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學壇新論

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根本途徑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2011年12月29日08: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胡錦濤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全黨同志必須牢記,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在中國共產黨90年發展歷程中,群眾工作始終是我們黨的生命線。“文革”結束后,為了開創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加強和創新群眾工作成為端正思想路線和恢復黨的優良傳統的重要內容。鄧小平同志指出,“毛澤東同志倡導的作風,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這兩條是最根本的東西。”歷史表明,什麼時候我們堅持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我們就能奪取革命和建設的勝利﹔什麼時候我們違背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我們就遭受挫折,甚至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喪失。

  在不同歷史時期和發展階段,群眾工作有不同的具體特點。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新階段,群眾工作的特點發生了很大變化:群眾工作對象更加多樣化,群眾工作內容更加豐富,群眾工作環境更加復雜。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我們黨在新形勢下加強和創新群眾工作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應充分認識到,群眾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根本途徑。群眾工作的本質是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群眾工作的理念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群眾工作的根本途徑是知民情、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群眾工作的核心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這些與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當前我國社會建設領域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應充分認識這項重大戰略任務的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發揮群眾工作這個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把群眾工作貫穿到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全過程,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

  首先,從社會管理的主體來看,需要群眾廣泛參與,社會管理也包括社會治理和居民自治。我們要建立的社會管理格局,是“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這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的關於社會管理體制機制的表述。黨委總攬全局、政府負責實施、社會各方協同、公眾廣泛參與,四個方面缺一不可。目前在實踐中,一些領導干部對前兩個方面比較熟悉,對后兩個方面則相對陌生。如果簡單地認為社會管理的主體就是政府,把社會管理混淆為政府管理,以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就是加大對政府管理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把政府管理的力量貫徹到社會各個領域,那就會重蹈管理成本無限增長和政府包管一切社會事務的老路。在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制的過程中,在黨委領導和政府負責的前提下,應發展壯大社會組織,引導和強調事業單位和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加強社區建設,夯實社會管理基礎,注重發揮工、青、婦等人民團體和行業協會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的重要作用,發揮廣大人民群眾在居民自治、化解社會矛盾、參與社會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其次,從社會管理的對象來看,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服務和管理,社會管理的過程就是做群眾工作的過程,群眾工作是社會管理的基礎性、經常性、根本性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管理是與社會服務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應寓社會管理於社會服務之中,在社會服務中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不能把社會管理錯誤地理解為“管、卡、壓”,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解決上訪、群體性事件等問題。社會管理涉及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等各種民生問題,應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努力解決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問題。這是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治本之策,也是最根本的群眾工作。在改革發展的過程中,應始終堅持處理好維護群眾權益與維護社會穩定的關系,既不能以“維穩”的名義壓制群眾“維權”的訴求,也不能以“維權”的名義破壞社會和諧穩定。應抓住當前的突出矛盾,下決心有步驟地解決一批歷史遺留的社會問題,切忌抱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態,嚴防社會問題積累導致矛盾激化。

  最后,從社會管理的方法來看,須把“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作為社會管理的根本方法。現在一些干部對群眾工作的方法陌生了,感到新形勢下社會管理工作越來越難做了,“軟的辦法不管用,硬的辦法不敢用,舊的辦法不適用,新的辦法不會用”。產生這種困惑的症結在於對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有效性產生了懷疑。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需要在以下幾方面著力:一是把以人為本、關注民生作為群眾工作的根本理念,真正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群眾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二是加強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制度建設,建立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和權益保障機制,積極探索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有效快捷解決社會問題的群眾工作新途徑、新方法。三是適應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建立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專業、作風優良的群眾工作隊伍。應像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大力培養和發展經濟管理人才隊伍那樣,大力培養和發展社會管理人才和群眾工作隊伍,不斷提高群眾工作的科學化、專業化水平。四是認真總結各地在社會管理方面被實踐証明的成功做法,加以提煉並在全國推廣,這也是體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工作方法的重要方面。現在各地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實踐中形成了許多好的經驗,如北京建立社會工作委員會、構建“樞紐型”社會組織工作體系的經驗,上海市加強和創新社區管理的經驗,江蘇省南通市建立“大調解”制度的經驗,浙江省杭州市以民主促民生的管理經驗,遼寧省建立“民心網”為群眾排憂解難、處理上訪訴求的經驗等。應通過系統總結各地經驗,完善社會管理創新的頂層設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道路。

  如果說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各級干部對經濟工作比較熟悉,黨和政府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顯著提高,那麼,在新形勢下如何搞好群眾工作和社會管理、如何駕馭發生了巨大變化的社會工作,則是一場新的偉大實踐。

  (執筆:李培林)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