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學壇新論

陳章龍:大學應成為文化的引領者

  2012年02月21日08:51  來源:光明日報

  大學既是文化發展的重要成果,又是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大學理應發揮文化育人作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知識的集散地和思潮的發源地,大學理應成為社會文化的風向標和引領者。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進程中,大學一方面要加強自身的大學文化建設﹔另一方面,要承擔文化傳承創新、文化輻射引領和文化服務支撐的重要使命。

  建設好自身的大學文化

  大學文化是由師生員工共同創造的、體現辦學底蘊的文化形態,主要包括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和環境文化幾個層面。精神文化是大學文化的靈魂和核心,以校訓、校風、校歌等為載體,集中體現著一所大學的辦學理念、精神追求﹔大學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就在於培育和彰顯大學精神,提升師生的文化認同,構筑共同的精神家園。行為文化是大學師生在日常行為和校園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規范和風尚,是辦學理念、大學精神的動態體現,也是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抓手。環境文化則是大學文化建設的基礎和保障,大學校園裡的樓宇、設施、景觀乃至一草一木等物化形態均屬於環境文化的范疇,優美的校園環境能夠熏陶人,在文化育人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突出“以文化人”的教化性,這是大學文化區別於其他文化形態的重要特質﹔注重主流價值的導向性,這是建設社會主義大學文化的必然要求﹔建設各具特色的大學文化,這是各個高校張揚個性,增強文化發展生命力的關鍵所在。

  1.教化性。大學以人才培養為天職,大學文化必須始終圍繞育人這一中心任務展開。大學“以文化人”,即通過文化潛移默化地感染人、熏陶人、教化人,從而達到情感陶冶、思想感化、價值認同、行為養成的功效。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大學文化育人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塑造健全人格、開發智力潛能、豐富生命內涵,使受教育者得到自由、全面、完整發展的過程。

  2.導向性。文化並非一個中性的概念,其本身具有鮮明的價值取向。當今社會呈現出多元思想文化相互交織、相互激蕩的格局,需要一個起主導、支配地位的價值觀來引領大學文化建設。在大學文化建設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不懈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師生,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全面加強學校思想道德體系建設。

  3.獨特性。有個性才有魅力,特色鮮明的大學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雖然大學精神具有探索真理、崇尚學術、傳承文化等共性追求,但由於各個高校文化傳統、類型風格各異,社會對大學的需求多樣化,因此必須建設和發展各具個性的大學文化,營造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風格的大學文化形態,形成異彩紛呈、和諧互補的整體大學文化格局。多年來,我國不少高校辦學定位趨同、辦學理念雷同,導致大學文化建設缺乏個性、存在著同質化的傾向。這從反映大學精神文化精髓的校訓表述中可以看出來,“求是”、“創新”、“厚德”等成為千篇一律的高頻詞。近年,揚州大學從發掘歷史積澱入手,提煉出“堅苦自立”的校訓精神,詮釋了100年來揚大師生堅韌刻苦、自強不息的風貌品格,強化了學校文化建設的個性色彩與獨特魅力。

  發揮好大學在文化強國中的作用

  大學文化的內部功能主要表現為教化育人,大學文化的外部功能則包括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傳播與輻射、示范與引領、服務與支撐諸多方面。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這也給大學發揮文化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在服務文化發展、促進文化繁榮方面重任在肩,大有可為。

  其一,文化傳承創新功能。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要“發揮國民教育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基礎性作用”。大學既是一種教育機構,又是一種文化存在。傳授知識、傳承文化是大學與生俱來的職責。傳承是創新的前提,創新的方式則是揚棄。在掌握前人積累的文化成果的基礎上,去粗取精,賦予新義,創立新知識,形成新文化。大學正是這種新知識、新思想、新理論的重要搖籃,通過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借鑒世界進步文化,創造時代先進文化,豐富精神文化的內涵,充實人類智慧的寶庫,推動社會文明進步。

  其二,文化輻射引領功能。大學既是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受到社會文化的滲透﹔同時又以其自身的優勢深刻影響著社會文化。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探索真理的知識殿堂,也是高學歷、高層次人才相對集中的地方,承擔著影響、輻射、引領社會文化的功能。大學文化通過價值判斷引領社會的文化選擇,通過升華大眾文化、超越流行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彰顯高雅文化、強化主流文化,對社會文化起著積極的輻射和示范作用,引領社會文化向健康方向發展、更高層次發展。從歷史上看,大學一直是各種新思想新理論的發源地,是各類思潮和運動的策源地,歷來領文化風氣之先。在歷史的轉折關口,往往是大學率先高擎時代的火炬。大學文化對整體文化質態的建構和文化精神的塑造具有輻射、提升、示范和引領作用。

  其三,文化服務支撐功能。大學不僅以獨特的大學文化影響社會文化,更以培養的大批人才去帶動社會文化的發展,通過科學研究和直接的社會服務,推動社會文化的進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高校要充分發揮文化建設的人才庫、智囊團和思想庫作用,提升服務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意識和能力,為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及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輸送優秀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加強文化領域的專業建設,增加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內容,建設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研究基地,為社會輸送大批高質量的優秀專業人才﹔加強文化領域的學術研究,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不斷推出理論研究和文化創作的精品力作﹔積極參與構建有利於文化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拓展為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及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服務的渠道,壯大文化志願者隊伍,開展各類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積極搭建國際文化交流平台,推動文化“請進來”和“走出去”,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國際話語權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系揚州大學黨委書記)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