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壮阔的影音文献创制工程
令国际学界瞩目
随着影音文献价值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相关项目如雨后春笋,日渐兴盛。自2015年起,原文化部启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抢救记录工程”,对濒危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与高龄非遗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采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通过综述篇、实践篇、教学篇和口述篇等多种纪录影像类型,建构相对完整的非遗影音文献资料库。中国国家图书馆实施近8年的“中国记忆”项目,则是以中国现当代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为专题,对口述史料、影像文献等资源进行采集、收集、利用和推广。迄今为止,“中国记忆”项目已建设东北抗日联军、中国家庭故事、当代著名学者口述史等20多个专题,收集了逾600小时的影像文献、口述史料和大量历史照片、手稿、非正式出版物等文献资源。
2015年至今,中国民族博物馆先后举办了两届中国民族志电影展,征集、评选、收藏中国民族志电影作品,这也是我国国家级博物馆率先在影音文献保存与保护领域的重要举措。正如中国民族博物馆馆长顾群所言:“少数民族的很多文化是无法仅仅依靠实物来呈现的,比如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影像却能够细致、丰富地呈现出这些文化遗产的内涵和细节。所以,将影像与博物馆连接,是未来博物馆的必然选择;把民族志影像资料纳入博物馆的收藏展示空间,更是博物馆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原中央电视台于2017年首播的大型系列片“中国影像方志”,则是以历代地方志为基础,在全国2300多个县或县级市展开拍摄,运用现代影视手段传承方志文化、记录当代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特征。此外,在中国各民族语言保护、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古村落保护与口述史采录等多个领域,各级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民间文化组织都在进行着卓有成效的影音记录与典藏工作,成果难以尽数。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如此波澜壮阔的影音文献创制工程实属罕见,令国际学界瞩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