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构建中国特色影音文献创作与理论体系

朱靖江2018年06月26日10:06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构建中国特色影音文献创作与理论体系

中国自古即为“文献之邦”,史书文献浩如烟海。中华民族亦因祖先的文字遗泽,香火传承,文明不绝。及至当代,以文书形式撰写、存录的文献仍然居于主流,说文解义,叙事论理,延续着数千年以来的史志传统。然而,当代中国与传统社会之分野,最可感知的一点或在于影像媒介的普及,曾经昂贵、复杂、专业的影音摄录与传播技术,以空前的速度普及于千家万户——随意摄像的智能手机、轻松分享的视频社区,构成了一种全新的影像交流系统,以视听形式传播的文化内容,获得了全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普遍接纳。在这一视觉文化迅猛转型的新时代,基于影音媒介的史料、档案也将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文献类型。影音文献系运用影像与声音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活态文化的文献性记录,并通过编目进入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或在线数据库系统,得以更为长久地保存与更为广泛地传播。影音文献侧重于对社会、文化内容的事实性记录,强调影音记录的长期性、系统性以及“深描”价值,可以作为研究社会变迁的史料性文本。

在人类文明代际传承中

具有不可替代的使命与价值

自1895年电影被发明之后,动态影像作为新的文献记录与保存形态,逐渐受到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重视,其客观记录性、视听体验性与跨文化传播性价值,超越了文字型文献的传统边界。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即指出:“(影像)不仅允许被拍摄者的后代重新拥有他们的文化遗产,而且也将为我们理解人类历史及人类的潜能提供一个可靠、可复制、可分析的研究资料集成。”从早期的电影制作人在世界各地拍摄奇风异俗,到当代影视工作者精心制作的影像民族志作品,百年来,作为历史与文明记录的影音文献已经为人类提供了难以计数的视听材料,构建出前所未有的“影像世纪”。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关于保护与保存活动图像的建议》指出,“活动图像是各国人民文化特性的一种表达方式,并且由于其教育、文化、艺术、科学和历史价值,已形成一个国家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亟须各国根据国际法规定所承担的义务,采取适当措施保护和保存活动图像,就像保护和保存能丰富当代和后代生活的其他形式的文化财产一样。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大会做出进一步决议,将每年10月27日定为“世界音像遗产日”,意在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以确保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传承。影音文献的重要价值,日益得到全世界知识界、文化界和教育界的强调与践行。

与传统的文字型文献相比,影音文献具有较为鲜明的差异性和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例如文字文献诉诸人的理性思维,而影音文献则是通过视、听等知觉的感官能力作用于大脑,以感受、直觉、移情、意会等方式进行知识传播与观念输送。这种文献传播的路径除了提供信息,还能够激发观看者的情感或情绪变化,使之获得更为丰富的身心体验,加深文化印象。又如文字作为信息载体具有抽象性,对文字型文献的阅读理解,需要经历编码—解码—再编码的过程,否则难以获得真实的信息。影像则相反,是一种所见即得的具象信息载体,影音信息能够形象地传递给接收者,如其亲身见闻。这种抽象与具象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影音文献具有更为直接的视听感受,对事件与人物可获得更接近历史原貌的认知。由于视听信息的具象性,它甚至可以突破语言文字造成的族群边界,作为一种广域交流媒介,在不同文化背景与社会群体之间搭建交流和理解的桥梁。此外,文字型文献是一种较为稳定、闭合的表述系统,它所记载的信息具有较强的确定性,而构建影像文本的视听素材含有丰富的信息,影音文献表现得更为开放。“开放性”之于影音文献并不意味着信息混乱,而是对社会文化复杂性的一种体认。影音文献超越单一的阐释模式,更强调由解读者依据影像文本提供的信息,进行富于个性的多义解读。上述感官性、具象性与开放性等文化特征,揭示出影音文献在人类文明代际传续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使命与价值。

(责编: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