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學壇新論

陶德麟:不拘一格育人才

  2012年02月28日09:3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人才不是工業產品,不能按統一的工藝流程和統一的規格模式批量生產,千人一面,必須因材施教,使他們各有個性、各有所長,千姿百態,群星燦爛。
  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到“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我僅就這一問題談一點個人的感受。
  文化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綜合標志,是一種“軟”實力。然而這種“軟”實力同時又是最“硬”的。它滲透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引領和支配著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它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隻要一個民族的文化沒有消解,這個民族就不會滅亡﹔隻要一個民族有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能夠不斷傳承和創新自己的優秀文化,又能以海納百川的胸懷用人類文明發展大道上一切優秀的成果來豐富自己的文化寶庫,這個民族就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人類歷史上留下偉大的足跡。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歷經磨難而巋然屹立,就因為我們做到了這一點。我們有理由為此自豪。
  文化傳承與創新是全社會的事業,當然並不僅靠高等教育。近代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在推進文化傳承創新中起著領頭作用是無可否認的。但是,這不等於說隻要有了大學,隻要大學辦得多,這種作用就會發揮得很好。這裡還需要端正觀念,精心探索,正確引導,與時俱進。
  大學對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主要是通過育人實現的。胡錦濤總書記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這是“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這就是說要把提高學生的素質放在首位。我認為,現在不少人對素質教育的理解有不全面之處,往往把它局限於某些技藝的培養,而忽視了最根本的東西——做人。我這裡說的做人,主要是指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養成遠大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恪守合理的行為規范。我堅決主張不拘一格育人才。人才不是工業產品,不能按統一的工藝流程和統一的規格模式批量生產,千人一面,必須因材施教,使他們各有個性、各有所長,千姿百態,群星燦爛。但做人的“大格”是不能不講的。我們的教育如果不把德育放在首位,不高度重視古今中外優秀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不把這種傳承創新落實到我們的培養對象身上,將造成多麼可怕的后果!
  不能脫離現實的環境和條件抽象地談論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一味高談“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顯然是不合時宜的迂闊之論。但也不能不看到,大量涌入的“西化”思潮中確實混雜著不好的東西,而市場經濟本身也確有負面影響。如何有效地實現文化傳承與創新,是需要費心費力的。
  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無疑是主渠道,應該加強和改進,務求說理透辟、貼近生活、收到實效。但僅僅依靠這一渠道還遠遠不夠,學生接受教育的渠道是很多的。學校當然不可能也不應該是與世隔絕的一方淨土,但相對而言它應當成為一座冶煉礦石的熔爐,或者說一塊培植嘉禾的園地,這裡應該充滿著真善美的氛圍,洋溢著優良的校風和學風,形成抵制低俗庸鄙的輿論,讓學生在校期間耳濡目染,得到潤物無聲的熏陶,這將大有助於高尚人格的養成。
  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都要以時代的要求為導向,以實事求是為准則。對古今中外文明大道上的優秀成果都要珍視,有分析地吸納利用,不可輕率地拋棄,動輒“顛覆”、“解構”、“消解”。創新也要是真正的創新,也就是有所前進、有所發明,而不是嘩眾取寵的大言空論、聳人聽聞的語詞翻新。我們的大多數青年有向上的銳氣,有成材的志向,有的已經嶄露頭角、脫穎而出,這是極可寶貴的芳林新葉。我們這些閱歷較深的教師有責任在為人為學的關鍵之處給予滿腔熱情的關懷,循循善誘地伴隨著他們一起前進,幫助他們通過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形成立身之本。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