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与“中国梦”的时代魅力

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复兴

2013年10月22日17:11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李君如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愿景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诠释。

“中国梦”的历史由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和论述要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时候,明确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回顾历史,从林则徐的抗英,到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再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具有广泛性的民族追求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以我国深厚的历史经验为基础。为了民族救亡和发展,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寻找救国治国方案时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旗帜下,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独特的革命道路,赢得了革命的胜利;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了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背景,就是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史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史相统一的历史进程。

“中国梦”的内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理想,是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进步的梦想”,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梦”。首先,“中国梦”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梦想,而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国人的共同理想是:“振兴中华”、“民族复兴”,即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其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把国家建设成为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次,“中国梦”不是盲目地照搬西方现代化,而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出发点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进步的梦想”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体现了这两个出发点的有机统一。再次,“中国梦”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过上幸福生活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中国梦”提出的意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首先,“中国梦”在党与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直通的桥梁。将党的十八大精神转化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和精神力量,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须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以国家主席的身份全面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和实现路径等问题。其重大意义,就是用“中国梦”在党与群众之间构建沟通的桥梁。其次,“中国梦”的目标是凝聚人心、动员人民、组织队伍,带领人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我们的理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经验。可以说,“中国梦”的提出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的实际应用。

历史研究是马克思理论贡献的科学基础

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终身特聘教授 姜义华

1881—1882年,在生命最后的两年,马克思搁下了《资本论》最后的整编,给后人留下了未编入马恩全集的180万字的《历史学笔记》。《历史学笔记》中文版1992年9月由红旗出版社出版,200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修订再版。《历史学笔记》以欧洲为中心,依据最权威的历史学著作,对公元前1世纪到17世纪的欧洲发展历史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包括对国家的兴亡、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美洲的发现,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发展等进行分析、研判。

马克思重拾对以欧洲为中心、触及世界其他地区的1800年历史研究的深刻原因在于:他意识到,自己“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有着很大的独特性,不应该也不可能将它套用到世界其他所有地区和民族,若要适用于其他地区和民族还需对其历史发展作独立的、专门的研究。这就是推动马克思晚年集中精力从事人类学和历史学研究的直接动因。《历史学笔记》用编年史形式,对1800年历史作系统的、细致的、实证的研究,正是要通过对欧洲特别是对西欧这段历史的全面梳理,将以往“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的内容更具体化,即分析什么样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什么样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进程,以及与欧洲以外世界的交往,促使欧洲特别是西欧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形成欧洲独特的国家制度、国家政策和国家关系。这是马克思对自身昔日撰写的“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进行的全面检验、补充乃至修正,也是对这一根本性的重大问题重新进行思考和论述的精心准备。这说明马克思的研究成果不是空想的,是在了解真实的历史和真实的现状,把所有的研究建立在非常坚实的历史研究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这是马克思一贯重视历史研究的原因所在。

马克思的《历史学笔记》表明,对历史的研究必须要有非常宏大的和全球的眼光,还要有一个从古到今发展全过程的视野,更要重视同时代的历史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为此,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对真实历史研究成果的体现,而且还是在最新人类研究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历史研究是马克思理论贡献的科学基础。如今,要以马克思《历史学笔记》中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来告诫自己,只有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有全面深刻准确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基础和理论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维引领“中国梦”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王建国教授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来理解和阐释“中国梦”的思维方法,可以在六个方面得到启发。第一,共性思维与殊性思维。“中国梦”是民族的复兴之梦,是中国现代化之梦,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梦,包含了从共性到殊性的深入认识的思想思维过程。第二,科学思维和价值思维。坚持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体现了一种科学思维和价值思维的辩证结合。第三,理论思维和实践思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的应用体现了在理论思维和实践思维方面的结合。第四,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中国梦”是将整个国家的富强之梦与中国人的住房梦、就业梦、生活保障梦结合的思维模式。第五,顶层思维与操作思维。邓小平的改革开放顶层设计与具体操作结合,引导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第六,批判思维与诠释思维。运用马克思主义理性的批判的和科学的分析,让“中国梦”在实践中做得好,才能实现得更完善。

实现“中国梦”应具备的国际条件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黄仁伟研究员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集体的精神支柱,集体的奋斗目标,集体的历史记忆。这样的“梦”有进步的动力,是崇高的理想。从时间范畴考量,人们对“中国梦”向往已久,但其如今更接近于实现;从空间范畴审视,“中国梦”或将成为世界共同的期盼。为此,其具有现实意义、世界意义、战略意义和理论意义。

从全球视野分析,“中国梦”的战略意义如下。第一,和平崛起。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的经济实力增强,影响力增加,但中国仍坚守着和平崛起的底线,维护实现“中国梦”应有的和平环境。第二,经济强国。如果中国2020年人均GDP达1万美元,总量就是13万亿美元,如果2030年人均GDP达2万美元,总量就是25万亿到28万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或将超过美国,成为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目前,人民币已经成为世界十大货币之一,在未来五年内将是五大货币之一,而十年内将是前三位货币之一,将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流动性货币。第三,国家统一。争取在10年内或20年内,实现两岸在方向和规则等方面的基本统一。第四,新型或新兴大国。成为大国、强国,不是去争霸或挑战霸权,而是建立新型的大国关系,化解霸权要素,这是一个基本方略。第五,实现亚洲一体化。同亚洲国家建立共同利益的市场和地区机制,是“中国梦”应有的氛围。第六,参与全球治理。发达与不发达国家共同致力建立一套新的全球治理体系,其中中国的话语权很重要。第七,文化复兴。靠中华文化特有的软实力、亲和力和传播力,获得世界的认同,使文化的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达到平衡。第八,制度优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制度优势越来越得到各国的认可,所以制度优势是“中国梦”的主要条件。“中国梦”是分阶段实现的梦。到2050年,中国制度优势和经济发展将达到高峰,这是“中国梦”实现的标志。

探讨构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共生型国际体系

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副院长 苏长和教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有一个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环境。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资本主义寄生型国际体系进行过深刻的批判,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重要内涵之一,就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共生型的国际体系,这个体系为人类探讨和谐共生的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新的可能。其实,古代东亚的国际体系曾经就是共生的体系,大国不欺负小国,小国跟大国有序共生。当前,中国正在致力于与各类国家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例如在经济和安全领域,中国致力于发展各种伙伴关系,而不是结盟关系;在亚洲,有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结盟体系,还有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结伴体系,后者正在对前者形成塑造、渗透和吸纳。结盟体系本质上是与国际关系和平发展潮流相背的,它会将世界带回冲突和对抗的状态。未来十年,与中国结盟的伙伴关系国家完全可能覆盖全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家,由此形成的和平发展的结伴体系,是中国为国际关系和平发展的贡献之一。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