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學壇新論

跨民族的美國研究研討會在清華舉行

  2012年06月11日10:37  


  首屆“跨民族的美國研究: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於6月7日至9日在清華科技園舉行。開幕式后,美方代表團斯坦福大學約瑟夫·阿莎英文人文學科講座教授雪莉·費西·費什金(Shelley Fisher Fishkin)、清華比較文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寧分別作主題發言。

  費什金指出,美國研究應該超越民族和國別的界限,同時也應該超越學科的界限。她認為美國研究的下一步就是要採用一種橫跨太平洋的研究,即要看看大洋彼岸的學者是如何研究美國的。費什金以美國文學在全世界的接受和傳播為例,回顧了美國文學在各大洲不同國家的翻譯和傳播。她認為,數字化時代的來臨使美國文學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美國學者應該做好准備,吸納國外學者對美國問題的研究觀點。

  王寧指出,華裔美國文學作為中國文學和美國文學的一個分支,由於這些作家不確定的民族和文化身份,長期以來在研究中美文學的學術界受到不應有的忽視。同時他認為,華裔美國文學的文學實踐不僅對專事中西比較文學和文學史研究的學者有著重要意義和價值,同時,他們的文學成就為有著“多元文化”特征的美國文學譜寫了新的一頁,對研究美國文學史的學者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耶魯大學威廉·蘭普森英美文學講席教授宋惠慈(Wai Chee Dimock)分別從英籍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和美籍華裔作家任碧蓮的流散寫作經歷探討了流散寫作的雙向發展。在她看來,針對20世紀的全球地緣政治,所謂“美國性”、“愛爾蘭性”和“中國性”的現象糾纏不清,恰恰就產生於環環相扣的歷史。

  布朗大學歷史和族裔研究教授胡其瑜(Evelyn Hu-DeHart)從史學家的角度分析了19世紀華裔中國勞工在古巴的移民和工作經歷,提出了族裔研究與區域研究的相互交織現象。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建平在發言中指出,美國研究在當今的世界雖然變化多端,但始終提供了跨文化理解的平台,在中國的語境下,最早出現於冷戰時期,后來逐漸演化為一種自我反思、批判性的和將全球文化他者改變為本土知識的領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意識形態。因此他呼吁,在中國高校的美國研究學科和組織結構上,應從民族空間、政治議程和文化合法性以及制度上的實踐等方面來配置美國研究。他認為費正清早年提出的“學術外交”是協調這一系列關系的有效手段。

  德州理工大學英美文學副教授舒元(Yuan Shu)在發言中提出了一種超越全球化和超民族主義的“星球化”的美國研究(Planetary American Studies)。他認為,美國研究正處於一個十字路口,他受到后殖民理論家斯皮瓦克的啟發,提出這種美國研究的“星球性”是針對具有帝國主義傾向的全球化的有效方法。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教授羅伯·威爾遜從大洋洲目前所處於危機與希望並重的狀態回應了舒元的“星球性”研究模式。他提出一種橫跨太平洋的生態詩學,並認為這可以將超民族的歸屬、生態聯邦以及跨種族的團結連接起來。

  南京大學美國文學教授楊金才在發言中具體詳實地回顧了整個20世紀美國文學在中國的研究和接受狀況。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譚惠娟和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都嵐嵐分別從西方理論的視角細讀了美國作家拉爾夫·艾利森和基蘭·德賽伊作品的跨文化意義。香港嶺南大學翻譯系教授孫藝風提出了研究美國華裔文學的“跨文化/翻譯”的方法,他認為這樣的一種翻譯實際上起到的作用是在兩種文化之間的協調。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羅選民從張愛玲在美國將自己的作品譯成英文重新發表產生的變異分析了這種跨文化協調的作用。還有些學者結合具體的個案進行研究,提出了一些令人啟發的見解。

  此次會議是中美兩國學者首次將美國研究和美國文學研究兩個學科融為一體進行的綜合研究。研討會由清華大學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辦。作為中美學者的雙邊研討會,大會還得到美國亨利·魯斯基金會的資助。(通訊員 清 衣)

  來源:清華新聞網

(責編:秦華、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