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文献记录与典藏
成为令人瞩目的文化战略
我国大规模开展影音文献创制的时间,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20世纪50—70年代,在国家“民族调查”与“民族识别”的政策指引之下,由中国科学院民族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为研究、创作主体,集国内学术界与影像界举国之力摄制出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成为新中国影音文献之滥觞。这些影片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真实记录或用影像重建了黎族、傣族、鄂伦春族、纳西族、藏族和维吾尔族等十六个少数民族的生计模式、文化艺术、宗教信仰与政治体制等内容,展现各民族在“跨越式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之前的传统社会形态。“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虽未公开发行,但对于国家民族政策制定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其学术研究与文献价值经过60多年的时代变迁愈显珍贵,是我国许多民族迄今为止最系统、深入的影像史料。
进入新世纪,我国越来越多的部门与媒体机构启动了影音文献的记录与典藏工作,成为当代中国令人瞩目的一项文化战略。“记住乡愁”不再只是一种情感的慰藉,而是逐步落实到具体行动当中。以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导的多个影音文献项目为例,其直属科研管理机构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承担的“中国节日影像志”“中国史诗百部工程”,均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以科研课题招标形式,面向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与影视专业机构发出邀约,创建以学术性、典籍性为核心价值的中国节日及史诗影音文献体系。据统计,“中国节日影像志”已立项131个项目,2018年将完成所有150个传统节日的立项工作。其涵盖的范围除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全国性重大节日,还大量收录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苗族鼓藏节、怒族仙女节、傈僳族刀杆节、水族端节等,以及富于地方文化特色的民间节庆,如天津皇会、二郎山花儿会、马街书会、河南灵宝骂社火等,以影像志的形式存录中国节日的当代样貌,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负责实施的“中国史诗百部工程”,同样突破了史诗搜集、保护与传播的传统范式,用影音手段记述和呈现百部民族传统史诗的当代样貌。究其初衷,在于学术界日益深刻地认识到:史诗演述是一种结合文字、语言、表情、形体、声调、音乐以及文化氛围等多重元素于一身的文化事象,如果剥离其余,单纯将文字存录下来,往往会损害史诗的文献价值、遗产价值与传承价值,影音媒介则提供了全息记录与展示方法。迄今为止,“中国史诗百部工程”已就藏族史诗《格萨尔王》、苗族史诗《亚鲁王》、哈尼族史诗《雅尼雅嘎赞嘎》、蒙古族史诗《汗青格勒》等数十部民族民间史诗进行了影音记录与文字整理工作,形成了多部语境完整、演述生动、文化信息丰富的史诗影像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