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学者专栏>>杜厚文

国际经济新变化与中国对外经济政策

张宇燕 张幼文 李稻葵 杜厚文 汪涛 马骏 余永定 黄海洲 李向阳 孙立坚 徐康宁 程伟 乔依德 丁一凡 潘英丽  2012年11月28日10:21  

六、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

(一)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余永定认为当前世界经济的大环境可以作以下概括:世界经济的复苏处于停顿状态,美国和欧洲的债务危机严重,商品价格上升,发展中国家面临一种新的危机即以美元计价的资产危机。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下降,必将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造成影响,中国出口依存度较高,对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可能性要有高度的警惕。美元贬值及美国国债风险度的提高都会使中国外汇储备面临遭受严重损失的威胁,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而且是新的挑战。2011年中国主要的任务是反通货膨胀。中国抑制通货膨胀的任务是长期的和严峻的。中国的长期挑战,一方面是中国的不平衡、双顺差,另一方面是中国缺少技术创新、技术革命的能力。

余永定着重强调了双顺差的原因及解决思路。多年来,中国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来源并不是经常项目顺差而是资本项目的顺差。中国双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FDI的挤出效应。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纠正缓慢,金融危机前中国的资本项目顺差大量增加,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增速下降,现在又在上升。未来一段时间内,逃离美元资产、欧元资产、日元资产的资金将可能流入中国,这将对中国的金融稳定造成极大的冲击。在中国存在较大的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情况下,美元的贬值对中国资产价值的冲击非常大,存在价值重估效应。汇率变化导致国际投资收入头寸变化就是价值重估。中国在政策选择方面将处于两难选择:人民币升值,中国马上就会受损;而如果不让人民币升值,外汇储备将继续积累,未来将面临损失。最理想的办法是在不大幅升值的情况下,加紧结构调整,减少经常项目顺差,通过资本项下的管理抑制资本的流入。

(二)中国在经济危机中的机会与政策选择

1.中国是否应该救助欧洲国家?

余永定、李稻葵、杜厚文等学者均认为目前中国不应救助欧洲国家。杜厚文指出,各界对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存在高估;中国应该首先解决国内的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诸多问题,而不是先救助其他国家。

马骏认为一方面由于危机处于恶化状态,中国购买欧洲的债券要非常谨慎,另一方面是要有所准备,准备购买私有化的便宜的资产,要做相应的预案和准备,及时把握一些可能是稍纵即逝的机会。李稻葵认为欧洲的债务问题还不明朗,债务的价格还会下降,目前应先按兵不动,如果投资应尽量投资于实体经济。

2.中国未来的政策选择

马骏认为,未来如果全球出现深度衰退,中国不得不进行经济刺激时,一定要把握好政策的力度,下一轮刺激要更多注重财政政策,防止过度使用货币政策,因为货币最容易导致通胀。李稻葵也认为,中国如果有第二轮刺激政策的话,应主要依靠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金融政策。同时,财政领域的经济刺激计划要与财政体制改革结合在一起,重新整顿国家的资产负债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应对金融危机。

(本文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国际经济新变化与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理论研讨会的主题报告观点综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东艳整理。)

 来源:《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6期

(责编:张湘忆(实习)、张湘忆)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