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在创造历史中研究历史——“历史与现实关系”的再审视【2】

2015年01月23日09:13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在创造历史中研究历史——“历史与现实关系”的再审视

  重新审视现实与历史关系的原因

  历史学界常被许多经典难题所困扰,如史料与史观的关系、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等等,其中,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则最令人困惑,简直是剪不断理还乱。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从1949至1979年近30年中,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中,“现实”占主宰地位,走向极端后,“历史”被“现实”完全吃掉;从1979年至今,又30年了,在这期间,“历史”又一直试图摆脱“现实”的纠缠,想不食人间烟火,走向极端后,“现实”又差一点被“历史”吃掉。近30年间人们谈历史与现实的“区别”可能太多,在应该强调“区别”的地方甚至否定了二者之间的应有“联系”。

  1949年后,历史研究全面纳入为现实、为政治服务的轨道。所以,“文革”一结束,许多学者就提出放弃所谓“古为今用”的原则,向“为历史而历史”的路子靠拢,“回到乾嘉去”之所以成为一些人的选择,绝非偶然。这时有的人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中,“现实”好像已成为一种有害的因素、负面的因素,成为认识历史真相的障碍,必须远离“现实”、回避“时代”,能遁入不食人间烟火的“象牙塔”中最好。这种对所谓“纯学问”的向往在80年代初可以说即已成为一种思潮。但由于强大的历史惯性的作用,整个80年代“历史”并未能实现回避“现实”的目的,或只有小部分人实现了这一目的。但到了90年代,“现实”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困扰,使得许多人躲避唯恐不及,关注“现实”的学者常常被冷落。

  问题的实质是:在整个历史认识过程中,“现实”究竟是否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因素?上世纪90年代的主流学者给出了一种否定的回答,在历史学领域尤其如此。部分史家因课题的性质躲避“现实”、遁入“象牙塔”是可能的,也是必需的,但主流史学界刻意回避甚至倡导回避“现实”则是不正常的。也就是说,前一时期可能以一种同样错误的方式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特定的意识形态立场导致了一种倾向掩盖了另一种倾向。所以,应该对“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进行再检讨再审查。

(责编: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