題,目前正在進行公示。近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負責人就本次重大項招投標和評審工作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記者:據悉,從今年開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每年分兩批進行公開招標,一批是應用對策研究課題,一批是基礎理論研究課題。請您介紹一下本次招投標工作的總體情況?
負責人:這次招標的是應用對策性研究課題。我們於6月30日在貴報發布了60個招標方向。截至9月1日,各省(區、市)以及在京委托管理機構等共投標了453項,每個招標課題都有投標。投標者大多數是重點科研單位的知名專家學者和學科帶頭人,也有不少近年來成長起來的中青年學術骨干。9月下旬,組織進行了通訊初評,專家投票評出107項入圍課題。10月23至24日,我們在北京召開復評答辯會議,邀請入圍課題的首席專家到會進行現場陳述和答辯,最后專家投票評出54項建議中標課題。
記者:根據您的介紹,通訊初評淘汰了四分之三以上課題,請問通訊初評是怎樣進行的,入圍課題是如何產生的?
負責人:通訊初評採取的是“背靠背”的獨立評審方式。基本程序是,根據研究內容相同或相近的原則,將453個投標課題劃分成29個評審小組,每個小組請5名專家評審。同一個招標方向的課題由同一組專家評審,這樣有利於比較同類課題的優劣,也便於評審專家統一把握標准和尺度。根據5名專家的投票結果,贊成票超過3票(含)的課題入圍,進入第二輪評審。
記者:第二輪復評答辯的程序是怎樣的?
負責人:第二輪復評答辯採取“面對面”的會議集中評審方式。初評結果出來以后,由於部分招標方向隻有1項入圍或流標,根據研究內容相近原則,將初評的29個小組合並成復評的20個小組,每組仍由5名專家組成。復評答辯包括投標人陳述、現場提問和答辯、專家組集體評議、無記名投票、填寫綜合評價意見五個環節。投票採取無記名、獨立、一次性投票方式,工作人員現場收票、唱票、計票,評審專家代表監票,當場宣布投票結果。贊成票超過3票(含)的課題列為建議中標課題。如票數相同,則看綜合評價等級的高低;如票數均未過半則視為流標,不再進行復議和二次投票。
記者:可以看出,評審專家在招投標工作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請問是按照什麼原則和標准遴選評審專家的?
負責人:重大項目評審專家在全國五大社科研究系統內遴選,不局限於國家社科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遴選的原則和標准主要有四條:一是專業對口和權威性,確保是同行評審。二是回避原則。即投標課題的首席專家和子課題負責人一律不擔任評審專家,評審專家一律回避本單位投標課題的評審。三是初評和復評銜接,初評專家中有一半左右繼續擔任復評專家。四是邀請有關實際工作部門同志參加。考慮到這次評審的課題主要是應用對策性研究,在初評和復評階段我們專門邀請了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務院研究室等20多家單位的50多位領導和專家參加評審,以把握所評課題的政治性、政策性和針對性、實效性。
記者:重大項目是國家社科基金中層次最高、資助力度最大、權威性最強的項目,如何確保評審的公開、公平、公正?
負責人:在總結往年經驗的基礎上,今年我們又採取了一系列改進措施。
一是堅持質量第一、寧缺毋濫。在嚴把政治方向關的前提下,特別強調嚴把學術質量關,確保中標課題具有重大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如質量達不到要求,寧可流標也不勉強立項。由於評審專家把關嚴格,在初評中有4個招標方向沒有課題入圍,在復評中又有10個招標方向流標,最終會議評審下達的56個指標隻評出54項。?
二是強調評審的客觀性和科學性。我們專門印發了《評審參考標准》,要求評審專家注重考察選題的實用價值和論証的科學性,把問題意識、對策價值、調研方案、數據調查等作為評審的重要依據,強調實証研究和社會調查、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等方法的綜合運用,全面考察首席專家、責任單位、科研團隊、前期准備、經費預算、保障條件等因素,堅持全面綜合的評價標准,防止以偏概全。
三是嚴格程序、嚴格標准、嚴肅紀律。為防止評審中的不正之風,在初評階段,我們實行了嚴格的信息保密制度,嚴防入圍名單外泄。在復評階段,20個評審小組嚴格按規定程序和要求組織答辯,整個答辯工作程序嚴密,操作規范。在評審大會上,我們還突出強調了評審紀律,要求專家之間不互相打招呼,不得向外界透漏評委名單、評審結果和專家發表的意見。評審期間,評審專家嚴格遵守會議紀律和保密紀律,沒有發現違規違紀行為。一些評審專家反映,這次評審的信息保密和會議紀律等工作做得最好,受到干擾也最少,沒有接到托請的條子或電話。
四是評審專家高度負責,嚴肅認真。在第一輪評審中,專家除按規定進行評審和投票外,還對每一項推薦入圍課題都認真撰寫了書面評價意見,有的老專家手寫了十幾頁的書面意見。在第二輪復評階段,由於時間安排較緊,有的專家加班加點,深夜還在審讀材料,精心准備提問,做了厚厚的筆記。
記者:聽說今年答辯時間增加了20分鐘,是出於什麼考慮?
負責人:是的。往年每場答辯是1個小時,有不少投標人和評審專家反映時間比較倉促,答辯不夠深入。今年我們規定每場答辯時間可以延長到80分鐘,即陳述20分鐘,提問和答辯時間可延長到60分鐘,由各評審小組根據具體情況統一把握,但必須保証同組內每場答辯的時間完全相同,這樣對本組內每個投標人來說都是公平的。由於時間比較充裕,專家所提問題大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挑戰性,現場答辯的質量和水平有明顯提高。許多評審專家反映,用較多的時間進行現場答辯,可以更多了解到《投標書》之外的情況,對投標課題的綜合判斷和整體把握是很有必要的。
記者:最后,請您談談未中標課題的主要問題是什麼,對投標人今后申請重大項目有什麼建議?
負責人:應該說原因是多方面的。綜合專家的意見,帶有共性的問題主要有:選題空泛,問題意識不強,缺乏明確的具體問題和研究指向;理論研究與現實問題脫節,缺乏實証研究、調研計劃和數據支撐,研究內容和預期成果的現實針對性不強;理論框架不清晰,基本概念或重要判斷存在歧義,邏輯體系不合理,論証不嚴謹,創新點不明確;研究團隊和支撐條件薄弱,研究時間難以保証等。這裡我想強調一點,今年我們發布的60個課題實際上都是招標方向和范圍,要求投標人據此設計具體題目,這一點在招標公告中有明確說明。但仍有相當多的投標者把招標方向直接搬下來作為申報題目,這實際上是一種誤讀。重大項目雖然選題重大,但從研究者的角度來說,必須要落實到具體問題的研究上來,要體現有限目標和突出重點的原則。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