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西方科学主义记录范式
努力建构影像文化领域学科规范
近十多年来,在影音文献的理论建设与创作过程中,中国影视人类学界发挥了较为重要的理论指导与方法构建作用,众多学者投身于影音文献的学术探索、体例制定与项目实践,努力建构这一影像文化领域的学科规范。
首先,中国影视人类学界主张以人文主义影像记录范式替代西方主流的科学主义记录范式。科学主义视域中的影音文献是一种“物化”的影像记录,它将被拍摄对象客体化与景观化,仅考虑拍摄者的“研究意图”或“科学目标”,不关注被拍摄者的表达或意志。因此,基于这一理论范式采集的影音素材,大多具有相对规范的形式与严谨的内容,但缺乏人性的展现和内在的生命力,是一种与现实世界割裂的“影像标本”。当代影视人类学倡导互为主体性的学术立场,不再强调研究者或拍摄者的权威地位,而是尊重被拍摄对象的文化主权,谋求建立一种合作的影像创作模式,甚至将“主位”表述置于“客位”阐释的价值之上。如“中国节日影像志”要求创作者基于节日仪式自身的脉络,如实呈现主要事象,特别是强调文化主体的主位观点,将仪式的解释放归当地语境,以当地文化持有者和文化参与者为第一位,全方位地收集分析他们的见解、感受和诉求。创作者应保证公正传达当地文化持有者的观点,捍卫其文化权利,同时对各种观点都保持尊重的态度。
其次,中国影视人类学界主张以尊重现实、注重变迁的记录理念,替代厚古薄今、“拯救遗产”式的形而上学创作观念。影音文献固然具有珍藏历史记忆、建构档案资料的价值,但不能将被拍摄对象视为与外部世界隔离、停滞或行将消亡的群体与文化,忽视了文化持有者自身的社会调适能力,甚至漠视他们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愿望,仅以一种“他者”的景观存在于博物馆式的文化幻境里。当代中国影视人类学界深刻反思这一“蜡像馆”式的影音文献生产模式,强调要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与历史背景下,进行具有时代质感的影音文献记录,放弃影像“复原重建”等文化矫饰行为,如实记录与呈现特定时代中被拍摄对象的社会行为特征与文化变迁历程,不再为建构某种历史叙事而刻意营造早已消逝的影像情境。与注重静态场景和典型特征的传统影音记录观念相比,当代影音文献更强调观照动态的社会关系与具体情境中的文化现象,尤其重视历时性影像文献显示出来的族群嬗变过程,这无疑也受到了影视人类学新理论范式的深刻影响。
再次,中国影视人类学界强调“影像真实”的原则。影音文献应致力于展示某一社会的文化特质,因此,忠实于真实的观察与记录,是影音文献工作者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影像真实首先意味着拍摄者不对文化行为进行人为操控或诱导,确保现场记录的影像内容均为社区成员自主从事的社会文化活动;其次,在进行影像文本的剪辑过程中,影音文献工作者也应尽量“如其所见”地还原现场情境,不以主观立场扭曲影像所传达的信息,更不能以建构典型文化事例为借口,将非同一时空发生的行为拼凑在一起,混淆事例的史料真实性。
最后,中国影视人类学界注重影音文献的分享价值,发动广大民众掌握影像创作工具,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自下而上地建构地方与民族文化的影音文献库。由于数字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像拍摄与后期制作日趋廉价、简易,推动公众影像创作与交流的社会动力也愈发澎湃。在此时代背景之下,影音文献的记录不应局限于影视专业人士或文化精英领域,而是需要鼓励、引导普罗大众,加入到创造与分享影音文献的事业当中。例如,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在“中国史诗百部工程”体系中,专门为广西南丹县白裤瑶村民影像小组作为创作主体的白裤瑶“引路歌”立项,支持当地村民运用影像手段,记录本民族的传统史诗,进而以影音文献的形式,自主性地存续白裤瑶璀璨的民族文化遗产。与之类似,广西融水苗族村民同样获得了拍摄本地区传统节日“新禾节”,并被纳入中国节日影像志体系的创作机会,将地方的小传统与国家的大传统通过影像志的形式彼此联结。以民族或社区成员为创作主体进行影音文献的创制,一方面能够调动广泛的社会力量,聚沙成塔,累积内容丰富、视角多元的影音资料,另一方面,通过“影像赋权”的方法,也贯彻了影视人类学界尊重文化持有者自我表述权利的学科观念,将“人民书写历史”的光辉论断落到实处。
从最初对边缘族群文化遗产的抢救性记录,到如今无远弗届地呈现人类社会的真实面貌,影音文献的生命力正来自于学界对大千世界的不断发现与对人类文明的自我反思。影视人类学以影像民族志为研究工具与学术文本,在其田野实践与理论建构的过程中,也为影音文献的历史源流、文化本位、学术价值以及记录方法,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尽管在影音文献的理论研究者和影视工作者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观念冲突,但呈现文化事象的完整性、挖掘文化深层结构的学术性、尊重文化表达的主体性以及影像作品的可视性和艺术性等理念和思想,已逐渐凝聚为影音文献的创作共识。在影像文化日益深刻地影响社会观念的当代——遑论一出生便沉浸于影像产品中的“00后”新世代,影音文献必将发挥越来越深远的作用,它将更多地承担起文化传承与思想传递的庄严使命,成为记录文化遗产、见证当下社会与存续知识火种的文明档案。影视人类学也将在这一广泛而深刻的文化行动中获得学科发展的新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