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學壇新論

“寒門難出貴子”: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雙重困境

劉雲杉  2012年03月08日09:1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寒門難出貴子”: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雙重困境


  高考錄取奉行英才主義原則,即招生選才的權威性與公正性是建立在“分數面前人人平等”這一普遍原則上,而非特殊標准。目前,我國高考招生的開放性與透明性仍值得信任。

  最近,“寒門難出貴子”的話題被持續關注與熱議。這一復雜凝重的話題被清晰地通過數據顯現出來:重點大學的農村學生比例持續下降——“低比例”成為一個“可視的問題”,准確地說,成為一個被關注的病理。事實上,教育病理僅是表征,社會病理方是根源。

  基礎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導致馬太效應

  在作為表征的教育病理層面,病灶在於高校招生環節出現問題。實際上,其主要責任並不在高校。高考錄取奉行英才主義(meritocracy)原則,即錄取標准是考生的成就性因素——分數的高低,而非考生的地域之城鄉、性別之男女、階層之高低等先賦性因素。也就是說,招生選才的權威性與公正性是建立在“分數面前人人平等”這一普遍原則上,而非特殊標准。目前,我國高考招生的開放性與透明性仍值得信任。對高校的監督,可以持續關注自主招生以及類目繁多、旨趣各異的加分、減分等政策的實施,在“選優”的工具理性驅動下是否尊重“開放且不排斥”這一體現社會公正的價值理性。然而,這一部分錄取的學生佔考生總體比例甚小,而且更為關鍵的事實是:在考分上具有競爭力的農村生源減少了,即在中小學教育中,能獲得優異的學業成就的農村學生減少了。

  因此,其主要病因在於基礎教育階段優質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性加劇。馬太效應導致強校越來越強,匯集優秀生源、師資與教學條件,且重心上移,向省會等大中城市聚集。譬如陝西、海南等省區,跨入北大、清華的學生僅限於屈指可數的幾所重點中學。自主招生環節的重點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背后的邏輯是強強聯姻,重點高校與高中之間“門當戶對”,英才識別機制以及名校之間的高信任機制在操作層面便捷有效,客觀的結果卻是保障了精英培育的“內循環”﹔與此相應,優質教育資源具有高度的排斥性,農村孩子能躋身其間的幾率極低。

  似乎是為回應這一問題,人大推出“圓夢計劃”,清華也提出“自強計劃”,以各種有效或看似有效的方式識別優秀的農村學生,以特殊的策略補償這一利益受損群體。然而此療法最多不過體現了“腳疼治腳”的局部治療法。其用意,從積極處講,無異開窗透氣,彰顯價值﹔從務實處看,或能緩解一時一事之糾結,平息怨言。

  將此問題診斷為教育病理,改進的方向應是讓更多窮孩子進入高等教育,准確地說是享受優質的高等教育。

  大眾化階段大學文憑的篩選功能弱化

  在現代社會中,高等教育作為重要代理機構,在事實層面擁有技術功能與篩選功能,在價值層面具有增長期待與公平承諾。就個人而言,高等教育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投資,收益率高,關乎個人的生活機會﹔就經濟而言,高等教育以增值人力資本的形式允諾高效的經濟增長﹔就社會而言,教育機會的擴大促進不利群體的社會參與,以實現社會公平。

  高等教育確能提升與改變個體的命運。這一魔法的魅力在於:用加法的策略來處理資源的重新分配,許諾人人均可從“增加”中獲益﹔其迷惑力在於回避機會博弈,既無需劫富濟貧,亦不會欺弱扶強,英才主義洗白了一切外在身份的特殊性,在此處,有且隻有學業成就即分數成為硬通貨﹔其社會動員力還在於: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機會是開放且公正的,需要的只是你足夠努力與聰明,這是社會留給每個人體面且可視的成長通道。在中國社會,受過優質的高等教育本身即被視為成功的標志,成為年輕一代的勵志期待。

  壟斷性與排斥性為高等教育實施魔法保駕護航。精英高等教育時代,其魔法尤盛。高等教育挑選少數精英,使其進入一個高度排斥、文化優越的圈子,文憑成為一種昂貴的身份標志,高等教育成為一種奢侈品。進入現代社會后,高等教育旨在培養專業人員,其任務是挑選出智力超凡者,使其接受長期訓練,精通艱深知識,擁有獨特技能,獲得可信資格,因而能勝任專業或管理工作。當高等教育步入大眾時代,蛋糕做得更大,以便讓更多人能吃到,但此蛋糕已非彼蛋糕,魔法消失。

  魔法為何會消失?因為教育的篩選功能遭遇危機,越來越多的人獲得高等教育機會,而文憑作為能力識別標志、身份識別符號以及市場交易符號,在不斷膨脹中迅速貶值。

  教育成為一種“防御性投資”

  魔法如何才能不消失?就個人層面而言,當所有人都坐著時,站起來看得更清楚﹔而所有人都站著時,墊腳才能看得更清楚。精明的個體卻陷入整體的吊詭:每個人都墊腳時,沒有人能看得更清楚。就社會層面而言,不參與即出局。在急速的文憑擴張中,個人與家庭投資教育的熱情瘋漲,卻是一種“防御性投資”,亦即免於過早被淘汰出局。

  窮孩子早已玩不起這場競賽。然而,以前靜態的社會金字塔結構已經變成一場動態的馬拉鬆比賽,過去尚可待在底層,現在卻要使出全身解數,投入奔跑。假如停下來,即意味著再也找不到位置,哪怕是最底層的位置。

  “寒門出貴子”中的“貴”字語焉不詳,其實窮孩子想要的不過是免於貧困。中國GDP總量已居世界第二,在這個逐步走向富裕的社會中,不應再從需要的角度來界定貧困,而應從參與社會的能力來理解貧困。貧困絕非止於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匱乏的絕對貧困,貧困在此應指可行能力的剝奪。如果說這裡的可行能力有三個層次——有能力去做、有自由去選擇、有理由去珍惜,那麼,借助教育,窮孩子還能有理由去珍惜、有自由去選擇、有能力去成就嗎?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教育學院)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