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項目申報>>單列學科>>藝術學>>工作動態

增強文化自覺,推進學科建設

——藝術學學科建設座談會專家發言摘登

  2011年11月04日16:00  來源:光明日報

  今年2月中旬,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修訂了學科門類目錄,藝術學成為和文學並列的第13個學科門類。這是一個重大的進展。多年來,特別是新世紀之初,文化藝術界的很多學者一直在呼吁提升藝術學的地位,全國政協委員、人大代表每年都有提案提這個問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在充分調研基礎上,今年年初將藝術學升格為學科門類,意義十分重大。國家文化部非常重視這件事情,蔡武部長多次強調它的重大意義。因此,文化部10月14日召集各位專家來座談藝術學科建設的問題。會議主持人,文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王文章希望大家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以務實的學術作風暢抒己見。會議議題包括:(一)藝術學成為學科門類,如何繼續深化藝術研究和教學研究,完整建構藝術學學科體系,使之更趨於系統,逐漸形成學科高等教育體系,以適應文化、藝術人才培養的需要﹔(二)藝術學成為學科門類,如何加強藝術研究、藝術教育、藝術創作和藝術服務的機制建設及學術建設,為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更好的服務﹔(三)藝術學成為學科門類,藝術研究、藝術教育及藝術創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四)藝術教育及藝術學研究與文化藝術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文化創造力的提升﹔(五)藝術學的研究對象、方法及其下設一級學科的學術發展路徑與藝術教育培養目標。

  ——編者


  學科升格彰顯藝術自覺和藝術自信

  仲呈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常委):藝術學從文學中獨立出來,升格為學科門類,這是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在藝術領域的反映,彰顯了中華民族在新形勢下的藝術自覺和藝術自信。所謂藝術自覺和藝術自信有三個層面的涵義:一是我們對藝術在人類把握世界的方式中的獨特功能與作用的認識更加自覺了。二是要在認識藝術功能的基礎上把握規律、尊重規律。三是落實到具體的藝術教育工作中,就是要具備高度的文化良知,形成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目前,藝術類高校有三支隊伍,包括專科藝術院校、綜合性的藝術院校以及綜合性大學中的藝術學院。這三支隊伍各有優勢,各有所長,在推動藝術學學科建設的過程中,應該以開放的思維,發揮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協力同心,共同建設好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學學科。

  學科升格要厘清格局並推進轉型

  潘公凱(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藝術學升格為學科門類之后,面臨的另一個根本問題是中華民族傳統藝術體系如何更好地完成現代轉型。西方的傳統美術體系,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進行了巨大轉型,這種轉型不僅劇烈、徹底,而且整體性的建構非常嚴密,非常有分量。在這個方面我們還做得不夠,我們沒有一個既傳統又出新的形態。傳統的藝術體系演進到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本身要走向現代化,但它的現代化又要與西方不一樣。傳統體系的轉型,應當是從本體角度去推動的轉型,這是特別復雜而深刻的課題,需要我們兩三代人去攻關去完成。

  迎接學科升格的學術挑戰

  劉夢溪(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藝術學升格為獨立的學科門類,面臨的基本學理以及其他方面的挑戰還很多。中國藝術學研究方面的一個缺門是藝術史的研究。據我了解的狀況,即使在改革開放以后30多年,我們對藝術史的問題還是不甚清楚。西方常常把美術史當做藝術史。但是中國本身藝術史的史料資源相當豐富,光把美術作為中國藝術是不夠的。怎麼樣從藝術精神的層面來研究、發掘、建構中國的藝術史,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第二個問題是藝術美學研究缺門。藝術學一級學科下面應該有一個藝術美學二級學科。因為,現在對藝術的研究抽象、概括不夠,研究文學的人多,真正研究藝術美學的人還是少。第三個問題是人才的缺門。從事藝術學教學的人多是文學出身,他們寫的藝術概論,文學氣甚重,對於藝術現象的了解非常不夠,而原先對音樂、舞蹈、美術、電影等分學科有研究的人,要把研究上升到藝術史或藝術學的角度,功力又有所欠缺。

  中國的藝術與人文是世界一流的,而且是從古至今貫通下來的。這個資源需要整理,研究者也分別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應該做的和已經做的之間差距還相當大。在一級學科之下,二級學科的設置至為關鍵。我認為無論是對於人文藝術學科發展還是大學的基本教學,基礎理論是最重要的,教材上的基本原理和資源應該是基本穩定的,否則,我們培養的人才就會無所適從。

  建立學術規范,對接社會需求

  郭淑蘭(中央音樂學院黨委書記):我們對全國藝術教育的現狀進行了調研,認為當前的藝術教育和藝術學科的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新設的藝術類專業存在同質化傾向,有的甚至是低水平重復設置﹔二是新設的藝術類專業缺乏學術規范;三是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

  為此,我有三點建議:第一,我們的藝術教育工作者、藝術家應該抓住藝術學升格為門類的機遇,共同努力,把藝術學學科體系建設好。第二,面對藝術學升格的機遇,我們不能盲目地大干快上,要有一個嚴格的准入標准,為學科建設儲備學術力量和人才。要根據教育教學實力,明確自身定位。第三,藝術學科的建設,特別需要跟文化藝術事業發展的需求緊密結合起來。我們希望再深入院團進行調研,與需求直接對接,這與我們的學科建設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要通過舞台和講台的緊密結合,通過相關藝術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推動藝術學學科建設。

  加強戰略規劃,增進學科交流

  廖向紅(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關於加強藝術學學科體系建設,我談四點思考:一、藝術學科建設應該有戰略規劃。藝術學包含的五個一級學科及其下設的二級學科各有其鮮明特征,各高校的學科建設狀況也各不相同,可能很難統一規劃,但是也應該打破學科壁壘,用未來和全局的視角來設定藝術學學科發展的方向和階段性的目標。二、要尊重藝術的規律,尊重學科建設的規律。各個專業院校、綜合院校的專業建設,要發揮各自所長,要有所側重。三、應該建立學科的重點研究基地。研究基地的建設不要用統一的模式,而應該根據自己的學科特點來設置、打造、構建。四、應該搭建平台,增進各學科之間的互相交流。另外,文化體制改革對學校的教學和學科建設產生了重大影響。應該制定一些措施,加強產業化調研工作,加強院校和藝術創作和生產單位的聯系,使得專業院校人才培養的目的性、計劃性、針對性更強。

  學科建設要規避娛樂化和商業化

  田青(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在藝術學學科建設當中應該注意規避兩個問題:一是藝術被娛樂同化,被娛樂代替。現在,有許多娛樂假借藝術之名。怎麼能讓藝術守住自己的底線,不被娛樂同化,這是一個問題。二是商業化,這是對藝術教育最大的威脅。學科建設必須要有標准,要有相應的學術能力和人才儲備。一所大學能不能開設藝術專業,一定要進行論証。我們要認清形勢,絕不能借著學科升格盲目發展。

  以學科升格“倒逼”制度跟進

  王列生(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對政府以及學術機構而言,學科升格實際上是一個“倒逼機制”,也就是如何在這一命題下,形成相應的制度跟進,以確保這樣一種調整最大限度地實現正向價值效應。

  對此,我有三個建議:第一,國家應該建立一個藝術發展委員會或藝術建設委員會,從國家層面,對政府的文化建設提供決策咨詢。第二,建議中國藝術研究院設立一個研究委員會,研究以馬克思主義藝術理論為核心價值取向,吸收西方藝術成果,同時又充分體現東方藝術背景,代表中國敘事立場的藝術理論體系。第三,建議文化部有關部門設立藝術學建設專項基金,對藝術學二級學科的設立以及藝術教育與藝術生產、藝術創作、藝術交流的銜接等等進行引導,加強對藝術學學科建設的宏觀調控。

  保障藝術學一級學科的健康發展

  李心峰(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館長):藝術學升格為學科門類,一個非常突出的亮點是把藝術學理論和其他藝術門類並列,設立為一級學科,這體現了中國特色,也為藝術學的發展提供了更高、更廣闊的平台。升格之后,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怎麼建設,包括它的二級學科怎麼設置以及要不要設本科專業等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冷靜思考,好好規劃。目前,其他學科的建設都有專門的高校作為保障,而藝術學理論還沒有這樣的平台。我建議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成立一個藝術學理論研究所,為這個學科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學科升格呼喚“中國藝術大學”建立

  趙塔裡木(中國音樂學院院長):關於藝術學學科建設,我提五點建議:首先,應當建立一個學位保障體系。保障體系要有國家標准,對培養內容、學生能力等等,作出可操作的描述。第二,要有一個學位質量監控體系。應當按照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機制,對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實施質量監控,落實國家標准以及學校按照國家標准制定的專業標准。第三,要從國家層面上對學科建設進行評估。要根據學科特點,按照教師隊伍、科學研究能否支撐發展、研究生質量、基本條件、國際化水平等指標,對學科專業進行動態監控,並且形成制度。第四,在專業布點方面要避免同質化競爭,突出區域特色和學校自己的傳統。第五,從藝術學的學科機理和學術發展來看,建議成立中國藝術大學,貫通學科和學科之間的聯系,滿足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對於藝術人才的需求。

  拓寬學科視野,夯實學科基礎

  李續(北京舞蹈學院院長):在學科建設方面,我有以下兩點體會:第一,在開展對外交流的過程中,我們體會到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海外人士的認同,甚至被視為解決西方難以解決的問題的鑰匙。藝術學提升為學科門類之后,為舞蹈學院的學科建設拓寬了視野,帶來了機遇。第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它的規律。我們在制定學科發展規劃、推動學科發展的過程中,一定不要操之過急。要靜下心來,多做一些基礎工作,夯實學科發展的基礎,通過一代甚至是幾代人的努力,推動學科建設的長遠發展。

  探索多部門共建的科學合作機制

  巴圖(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關於藝術學學科建設,我結合中國戲曲學院的實際,談四點建議:第一,建議文化部在推進藝術學學科建設的過程中,將學科門類之間的關系作為研究的重點。第二,建議在學科建設過程中,重視學科建設的各類主體之間的關系,逐步形成教育部、主管省市和文化部在學科建設中的科學合作機制。對於中國戲曲學院這樣的單科藝術院校,如果教育部、北京市、文化部三家能夠實施共建,並且加強業務指導,將對學校的長遠發展十分有益。第三,在學科門類內部建設過程中,建議文化部能引領對學科建設文化觀念的研究。第四,建議文化部結合升格之后的藝術學學科體系,加強對藝術人才,特別是高端藝術人才培養的指導、規劃、設計,推出一些有針對性的,特別是針對新的學科目錄的扶持舉措。

  引導學生追尋藝術精神

  田黎明(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目前有六個系,涵蓋了藝術學4個一級學科。藝術學升格為學科門類,對我院的教學管理和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教學機構最重要的是基礎教學,基礎教學要靠各系和各位專家、導師形成一個有力的群體。在教學機制和教學規范方面,研究生院要更多地下工夫,建立一個完整的系統。從當代藝術教育范疇來看,藝術學最重要的還是引導學生追尋藝術人格、藝術風范、藝術精神等等,如何把民族文化精神和個體的學生教育結合起來,是我們今后要思考和把握的問題。

  加強溝通聯絡,做好服務工作

  於平(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長):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就其職能而言,除文化科技外,還有藝術教育和藝術學研究的管理。藝術學升格為學科門類后,我們要做好服務,發揮好藝術學研究的學理支撐作用,發揮好藝術教育的人才支撐作用。從作為職業教育的藝術教育來看,藝術學升格為學科門類后,應當一方面更注重職業性的學理建構,另一方面也更加注重學理性的職業品格。從作為人格教育的藝術教育來看,則應一方面更加注重技藝性的人格呈現,另一方面更加注重高尚人格的藝術表達。此外,藝術教育要從教育的“三個面向”出發,要更加注重人文精神中的現代品質﹔也要更加注重現代風尚中的人文建構。我們要落實蔡武部長對於學科建設“潛心研究、扎實工作、開放發展”的要求,加強對藝術學學科建設相關問題的研究,加強溝通聯絡,做好服務工作。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