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承載人民熱切期望的全國兩會已勝利閉幕。為進一步深入宣傳兩會精神,從今天起,本報推出“兩會精神專家談”欄目,邀請權威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對《政府工作報告》、“兩高”報告等重要文獻中的相關問題進行深入闡釋、解讀,敬請關注。
記者:溫家寶總理在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了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5%;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左右。針對這一目標,我們如何在現實工作中把握“穩中求進”的總基調?
張立群:“穩中求進”,考慮了當前和長遠,應急和治本的統籌兼顧。穩,就是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基本穩定,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保持社會大局穩定。從宏觀調控政策方面看,穩,就是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政府工作報告》對宏觀調控中的財政、貨幣政策作出了安排。應看到,“穩”是“進”的必要前提,沒有“穩”,“進”就無從談起,我們要在“穩”的基礎上積極求“進”。所謂“進”,就是要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新進展,在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這具有根本性和中長期的意義。
記者:今年溫總理所作《政府工作報告》在確定2012年主要任務時,把“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放在第一位,而在去年,首要任務是“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一變化?
張立群: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是當前最急迫的問題。當前,世界經濟出現動蕩可能性較大,歐債危機風險仍在累積,投資增長面臨一定的不穩定性。面對千變萬化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有針對性地作出安排是必然選擇。去年,我們面臨物價上漲的嚴峻形勢,尤其房價問題關系百姓切身利益。隨著一系列政策舉措的落實,我們看到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明顯回落,從去年7月份的6.5%降至今年2月份的3.2%。形勢的不同,也意味著我們面臨的主要任務應當進行調整。
記者:今年,我國GDP增速預期為7.5%,低於去年預期指標。此外,我們看到,各地兩會公布的GDP增速預期指標也明顯下調。你如何看?
張立群:這其中有兩個含義,第一,總體上看中國經濟要保持平穩較快發展,這是應對國內外復雜經濟形勢的需要。此外,作為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我們面臨就業問題、收入增長問題,還面臨著基本生活不斷改善的需求,公共事業財力保障不斷增長的需求,這都需要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第二,不要過度追求經濟高速增長。轉型升級已是中國經濟發展繞不過去的選擇。主動調低GDP增速,為我們調結構、轉方式騰出空間,有利於把注意力和主要精力用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去。
記者: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提出多年,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你認為,今年,我們在轉方式上可以有哪些突破點?
張立群:我認為有三個方面值得關注。
一是“擴內需”被提高到戰略基點的高度。我注意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提出,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其中還明確“要遵循城市發展規律,從各地實際出發,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應該看到,城鎮化是擴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更加注重把在城鎮穩定就業和居住的農民工有序轉變為城鎮居民;放寬中小城市落戶條件,合理引導人口流向,讓更多農村富余勞動力就近轉移就業。這不僅對推進“城鎮化”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將為“擴內需”提供不竭動力。
二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放在更重要位置。《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產業,強調“促進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這將為擴內需帶來更大空間,也意味著產業結構升級將進入新階段。
三是重點領域改革將深入推進。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花了較大篇幅談“改革”。其中強調,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理順中央與地方及地方各級政府間財政分配關系,更好地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深化土地、戶籍、公共服務改革,理順城市與農村的關系,推動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推進社會事業、收入分配等改革,理順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有效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改革進一步加強力度、加快進度,將為我們轉方式、調結構提供更多保障和更大支持。(本報記者 馮 蕾)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