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春同志日前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如何在學習借鑒人類文明成果的基礎上,用中國的理論研究和話語體系解讀中國實踐、中國道路,不斷概括出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的、開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是理論界和學術界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時代課題。”這為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提出了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我們要深刻理解回答這一時代課題的重大意義,正確把握其根本要求,創造性地打造中國話語體系,為不斷升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成果、理論成果、制度成果作出貢獻。
一、打造中國的話語體系,是重大而緊迫的時代課題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和實施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編譯和基本觀點研究,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研究和宣傳,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建設,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在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豐碩成果。但也要看到,打造中國的話語體系,既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付出艱苦努力,也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需要長期不懈地追求新的更高境界。新世紀新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迫切需要我們以更強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進一步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理論學術話語體系。
打破西方話語壟斷的戰略舉措。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國際上關於社會制度、發展模式的討論爭議不斷升溫,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益深化,爭取發展主動權的競爭和價值觀的較量日趨激烈。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國際社會更加關注中國,關注中國的發展理念、發展道路,希望借助中國的力量盡快擺脫金融危機。但同時,西方國家又不願意看到社會主義中國發展壯大,把中國的發展視為對西方價值理念、制度模式的挑戰,加緊對我實施西化分化戰略,加大對我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力度,加快變換滲透手法,使我抵御西方意識形態滲透難度加大。從總體上看,盡管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高,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還相對較弱,西方文化仍處於相對強勢地位。這種“西強我弱”的態勢使得一些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無形中受到影響,有的自覺不自覺地以西方話語為標准,習慣於照搬西方的概念、范疇和理論,套用西方的話語體系。在這種形勢下,努力打造中國的話語體系,不斷提升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無疑是戰略舉措和長遠大計。
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了解認識的迫切需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空前拉近,尤其是新世紀新階段,中國更加開放、自信、包容,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大量傳入中國,這些都需要得到國際社會的認識和了解;中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同樣需要得到國際社會的認識和了解;中國堅持和平外交政策和實施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近五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20%以上,為穩定世界經濟、抵御國際金融危機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些仍然需要得到國際社會的認識和了解。然而,在現有的國際傳播體系中,這些情況往往難以全面、真實、自動地傳揚到全世界。一方面,我國與國際社會大多數國家的國體政體、社會制度、價值觀念、發展模式等,存在著重大差異,這些差異客觀上容易成為了解和認識中國的障礙。另一方面,世界各國基於各自不同的國家利益,相互之間的力量博弈與利益爭奪十分激烈,一些國家對中國的發展心存芥蒂,疑懼重重,不僅不會主動反映中國的真實情況,還會千方百計遏制、詆毀、打壓中國,丑化、妖魔化中國,使中國的國際形象受到損害。
在這種形勢下,我們亟須打造中國自己的話語體系,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中國的真實情況、發展理念和價值追求客觀公正地傳播到全世界,真正讓國際社會全面認識和准確了解中國,對中國的發展給予理解和支持,為中國的發展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國際環境。
擴大中國發展道路國際影響力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成果、理論成果、制度成果層出不窮,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我國的經濟總量已經居世界第二位,國際地位日益提高,理應有與其貢獻和地位相稱的國際話語權。同時,國際金融危機持續發酵,西方發達國家的相對實力有所下降,歐美中下層人民的生活受到嚴重影響,西亞北非局勢持續動蕩。在這種形勢下,中國發展道路一旦為世界各國人民所認識,必將產生巨大的震撼力吸引力感召力。這就迫切要求我們加緊打造中國的話語體系,改變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國際傳播嚴重“入超”的狀態,增強我國際話語權,擴大中國發展道路在國際上的認同度和影響力,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二、打造中國的話語體系,關鍵是用中國的理論解讀中國實踐、中國道路
打造中國的話語體系,離不開中國實踐。我們要高度重視把握中國實踐對打造中國話語體系所起的基礎性、關鍵性作用,堅持用中國的理論研究和話語體系解讀中國實踐、中國道路。
中國實踐是中國話語體系產生發展的源頭活水。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科學體系,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具有從實踐中產生、在實踐中發展、用實踐來檢驗、到實踐中指導的鮮明實踐特色。堅持實踐第一,強調理論源於實踐,根植於實踐,從實踐中來,而絕不是從教條和本本中來,這應當是中國一切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屬性。正因為如此,中國的話語體系是基於事件的鮮活理論,是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開放體系,而不是空洞、僵化、刻板的封閉體系。豐富鮮活的中國實踐,始終是中國話語體系產生的不竭源泉、發展的根本依據和檢驗的唯一標准。牢牢把握這一點,是成功打造中國話語體系的先決條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為構建中國的話語體系提供了堅實基礎。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是以當代中國建設、改革與發展作為實踐基礎的,從總體上看是圍繞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實踐課題來確立理論主題、建構科學體系的,而不是從理論到理論、以抽象的前提為基點進行邏輯推論。歷史是偉大的教科書,事實是真正的試金石。我們黨成立91年、在全國執政63年、領導改革開放34年以來,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革和快速發展,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少有的發展奇跡,開辟和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重大創新,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創舉。歷史與邏輯相統一是一切科學話語體系的基本要求。打造中國的話語體系,始終要以中國實踐為根本依據,以這一實踐為堅實基礎。如果忽視這一切,一味盲目地簡單套用西方的范疇、理念和結論,用西方話語來解釋中國豐富獨特的發展實踐,削中國實踐之足、適西方理論之履,那麼這種“理論創新”無疑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相背離的,注定是經不起歷史、實踐和人民檢驗的。
堅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進行理論研究和學術創新。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認識真理永無止境,理論創新永無止境。黨和人民的實踐是不斷發展的,研究和解讀這種實踐的話語體系無疑也要不斷發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將在黨和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中不斷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將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不斷完善。這一實踐過程必將為打造中國話語體系開辟廣闊前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打造中國的話語體系,關鍵是要在回答中國實踐提出的新課題中不斷概括出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的、開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為推進中國實踐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我們要准確把握世界發展大勢,准確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深入研究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及時總結黨領導人民創造的新鮮經驗,緊緊抓住中國實踐面臨的重大問題,作出緊貼實踐發展的理論概括,進行人民喜聞樂見的學術創新,使中國話語體系始終充滿旺盛的生命力。
三、打造中國的話語體系,途徑是創造性地進行科學概括和理論升華
打造中國話語體系的過程,是不斷推出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的過程,是不斷進行創造性的科學概括和理論升華的過程。我們要把這樣的理論創造作為基本途徑,使打造中國話語體系的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學習借鑒人類文明成果。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是氣蘊萬千、包羅萬象、博大精深的科學體系,是與人類文明成果息息相通的開放體系。打造中國的話語體系,必須始終堅持以學習借鑒人類文明成果為基礎。胡錦濤總書記強調指出:“一切有利於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於提高我國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於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管理方式,都要積極研究借鑒。”我們要以此為遵循,凡是符合三個“一切有利於”的人類文明成果,都要積極借鑒,融匯眾家之長涵養自家之優,凝聚古今中外之大成熔鑄中國話語體系的巨構。要以多樣化的人類文明為資源寶庫,推動中外文化交流在更大規模、更高層次上發展,不斷汲取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精華,使中國話語體系從中獲得不竭的發展動力。要適應信息技術革命的發展趨勢,抓住信息化的難得機遇,通過發展先進的信息科技,創新現代傳媒手段,更新文化傳播方式,積極借鑒吸納世界各國文化的有益成分,推動中國話語體系的豐富和發展。
以解放思想為先導推進理論創新。解放思想,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是我們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開創事業新局面的一大法寶,也是推進理論創新和話語體系建設的一大法寶。我們要在打造中國話語體系的過程中概括出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離開以解放思想為先導的理論創新是不可想象的。富有活力且充滿變化的中國實踐,決定了解放思想不可能一勞永逸。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拋棄那些僵化的保守思想、陳舊的思想觀念、過時的思維定勢,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使中國的話語體系與生生不息的中國實踐相一致,與日新月異的中國實際相符合。要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點、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科學認識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的新發展新趨勢,科學應對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科學分析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形勢下我國各項事業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科學把握我國發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不斷作出新的理論概括,形成新的科學判斷。
不斷深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性認識。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的背后,是對客觀規律的新認識。對客觀規律把握的程度和運用的水准,決定著理論創新的層次和水平,也決定著中國話語體系的科學化程度。隻有在深入探索規律、獲得正確的規律性認識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才能科學地概括出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確保話語體系符合實際、引領實踐。基於中國實踐打造中國的話語體系,必須不斷深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性認識。要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全局和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著力探索管方向、管全局、管長遠的“大規律”,同時也要積極探索運行於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的具體規律,通過共性與個性相結合,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在規律。要圍繞科學發展這一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主線,深入調查研究、不斷積累經驗,進而得到新的規律性認識。要及時把規律性認識轉化為中國話語體系的寶貴資源和構成元素,不斷打造更為豐富、更為成熟、更為完善的話語體系。要努力提升理論人才隊伍探索規律、認識規律、把握規律、運用規律的能力,為打造中國話語體系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証。
四、打造中國的話語體系,重點是體現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國的話語體系越是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就越是能在世界上獨樹一幟、不可替代。打造中國的話語體系,必須把重點放在凸顯其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上。
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決定著中國話語體系的性質和方向,是中國話語體系的核心和靈魂。打造中國的話語體系,重中之重是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必須不斷升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成果、理論成果、制度成果,不斷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造力、說服力、感召力。要以中國國情為基礎、以實踐為根本途徑、以吸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重要條件,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馬克思主義理論獲得民族形式,也使中國經驗上升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要准確把握時代主題,積極回應時代挑戰,自覺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時代化,使馬克思主義真正成為時代精神的偉大結晶。要以人民大眾的實踐為理論源泉,以實現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理論目的,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使馬克思主義成為人民大眾手中的銳利武器。通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引領帶動中國話語體系的構建,確保中國話語體系的正確方向。
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是與中國國情相結合、與中國人民共命運的科學體系,也是集中華民族的期盼、智慧、精神和風格於一身的科學體系。這一話語體系從主要內容到表現形式,都應當深深地打上中國的烙印,閃耀中華民族的風採,體現鮮明的民族特色。打造中國的話語體系,必須注重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充分吸納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有的人文精神、價值理念,力求與民族智慧、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水乳交融,血脈相連。要主動、自覺、嫻熟地運用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來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使中國的話語體系洋溢著中華文化的風格和氣韻。
著眼增強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轉換話語體系。打造中國話語體系,目的是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這一目標下,打造話語體系與轉換話語體系是相互貫通、相得益彰的有機整體。打造話語體系能夠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科學理論,轉換話語體系能夠把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以國外受眾易於理解接受的形式和手段展示出來,從而增強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親和力、感染力和影響力,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由此可見,打造話語體系是基礎,轉換話語體系是中間環節,二者相互聯結、共同作用,鑄成贏得國際話語權、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堅實鏈條。鑒於此,我們要在打造中國話語體系的基礎上,不斷探索“中國聲音”的國際表達方式,適時轉換話語體系,堅持“中國立場、國際表達”,講好講活講深中國故事,努力擴大“中國奇跡”、“中國震撼”、“中國道路”的國際影響力。(執筆:吳杰明)
(責編:秦華、張湘憶)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