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促進文化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階段。自《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以來,各部門相繼出台本部門規劃綱要,採取一系列重點措施著力推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大發展。這些規劃的制定和出台,將進一步加快文化改革發展的步伐,使我國朝著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持續邁進。面向未來,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今日本版特集納專家對“十二五”文化規劃的思考,以饗讀者。
《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把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具體化,提出了九大工程50余個重點項目,描繪了“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的宏偉藍圖,成為加快改革、推動發展的行動綱領。
整部規劃創新點繁多,突出呈現了五大亮點:
1 突出“大文化”
“十二五”文化規劃最顯著的特點是突破了以往從行政管理上把文化劃分為若干行業的思維定勢,不再是文化藝術、廣播影視和新聞出版三個文化行業規劃的簡單匯總、疊加,而是體現了“大文化”的規劃新思路。與“十一五”文化規劃相比,“十二五”文化規劃在謀篇布局上更加突出了改革和發展並舉的時代特征、事業和產業並重的發展特性、創作生產和傳播消費環環相扣的運行規律,統籌兼顧保護與傳承相銜接、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相呼應。
“十二五”文化規劃尊重並遵循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旨在激活文化再生產的各個環節:建立文化“大創作”體制、創新文化“大生產”方式、構建文化“大傳播”體系、打造文化“大消費”格局、開創文化“大貿易”局面。
2 突出戰略布局
“十二五”時期依然是文化改革發展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十二五”文化規劃突出搶抓機遇意識,緊緊圍繞公共文化服務的城鄉布局、文化產業的宏觀布局、文化對外貿易的海外布局等重大問題,做好戰略布局這篇大文章,致力於扭轉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不同步的局面。
公共文化服務的城鄉布局 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旨在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包括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有公共文化設施的“硬件”,也有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軟件”,屬於“民生”范疇。
文化產業的區域布局 “十二五”文化規劃提出,調整和優化文化產業的區域布局,一方面要優化文化資源存量布局,依靠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推動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並重組,引導文化資源和要素向優勢企業適度集中﹔另一方面則要加強文化產業區域布局的統籌規劃,引導各地立足既有資源和條件,形成合理的地區分工,走差異化、特色化發展之路。建設一批全國文化產業示范區,引領文化產業發展,鼓勵和引導各地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上突出特色、體現差異,避免重復建設和同質競爭。
文化產業的功能布局 文化產業被稱作“內容產業”,但文化是無形的,其傳承和傳播需要載體,需要渠道和終端,所以文化產業本質上屬於內容生產和傳播渠道的集合體、統一體。相對於較為完備的內容生產體系而言,我國文化傳播渠道顯得不夠完整。“十二五”文化規劃在文化產業的功能布局上,積極倡導“渠道優先”,把文化傳播渠道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傳播體系建設”中設專章部署“文化傳播渠道建設”。
文化產業的主體布局 在調整和優化文化產業的主體布局上,“十二五”文化規劃一方面提出選擇50家實力較強、影響力較大的文化企業予以重點扶持,使其成為文化產業的骨干企業和戰略投資者,旨在促進文化資源和要素向優勢企業適度集中,提高產業集中度﹔另一方面強調大力扶持機制靈活、市場反應快、適應力強的中小企業,不斷拓展文化產業的廣度和深度,旨在完善文化產業分工協作體系。
文化對外貿易的海外布局 “十二五”文化規劃從我國文化“走出去”的實際出發,一方面繼續擴大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規模,另一方面提升文化對外貿易的水平和質量,鼓勵文化企業進行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謀劃海外布局和布點。
3 突出轉變發展方式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十二五”時期的主線。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對於調結構、轉方式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與此同時,文化發展自身也面臨轉變方式的艱巨任務。加快轉變文化發展方式像一條紅線貫穿於“十二五”文化規劃。
推動文化和經濟融合 “十二五”文化規劃尊重並遵循文化和經濟融合的內在規律,把推動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作為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加快發展文化裝備制造業和文化消費終端制造業,支撐文化產業發展﹔另一方面推動文化產業滲透於國民經濟各行各業,增加物質產品和現代服務業的附加值和文化含量,以在文化和經濟融合過程中變革文化生產方式,加快轉變文化發展方式。
擴大文化消費 與經濟發展一樣,文化發展也需要消費、出口和投資“三駕馬車”拉動。“十二五”文化規劃設專門章節部署如何擴大文化消費、出口和投資。
撬動投資杠杆 “十二五”文化規劃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鼓勵和引導文化企業面向資本市場融資,促進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源的對接﹔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文化產業,參與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股份制改造,參與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和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吸引外資進入我國法律法規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
4 突出科技支撐
文化傳承和傳播離不開科技進步,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會引起文化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文化生產力的空前發展。突出科技支撐是“十二五”文化規劃的一大特色。
專設文化數字化建設工程 “十二五”文化規劃把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從一般的號召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工程項目,專設了文化數字化建設工程,從文化資源到文化生產再到文化傳播、文化消費,提出了文化資源數字化、文化生產數字化、文化傳播數字化、文化消費數字化等非常具體的數字化項目。
科技支撐貫穿始終 在“十二五”文化規劃中,科技支撐可以說“無處不在”,體現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傳播體系建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利用等文化改革發展的各項主要任務之中。
5 突出政策保障
與“十一五”文化規劃相比,“十二五”文化規劃更突出政策保障,無論政策條目還是政策內容,遠遠超過“十一五”時期。這從一個側面反映,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政府投入保障政策 特別強調要建立健全同國力相匹配、同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相適應的政府投入保障機制。財政資金投入突出引導作用,首先通過設立國家文化發展基金、國家藝術基金、國家出版基金、國家電影發展專項資金等,面向全社會文化機構和個人進行項目資助,引導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支持人才培養﹔其次擴大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規模,支持戰略性、先導性、帶動性文化產業項目建設,支持文化科技研發應用和提高文化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再次注入財政資金引導設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吸引金融資本和其他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通過對文化企業進行股權投資,推動文化企業進行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並購重組,培育文化產業的骨干企業和戰略投資者。
文化經濟政策 突出強調建立健全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完善文化市場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門檻,提高政策透明度,充分調動社會資本發展文化產業的積極性﹔落實和完善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政策,加強和改善對文化企業的金融服務,鼓勵和引導文化企業面向資本市場融資,促進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源的對接,推動條件成熟的文化企業上市融資,鼓勵已上市公司通過並購重組做大做強﹔把文化科技研發納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制定文化產業支撐技術的類別和范圍,運用產業政策鼓勵文化企業集成應用高新技術﹔進一步落實鼓勵社會組織、機構和個人捐贈以及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稅收優惠政策,促進企業及民間對文化的投入明顯增加。引人注目的是明確文化體制改革配套政策再延長5年。
文化貿易促進政策 強調加大已有支持對外文化貿易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力度,進一步完善有關財稅政策,支持文化企業“走出去”。此外,支持文化企業市場開拓活動,為文化企業走出去提供通關便利,在賬戶開立、資金匯兌方面給予政策便利等。
版權保護政策 強調建設涵蓋文學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領域的版權公共服務平台和版權交易平台,扶持版權代理、版權價值評估、版權質押、版權投融資活動,推動版權貿易常態化。明確提出要發展版權相關產業。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