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學壇新論

科技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長 於平  2012年02月28日09:24  來源:光明日報

科技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2011年度國家文化創新工程項目《穿越時空的西安文化之旅》
工藝文化科技典型案例:中低溫高檔日用細瓷


  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在《決定》中提出的戰略目標。作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與我國國家現代化進程緊密關聯的一個過程。為此,《決定》不僅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總體目標,而且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發展的奮斗目標。無論是向“總體目標”挺進還是將“奮斗目標”落實,“科技強文”都是一個重要舉措和強勁動力。所謂“科技強文”,指的是我們文化建設中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創新與融合發展,指的是充分發揮並有效實施科技進步在我國當代文化建設中的驅動作用、支撐作用和提升作用。

  一、自我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以來,從小平同志到江澤民、胡錦濤總書記,都一以貫之地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胡錦濤總書記更是明確指出:“隻有把科學技術擺在國家發展的戰略地位,才能贏得發展的戰略主動權”。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發展的內驅力及前瞻性體現出生產關系乃至社會制度的先進性水准。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在我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以來,為什麼在強調“發展是硬道理”的同時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以為是具有前瞻視野並且極具現實意義的。所謂“第一生產力”,可以理解為各生產領域具體生產力的原初驅動力,是生產力不斷發展的革命性因素,也是生產力不斷攀升的先進性標志。文化建設,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理解為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提供文化產品的服務,前者可視為一種特殊的制造業而后者屬於服務業,二者都有包含著生產者、生產工具和生產對象(材料)的“生產力”。對於這種具有特殊意義的“文化生產力”,是否也會遭遇、也需正視“科學技術”這個“第一生產力”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文化產品的生產是精神產品的生產,或者說是通過精神品質來提高產品附加值的生產,這是毋庸置疑的。但精神產品的一個重要品質,就是它要對受眾的精神境界和社會的意識形態產生影響,而“產生影響”的先決條件是實現“有效傳播”。實現有效傳播,一方面與傳播手段相關聯,另一方面也與產品形態相關聯,甚至也會關聯到產品形態中傳遞出的價值取向。精神產品的價值取向,可能關系到科技進步對社會倫理的沖擊與調節,它與“第一生產力”的關系是較為間接、較為曲折的關系;對於實現有效傳播的另兩個方面傳播手段和產品形態,“科學技術”這個“第一生產力”顯然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動下……科技發展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地影響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

  2008年12月15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中國科協成立50周年”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上述內容便是這個重要講話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這段講話中我們可以看到,科技發展對於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影響是需要我們予以高度重視的現實。因為我們正置身於一個全球化進程中的“國家公關時代”,這個時代的“國家形象”或者說“國家文化形象”建構,並不以是否文明古國、是否文化資源大國論短長。那麼,在這個“國家公關時代”,我們所需要建設的“文化強國”的短板是什麼呢? 很顯然既包括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也包括現代文化的業態創新。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所說,科技發展對當今世界的深刻影響,是從我們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到我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面對這種因科技發展而深刻影響並迅速改變著的當今世界,文化建設怎麼可能膠柱鼓瑟、守株待兔、畫地為牢、刻舟求劍呢?應對科技發展對當今世界的深刻影響和迅速改變,我們文化建設最好的辦法就是提高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科技含量,就是通過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不斷拓展並衍生出時代新興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活動領域和產業業態。可以說,置身現代信息社會中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一方面以科技創新支撐文化創意,一方面以文化創意引導科技創新。正如李長春同志所說:“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極大地增強了文化的創造力和傳播力,催生了一系列新興文化業態和新的表現形式……這是文化產業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部分,反映了文化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事實上,這也是我們當代文化建設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部分,代表著文化生產力的前瞻視野和強勁動力。

  三、我們注意到,《決定》在論及文化改革發展的“動力”或“引擎”時,主要提到了兩個方面:一是要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為文化繁榮發展提供強大動力;二是強調科技創新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要深入實施科技帶動戰略。

  作為我們當下文化改革發展的兩個“動力”,體制改革是解放生產關系,是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進行文化建設而盤活存量,是為傳統業態的產品生產觀念及生產方式鬆綁;科技創新則是發展生產力,是為加入WTO之后勢必放開的國內文化市場催生增量,是為新興業態的產品生產樣式及生產領域開道。我們注意到,《決定》是在“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論述中來強調“推進文化科技創新”的,而推動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既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又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支撐。實際上,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實質,就在於推動文化與科技的一體化,而這是當今世界發達國家文化建設的顯著特征。發達國家把這種在國民經濟發展和增長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文化產業視為“文化創意經濟”,這種明顯帶有文化建設意味並且是帶有新文化建設取向“文化創意經濟”,通常發生在知識經濟高度發達的階段。它以文化創意為核心,以知識產權保護為通道,通過現代科技手段物化文化創意,形成高文化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和服務,在提升國民經濟競爭力的同時提高國民生活的幸福指數。

  四、作為新的經濟發展方式、也作為新的文化建設理念的“文化科技一體化”,要義是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創新與融合發展。這種融合創新與融合發展將分別為文化產業、科技產業注入新的活力,建構新的實力。

  有學者在研究科學世界圖景和科學思維方式的變革后指出:在迄今為止的三次科學革命中,第一次產生了實體實在論和實體思維,第二次形成了場能實在論和能量思維,第三次則帶來了信息系統復雜綜合的世界圖景和信息思維。20世紀影響卓著的科學哲學大師波普爾奠定了第三次科學革命的哲學基礎,這就是他將信息從現實世界中分離出來,使之成為與物質、意識並列的世界構成的第三要素,也即學界通常所說的“世界3”。當今世界,“世界3”的重要作用已為現代社會的“網絡化生存”所証實。這個我們似然稱之為“虛擬世界”的圖景,常常在現實世界中發散出“超現實力量”,一直被視為潤物無聲的如水的文化,居然也會如火一般去燎原造勢。“軟實力”的文化在信息時代比實體實在論、場能實在論更有實力,這是我們當代文化建設不得不正視的現實。然而,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創新與融合發展,遠不如“牛奶兌水”般的水乳交融來得淺顯、簡易,作為大跨度的領域跨越和大差異的異質思維,學者們從學理上認為二者的融合要高度關注融合對象的異質性與豐富性,關注融合過程的層級性與復雜性,更要關注融合目標的前沿性與高端性。也就是說,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創新與融合發展,目標是文化建設領域的前沿發展和高端創新。

  五、“文化科技一體化”是當代發達國家發展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征,也因此這些國家的學者大多傾向於把科技看成是一種文化因素,特別是將其視為文化發展中的驅動因素。哈貝馬斯通過描述現代文化生產的工業化趨勢,更認為科技是發生在當代社會前沿和高端的文化現象。

  在大文化觀的視野中,科技作為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知識體系,也被視為廣義文化的一種形態。但通過對這種特定文化形態之作用的審視,我們的文化學者也不得不承認,人類文化發展史在某種程度上也可視為科技對文化產生影響、從而助力文化發展的歷史。這種狀況在文化發展由漸變而突變的時期表現得尤為突出。綜合學者們的看法,科技對文化發展的影響,一是改變了文化的體驗方式,二是擴大了文化的消費需求,三是豐富了文化的生產要素,四是提升了文化的構成品質,五是激活了文化的原始創新,六是催生了文化的新興業態,七是增強了文化的傳播能力,八是改善了文化的儲存效果……這僅僅是擇其碩者而言。平心而論,當代文化建設應由衷感激科技進步對文化發展的影響,與其糾結於科技理性會否損傷人文精神,莫如思索人文精神如何借助科技理性的翅膀飛得更好更高更遠。一方面,科技使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效率進入生活,擴大了文化的覆蓋面並增強了其滲透力,使得當前的文化研究相對於產品構成而言更注重傳播效應的研究,比如對高新技術支撐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傳播效應研究,對影響“網絡文化生態”新生代的新興文化業態的傳播效應研究,以及融入廣義文化行業的高科技文化衍生產品的傳播效應研究;另一方面,我們還需要極大地關注“文化科技一體化”進程中用戶角色的重大轉變;這便是“用戶創造內容”(user-generated-content,UGC)現象的發生;作為數字化、網絡化兩大信息革命的重要成果,“用戶創造內容”及“在線社群”(online community)的成員互動,可能將深度改變我們既往文化創造的理念,我們將為這種蘊含能動創造的文化體驗去進行文化創造。這也許是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大眾化”或“民主化”文化創造進程。

  六、在文化強國建設中實施科技帶動戰略,就要敏銳把握世界文化發展的新趨勢,緊緊抓住信息化迅速而深入發展的歷史機遇,認真學習和充分吸收國際先進科技成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資源,為建設國家文化創新體系貢獻智慧和力量。

  去年7月,科學技術部、文化部部際工作會商第一次會議在京舉行。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和文化部部長蔡武共同簽訂了工作會商議定書。這個工作會商機制旨在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積極探索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逐步完善融合發展的政策保障,有效集成融合發展的優勢資源,全面構建融合發展的創新體系,扎實推進融合發展的專項行動……會議提出了11項相應的具體舉措,其中包括聯合研究、制定並發布《國家科技與文化融合聯合行動計劃(2011-2015)》,聯合認定“科技與文化融合示范基地”;在國家科技計劃中優生啟動《文化資源數字化關鍵技術及應用示范》、《文藝演出網絡化協同服務及應用示范》等重大項目;支持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在公共文化服務和新型文化產業領域中的集成應用並優先在國家科技與文化聯合行動中安排相關項目;在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中設立科技與文化融合的研究方向並給予重點支持等等。我們欣喜地看到,《決定》不僅從理論上闡明了“推進文化科技創新”的重大意義,而且從實踐上確定了具體舉措,其中“依托國家高新技術園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等建立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把重大文化科技項目納入國家相關科技發展規劃和計劃”,就是對我們工作思路的重大支撐和全力推進!在學習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熱潮中,我們也在進一步思考與謀劃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戰略重點。它包括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創新體系;包括研究掌握一批推動文化發展、文化傳播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包括不斷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提升傳統文化業態並發展新興文化業態;包括全面運用現代科技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支撐文化市場監管能力,增強文化遺產保護及傳承能力,改善文化產品的創造和傳播能力……當代文化建設的實踐已經充分表明,凡是能夠融入科技元素、借助科技力量推動的文化樣式,就會得到迅速發展並產生巨大效應,進而形成產業規模並佔據市場要津。這足以証明,作為文化發展重要引擎的科技創新,已經成為當代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並成為當代前沿文化和高端文化本身。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