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深刻總結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豐富實踐和寶貴經驗,在科學分析新形勢新任務的基礎上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舉措。大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要以戰略的意識、世界的眼光、創新的思維,進一步發展文化生產力,著力增強文化凝聚力,積極提高文化傳播力,不斷提高我國文化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進一步發展文化生產力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也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文化生產力指生產文化產品和提供文化服務的能力,它是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文化軟實力,包括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外交政策和國際形象、發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等。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關鍵要突破不合時宜的文化觀念的束縛,努力培育、引導和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和文化消費能力,激發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一要注重文化的傳承。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傳承、變革與發展,都是在傳統文化基礎上進行的。傳統文化為全民族傳承著共同的思維方式、傳統風俗和精神遺產,形成全民族認同的價值取向、理想信念和精神家園。離開文化傳統,乃至割斷文化血脈,文化發展就會失去基礎。要以禮敬自豪的態度對待中華民族文化,充分認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充分尊重和肯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價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做到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堅持保護利用、普及弘揚並重,始終堅守民族文化立場,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全面認識、深入挖掘和科學梳理,大力建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更好地用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滋養民族生命力、激發民族創造力、鑄造民族凝聚力,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成為新時代鼓舞人們前進的精神力量。
二要注重文化的吸收。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學習、互相借鑒是文化發展的必要條件。在當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的背景下,要正確對待和汲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以更加理性、科學的態度進行文化反思、比較、展望,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而又體現社會主義時代精神,立足本國而又積極吸收借鑒國外文化發展的有益成果,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世界各國優秀文明成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做到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以更加開放的胸襟、包容的心態、自信的心理、開闊的視野對待外來文化,廣泛吸納融匯世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及其發展經驗,在博採眾長、兼納百家之精華中不斷賦予優秀傳統文化強大生機與活力,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三要注重文化的創新。文化資源不等於文化軟實力,資源要成為實力,還需要一個轉化過程。文化的生命力在於文化的創造力。創新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文化創新,就是對優秀傳統文化和外來有益文化進行一定的價值重構與超越,使之賦予新的時代意義和具有鮮活的生命力。要深入挖掘從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實力的能力不足的根源,始終牢牢把握正確方向,立足長遠,著眼當前,不斷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不斷破除影響和制約文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優化文化發展的制度環境,准確把握世界文化發展趨勢,及時掌握文化科技創新潮流,不斷推動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搶佔文化發展制高點,創造文化發展新優勢,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不斷提升文化的原創能力,推進文化內容形式和方法手段的創新,增強文化的時代感和吸引力,堅持推陳出新,堅持以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為根基,以外來健康有益文化為補充,大力繁榮發展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精品,不斷彰顯中華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核心競爭力。
著力增強文化凝聚力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文化是民族生命力、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具有引領社會、教育人民、凝聚人心的作用。文化凝聚力,指對內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對外增強國家親和力和影響力,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過程,也是全民族文明素質提升的過程。文化的核心價值是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隻有當文化資源內化為民眾的信仰,轉化為民眾的文明素質,才能成為真正的國家文化軟實力。
一方面,要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價值認同。價值體系是人們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各種價值觀念的總和,核心價值體系則指一個民族的文化以根本價值取向為核心的一系列價值原則的統一,是一個民族文化精神、文化傳統的最集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核心。它集中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代表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提供了社會前行的文化認同和價值准則,是社會主義中國的文化旗幟。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要增強人們對中華民族和社會主義的認同感,在尊重差異中擴大社會認同,在包容多樣中增進思想共識,形成中華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和強大的精神支柱。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為民眾自身的認知和理念,外化為民眾具體的自覺行動。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求我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於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文化發展繁榮的各個領域,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等各個環節,滲透到思想理論、文化教育、文學藝術、新聞出版等各個方面,使之成為人們易於理解接受並自覺踐行的價值理念,做到積極探索突出個體創造性、提升素質的新方式,建立覆蓋全民、方便全民參與的公共服務體系和國民教育體系,推動優秀文化內化為民族素質,夯實提升民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的基礎。
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核心價值體系是文化的內核,規定著文化的性質,而文化凝結著全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要高度重視運用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斗力量,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以思想文化新覺醒、理論創新新成果、文化建設新成就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健康發展,使全國各族人民為了國家的發展振興而共同努力奮斗。要通過廣泛的輿論宣傳和先進典型引路,動員民眾參與主題實踐活動,讓社會主義價值觀念深入人心,變成民眾內心主導的價值觀念,成為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行為規范,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更有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做到結合干部群眾思想實際,強化教育引導、增進社會共識、創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加強對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的闡釋解讀,注重對思想認識問題的正面引導,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當代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信念凝聚力量,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日益成為人們言行的自覺規范,以此來增強人們對中華民族和社會主義的認同,從而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
積極提高文化傳播力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必然是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過程,也必然是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過程。文化的影響不僅取決於內容是否具有獨特魅力,還取決於是否具有先進的傳播方法、傳播手段和強大的傳播能力。目前,以數字技術、網絡技術、衛星通訊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變化,使得文化發展、傳播以及產生影響的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載體、新方式和新話語的生產和傳播是發展和運用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渠道。健全的傳播機制、先進的傳播手段和強大的傳播能力是擴大國家文化軟實力影響的重要因素。提高文化傳播力,必須進一步改進文化傳播的途徑和手段,充分利用互聯網、寬帶移動通信網、數字電視網等新興傳媒,不斷創新主流文化的表現形式、發展樣式和傳播方式,改變文化的生產、傳播和消費方式,催生新的文化載體、文化樣式和文化業態,不斷創新話語體系,擴大我國文化的影響力。
第一,積極適應文化生產、傳播等手段的變革,推動文化與科技創新互相融合、相互促進、互為支撐、協力前行。重視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鼓勵創作格調健康的網絡文化產品,運用先進技術增強文化產品的吸引力、感染力,不斷創新文化的傳播方式、表現形式,大力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使互聯網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新陣地、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平台、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間,使之成為提升我國文化傳播力的新引擎。
第二,進一步拓展傳播渠道,提高傳播效率,豐富傳播手段,加快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體系。打造一流的主流媒體,增強影響力、加強輿論引導,使文化傳播觸動心靈深處,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對稱的主流輿論力量,做到善於運用現代文化傳播方式和手段,推動更多富有時代氣息、體現時代要求、反映現代中華文化的文化標識、文化符號和文化品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第三,高度重視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建設、運用、管理,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積極開拓國際文化市場,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積極探索和發展文化傳播新的形式、新的方法、新的品種、新的區域,加快文化事業向文化產業的轉變,完善和落實鼓勵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的政策措施,搭建健康向上精神文化產品的有效平台,參加國際文化話語權的多面博弈,不斷拓展對外宣傳和文化交流渠道,進一步擴大我國文化傳播范圍,做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高揚自己的文化理想,高舉自己的文化旗幟,樹立自己的文化形象,使之形成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地位相適應的文化優勢,著力提升文化產品的創造力、表現力,提升文化安全和文化管理能力,不斷提高我國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責編:秦華、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