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下面对此作些扼要说明。
第一,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就是说,不是任何新的提法、新的论断、新的举措、新的形式,都可以称之为与时俱进,只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才是与时俱进。首先,与时俱进要求人们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的特点,认真研究和探索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充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其次,与时俱进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再次,与时俱进要求我们富于创造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第二,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把与时俱进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能始终做到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其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进取精神,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理论上不断开拓新领域,扩展新视野,做出新的概括,才能引导、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再次,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第三,关于理论创新的长期性。理论创新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人类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要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我们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符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既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
第四,关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努力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政党。对党和国家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因为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不可能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现状,更无法预见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当然也就无法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及其后继者,都是与时俱进的典范,他们不断与时俱进地推进自己的理论,包括修正自己理论中某些不合时宜的观点和内容。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说:“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当他们发现原始的无阶级社会以后,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就把这个观点表达为“(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4](P252)稍后又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把这个观点表述为“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4](P257)再如,马克思、恩格斯早年把资本主义寿命估计过短,在1848年欧洲大陆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时期,他们认为经过一次突然袭击就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恩格斯晚年在总结欧洲1848年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经验教训时,公开承认他们当时的看法“错了”,是一种“迷雾”,是“一个幻想”,是“不对的”,是“没有什么成果的”,是“不可能的事情”。任何理论都有历史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也不例外,问题在于能不能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批判,克服这种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们敢于对黑暗的现实和各种错误理论进行无情的批判,还在于他们勇于自我反省、自我批判,不断克服自己理论的局限性,与时俱进地为自己的理论开辟新境界,使自己的理论达到新的高度和水平。
![]() | ![]() |
(责编:张湘忆(实习)、张湘忆)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