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借鉴
鲁迅、茅盾、赵树理、孙犁、柳青的创作实践表明,好的作家始终敏锐地把握时代进程,始终与人民情感深度共振
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以第一部现代意义白话小说问世为标志,拉开了新文化运动文学实践的大幕。同时期作家茅盾评价它是“前无古人的文艺作品”,并在1935年10月《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里,称“鲁迅的《狂人日记》在《新青年》上出现的时候,也还没有第二个同样惹人注意的作家,更找不出同样成功的第二篇创作小说”。这足见鲁迅小说的开创性。
时隔百年再读这部小说,其价值绝不只是表现在艺术形式的独一无二,还在于作品对现实的倾情关注。《狂人日记》将现实与艺术完美地结合,表达了那一代人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忧思。回望鲁迅的《呐喊》《彷徨》,无不是针对现实而写就的,无不呈现出一个作家对于现实的深度关怀。
《故乡》,写“我”与闰土从两小无猜到形同陌路,也正像茅盾所言,“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阿Q正传》生动描绘了旧式农民的两重性格及国民的“精神胜利法”。《祝福》更是写出了女性在“父权”“夫权”的桎梏下对于自我灵魂无所依归的恐惧。《孔乙己》和《孤独者》写出了旧式文人、新知识分子的无路可走与精神沉沦。鲁迅的“开创性”价值,正在于他对现实的介入之深。
从鲁迅的小说中,至少可以抽出三个线头。
一是对农民问题的思索。《故乡》《药》《阿Q正传》呈现了闰土、华老栓和阿Q们的生活与精神双重贫瘠的世界。他们的形象已然跃出了浙东市镇的乡土,而成为当时中国农民的一种写照。
二是对知识分子问题的开掘。《狂人日记》《孔乙己》《白光》《在酒楼上》《孤独者》呈现了新旧知识分子寻找精神出路的心路历程与精神危机。无论是狂人、孔乙己还是吕纬甫、魏连殳,他们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之苦和对自我价值的覆灭之痛,都令人看到旧中国改造进程中灵魂重塑的不易。
三是对于女性问题的关切。《祝福》《离婚》《伤逝》揭示了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女性在当时环境中自我身份确认与自我价值实现的艰难。无论是生于乡村还是出身城市,无论是目不识丁还是识得书文,无论性格懦弱还是泼辣大胆,在“父权”“夫权”的文化语境中,她们有着殊途同归的命运。
三个线头,开启了中国新文学对于农民的首次现代意义的书写,以及对于知识分子精神问题和女性自我发展问题的严肃拷问。而无论是农民问题、知识分子问题还是女性问题,都是当时社会转型期中国人面临的重要现实。这些小说所提出的问题具备了“历史教科书”的社会学价值,呈现出一个作家对“人的现代化”发展的深度思索。鲁迅自述“我的取材,多来自病态的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为人生”文学信念的伟大实践,显示出一个杰出作家对于社会现实和时代变化的敏锐把握,更为后来者观察现实提供了典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