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与“中国梦”的时代魅力

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复兴

2013年10月22日17:11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流砥柱、中国道路与“中国梦”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李琪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指出,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本次论坛就是对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的一个实际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历史展览时郑重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对近代中国百年来沧桑巨变所作的一个具有历史唯物论意义的科学论断。

回顾风云激荡的中国近代史,中国人民是在列强的重重围困下进入20世纪的。当时,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豆剖、欺凌掠夺,军阀纷争、战乱不休,生灵涂炭、民不聊生。“风雨如磐暗故园”,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为寻求救国救民之道,上下求索,前赴后继,但最终都出师未捷,空怀壮志。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犹如沧海横流中的中流砥柱,毅然决然地担当起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救亡图存和民族独立、解放与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创榛辟莽、浴血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从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历史性跨越;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中国有史以来具有最广泛、最深刻意义的社会变革,探索并积累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领域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道路决定命运。今日之中国,日新月异,蓬勃发展。在中国共产党这一中流砥柱的引领下,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建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宏大愿景正在逐步成为现实。“中国梦”的实现,就像“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历史昭示我们:唯有中国共产党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中流砥柱,中国的发展进步才会有正确方向和光明前景;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务必在党的领导下,切实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奋力前行,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

把本次年会定名为“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复兴”论坛,完全契合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现在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关键在于,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经过不懈的探索,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非常完整的、科学的阐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意义在于,这既是对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一种超越和创新,也是一条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有着本质区别的崭新道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需要不断地研究、探索。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经确立并掌握群众,也必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作为全国七大研究中心之一,应倍加努力担当这一历史使命。要毫不动摇地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设性地思考和解答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中所面临的前沿问题和重大课题,进一步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理论阐述及理论体系,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砥砺前行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在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下,由上海市委党校和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联合编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纲要》一书,就是以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为依据,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从主题上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提升马克思主义研究公共平台的凝聚力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 沈国明研究员

上海市社科界学术年会是上海市社联于2003年发起创办,到今年已经走过了11个年头,其间学术年会得到了本市高校、党校、社科院、部队院校和党政部门研究机构等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已经成为上海学术界汇聚学术百家,展示研究成果,共同交流启发,感受思想魅力的学术文化公共平台。

本届学术年会主题为“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于2013年9月至11月间在上海举办,包括年会大会、学科专场、主题专场三大系列活动。即将在11月6日召开的年会大会,主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中国实际,聚焦“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与建设”,为中国经济升级提供理论依据。

在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下,2006年开始,上海市社联年会组织设立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并连续7年举办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科专场及年度论坛,共举办了16次季度论坛、2次青年学者论坛。从2011年开始,已经连续两年编撰出版了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年度报告。2013年,全市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充分利用学术年会和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这个公共平台,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举办了主题为 “三个自信与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创新”的季度论坛;与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联合举办了主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领域拓展”的季度论坛;2013年还将编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报告。重视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和研究论坛工作,是上海市社联承担的重大使命和职责所在。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做好这项工作,理论界、社科界责无旁贷。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接受程度,将有赖于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所提供的理论建构力和现实解释力。为此,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要成为社科界、理论界学术研究的主旋律,通过社科界、理论界持续的努力,使上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能更有作为,更具学术影响力,使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公共平台更具凝聚力,成为激励和培养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基地,使马克思主义研究队伍能够更好地迎接新挑战,把握新机遇,完成新任务。

“中国梦”的理论解读、学术观照与战略观察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 刘世军教授

本次论坛围绕“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复兴”这一主题,从理论、学术、战略的角度,对“中国梦”进行了深入讨论。首先,从学术上,深入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背景、科学依据和自身发展,提出了“历史研究是马克思理论贡献的科学基础”的观点。其次,从理论上阐发了“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提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梦”获得了丰富的内涵和科学意义;“中国梦”为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千百万人的行动和力量搭建了桥梁;“中国梦”使近代以来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等在今天获得了新生等观点。再次,从战略研究的视角上,对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作了深入的阐发。本次论坛立场正确,观点鲜明,方法多样,是一次高质量的学术盛宴,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意义十分重大。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