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与“中国梦”的时代魅力

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复兴

2013年10月22日17:11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创建学术平台 凝聚社科力量 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上海市社联“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工作纪实

编者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基础工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运用于中国社会实践的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工程。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就全国各地实施工程作出部署。

上海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基地,2006年起,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上海市社联联合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共同创设了“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7年来,上海市社联以论坛为平台,举行了一系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活动,刊发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论文,出版了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年度报告,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在全国获得良好的反响,使之成为上海落实和推进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标志性平台。

为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贯彻实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走访了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社联和市委党校等单位,深入了解“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创建经历,使全国社科界共同分享经验成果。

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如何将中央的战略要求转化为地方工作的具体目标,上海有着自身的发展路径,那就是依托地方优势,注重地方特色、强调贯彻落实,着眼于培育多样化的研究课题、建立系统性的服务机制、建设多层次的研究队伍。其中,“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积极拓展马克思主义研究公共平台外延,充分整合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资源和队伍,开展了一系列有成效、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扎实推进上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搭建马克思主义研究“大平台”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社科界的重大使命。2006年底,为贯彻推进中共中央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上海市社联以务实创新的精神,建立“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旨在凝聚上海各高校、党校、科研机构、学术社团等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紧密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定期举办研讨活动,推出系列研究报告,逐步形成一个全市性、专业化、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公共平台,引领、推动上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多出成果、多出人才。

统计显示,自“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2006年创设以来,至2013年二季度,上海已经连续7年举办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和年度论坛,还举办了16次季度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2次马克思主义研究青年学者论坛。由此,创设了“1+3+X”的常态化论坛机制,每年进行一次年度论坛,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并列召开,在前3个季度召开季度论坛,而“X”即为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由上海各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单位平时开展的学术活动。每次论坛或学术活动,均邀请上海各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博士研究生,以及《解放日报》和《文汇报》理论部资深编辑共同参加研讨。

作为一个全市性的公共论坛,她的生命力取决于其对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凝聚力和引导力。多年来,论坛始终把凝聚和整合上海10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博士点单位的资源,作为论坛的“立身之本”。在对上海社科界的走访中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已经成为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广泛知晓、积极参与和高度认同的公共平台,成为体现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广度、深度和高度的公共平台,成为交流学术观点、传承学术方法、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才的公共平台。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学术委员会主任沈国明告诉我们说:“上海市社联高度重视推进‘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的工作,始终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社科界的重大使命,作为社联的职责所在。上海市社联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要求,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不断拓宽工作局面,努力强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在上海学术发展中的主旋律地位,切实把上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工作开展好,把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公共平台建设好,更好地服务于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找准定位、突出重点 体现上海特色

作为上海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载体与实践探索,论坛的价值与使命在于凸显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理论研究和学术发展中的主旋律地位,在于强化马克思主义对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与整体发展的指导、引领和渗透作用。为此,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必须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功能定位。探索上海的经验,可以发现上海市社联在举办论坛时,有三个方面可以借鉴:一是始终坚持政治性与学术性并重,把握正确的理论研究方向,把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和道路作为论坛的重大主题;二是始终坚持学术研讨与学科建设兼顾,将马克思主义研究拓展到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领域;三是始终坚持高低兼顾,既要注重高端的学术研讨,又要注重面向社会的宣传普及。

上海市社联还从原则上重点地把握以下几个方向。

一是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上海特色。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自创办以来,始终注重整合上海各高校、党校、社科院、军事院校和研究机构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源,充分发挥主要由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一级学科博士点负责人组成的学术委员会的重要作用,并邀请《解放日报》理论部、《文汇报》理论部负责人,共同参与主题策划和成果宣传,着力将“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载体。

二是突出上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平台的公共性。“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历来注重组织多学科学者共同参与研讨,除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外,还邀请经济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党史党建等学科的知名学者与会;更为注重邀请相关学科的青年学者参与论坛,以加强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人才梯队建设。与会各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这一全市性、专业化、高水平的公共平台,交流学术观点、展示学术成果、凝聚研究队伍、培养学术新秀,积极推进上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三是突出政治性、学术性、操作性的有机统一。“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在组织架构上设有组织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由市委宣传部部长担任组织委员会主任,以充分发挥市委宣传部的政治导向作用;由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以发挥上海市社联的枢纽型组织作用;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担任组织委员会副主任,以发挥上海市委党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中的主阵地作用;同时,发挥各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博士点专家学者的主体性作用。在具体功能上,组织委员会负责把握政治导向,规划论坛年度的总体工作,设计年度选题和工作思路,注重分工实施,加强组织协调;学术委员会负责策划学术专题,演绎和细化年度选题,负责具体筹办每期论坛,编印论坛资料等。

四是突出参与性、互动性、开放性的有机统一。“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在运作机制上,特别注重发挥各个参与主体的优势特色,通过集成创新形成整体合力,着力将论坛建设成为一个参与面广、互动性强、开放度高的公共平台。创办以来,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师范大学、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等高校和部队院校,都积极承办季度论坛或年度论坛,全市各科研院所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青年博士生,积极参与、互动讨论,充分体现了论坛参与性、互动性、开放性的有机统一。

通过“四个注重”强化“两大功能”

在上海社科界,要搭建一个全市性的研究论坛并非难事,而能否多年一以贯之地持续发展,并取得学界的积极参与和广泛认同,是考验主办者凝聚力、影响力和组织力的关键。上海市社联之所以能连续多年举办“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且工作局面不断拓宽,离不开始终通过“四个注重”做好论坛的筹划和组织工作,并紧紧抓牢凝聚队伍和资源整合的“两大功能”。

其一,注重加强对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总体指导、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论坛自创设以来,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社联注重做好前瞻分析和规划引导工作,探索并促进形成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单位实体、学术团体和专家个体三个方面的系统功能和资源整合机制。上海市社联牵头定期组织召开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各学科博士点单位负责人会议,通报学术研究动态、交流学术研究观点、切磋学术研究方法、分享学术研究成果,努力使上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形成全面推进、整体发展的良好态势。

其二,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的主题策划和制度建设。论坛创设以来,始终围绕“深”字多下功夫,抓好主题策划,从学科建设、理论热点、实践关怀等方面着手,精心策划每期论坛的主题,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与价值导向”、“金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解读”、“新中国60年:发展道路与制度建构”、“三个自信与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创新”等等;同时,还在“论”字上多下功夫,探索建立有活力的讨论机制。论坛的生命力在于“论”,要有思辨、要有争论,每期论坛在议程安排上,都需要精心遴选研讨主题和发言专家,在论坛议程中要安排有足够时间用于互动讨论,提升论坛的学术质量。

其三,注重制度化地对上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资源支持。作为一个多家单位联合发起的全市性论坛,必须形成一个统筹协调的经费保障机制。为此,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社联和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作为论坛的三家联合发起单位,共同拨款建立“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基金,确保论坛开展学术活动的经费。论坛组委会同步建立学术活动经费申请机制,确保经费支持规范化、制度化运作。

其四,注重依托社科界学术年会的公共平台,提升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论坛自创设以来,就紧密依托上海市社科界学术年会这一全市性公共平台,致力于将“学术年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打造成为上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年度盛会,系统总结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一年来的主要工作,交流研讨一年来上海的专家学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研究上,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观点的深入解读上,在涉及上海改革开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探索上,取得的丰硕成果,逐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组委会副主任李琪在接受访谈时指出,“多年来,上海理论界的专家学者,怀着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情、真诚和执着,高举马克思主义研究大旗,始终坚持正确的理论研究方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论坛的重大主题,把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论坛的根本任务,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道路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矢志不渝地致力于把论坛打造成重振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雄风的标志性平台。”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