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近年来学术界有学者对马克思晚年是否提出了“跨越”设想提出质疑,虽然这对深化有关研究是有益的,但这种观点及其论据是值得商榷的。马克思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是持久而深入的,所得出的结论是他慎重思考的结果;马克思的“跨越”设想是他早先思想合乎逻辑的继续、深化和发展;从马克思与恩格斯有关思想的比较来看,他们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是一致的;从国际学术界相关研究看,“跨越”设想引起了多国学者的关注,并非中国学者的理论虚构。
【关 键 词】马克思 俄国社会发展道路 卡夫丁峡谷
马克思关于俄国农村公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以下简称“跨越”设想)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有关研究成果不在少数。近年来有一种观点比较新颖,即一些学者对“跨越”设想本身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提出了怀疑,否认马克思曾经提出了“跨越”设想①。对于同一认识对象而言,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前提,弄清楚马克思是否提出了“跨越”设想这一史实,无疑是判断其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的前提。因此,“否定论”的提出,将学术界不够重视的问题凸显出来,这对于促进和深化有关研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对于“否定论”的主要观点及其论证,笔者不敢苟同。在我们看来,此事不仅关涉对“跨越”设想的历史地位和基本价值的认同,而且关涉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理解,有必要再作进一步探讨。
一
马克思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论述是丰富的,不能将他给查苏利奇的复信与其他文献割裂开来,也不能用正式复信来否定复信草稿。
“否定论”论据之一:虽然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有“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表述,但在正式复信中并没有这样的提法,这只能说明马克思对此有过思想上的酝酿,而没有得出肯定的结论。一个人的思想只能以其公开的讲话或正式的文字表达为依据,马克思的正式复信才是他最终的真实意思表达。
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问题的研究是持久而深入的,他们留给后人的文献也是十分丰富的。其中,马克思直接而集中的论述至少有三次:1877年11月他给俄国《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1881年2月至3月他给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及其正式复信;1882年1月他与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俄文版撰写的序言。人们提及马克思的“跨越”设想一般总是与他给查苏利奇的复信联系在一起,这只是因为马克思在复信草稿中使用了“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文字表述而已,其实就思想的主要内容而言,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就已经提出了。马克思在该信中明确反对人们机械地搬用《资本论》去认识俄国的历史和现实,并指出:“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么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②可以说,这一思想与后来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中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这是一份正式的声明信,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澄清米海洛夫斯基将《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生产起源的历史概述变成一般世界历史哲学的错误。马克思的这封信“看来是准备在俄国发表的,但是没有把它寄到彼得堡去,因为他担心,光是他的名字就会使刊登他的这篇答辩文章的刊物的存在遭到危险”③。直到1884年3月,恩格斯才将此信复制并寄给了查苏利奇。此前查苏利奇为了得到马克思的明确意见,于1881年2月写信向马克思请教,这才有了马克思的复信草稿及正式复信。
尽管马克思在四封复信稿中,对查苏利奇所提出的关于农村公社命运问题发表意见的具体文字表述不完全一致,但是,俄国农村公社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这一核心思想却是一直未变的。“跨越”设想在复信草稿中提得非常明确,在正式复信中虽然没有使用“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提法,但是对这一思想的表达也是非常明确的:“我根据自己找到的原始材料对此进行的专门研究使我深信:这种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可是要使它能发挥这种作用,首先必须排除从各方面向它袭来的破坏性影响,然后保证它具备自然发展的正常条件。”④
既然马克思的四封复信稿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那么为什么他几易其稿,最后只是给查苏利奇寥寥几行的回复,并且没有“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之类的用语呢?我们认为,在几易其稿的过程中,马克思肯定进行了斟酌,但促使他这样做的原因并不是他在俄国农村公社有无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上拿不定主意,而在于如何既要从理论上说清问题,又要满足查苏利奇的要求即马克思的回复能够公开发表以消除俄国人在此问题上的争论。看样子,由于问题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敏感性,加之马克思受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他并没有能做到这一点。此外,马克思的前几稿中所包含的对俄国封建统治者的尖锐批判和主张俄国革命的内容,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也不适于在俄国公开发表。因此,马克思在正式复信中对查苏利奇说:“承蒙您向我提出问题,但很遗憾,我却不能给您一个适于发表的简短说明。”⑤
如果说出于各种顾虑,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正式复信中关于俄国公社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还表达得较为含蓄的话,那么,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则没有了这些顾虑。“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社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⑥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俄国可以在土地公社所有制的基础上,不通过资本主义发展而进入社会主义这一思想,在这里得到了更为明确而肯定的表述,可以视作马克思生前对这一问题所作的总结性结论。
可见,根据马克思给查苏利奇的正式复信没有“卡夫丁峡谷”的文字表达,就断定马克思没有提出“跨越”设想,这是一种主观片面的理解。研究这个问题,必须将有关材料联系起来综合理解,不能将马克思给查苏利奇的复信与其他文献割裂开来,也不能用正式复信来否定复信草稿。
![]() |
(责编:张湘忆(实习)、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