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章选登

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与中国共产党人的新贡献 (5)

胡深  2011年05月13日14:54  

  (二)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丰富并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实践论

  1.“与时俱进”与“求真务实”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价值目标理论。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通过领导中国人民飞速发展的改革实践,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对世界的“改变”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与时俱进”的。“与时俱进”实现的前提,一是人的思想与行动必须具有时代性、动态性与具体性,要与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紧密结合。二是它必须以现实的人的欲望与需要为出发点,以人的利益与价值的实现为落脚点。三是它是以人的创新活动为基础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历史指向、最终结果与落脚点都应是与时俱进的。

  胡锦涛于2004年1月进一步指出: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求真务实”,因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胡锦涛为什么将求真务实提到“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的高度呢?因为求真不易,务实更难。如果只求真而不务实,求真就失去了它内在的意义。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就是要把每一件事都具体落实到实处,不讲虚话、套话、大话,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好眼前的工作,即“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着眼于见实效、见实绩,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的价值目标理论的应有之意。

  2.科学实践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价值模式理论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佳价值模式。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最大特点就在于紧紧聚焦于“价值问题”上:因为它将“以人为本”作为自身的核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此外,它强调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是说是为实现最合理、最有效、最有“价值”的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实质上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模式理论。当我们党将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时,表明我们党直接将人民与人民的利益,将人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置于了关注的中心。这个和谐社会所要实现的是一个人们的利益得到充分满足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们党把 “三位一体”的建设,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的建设的重要意义就在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虽然都从不同的角度讲到社会生活,讲到人的利益,但“社会建设”的着眼点直接指向了人,指向了活生生的、完整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的人。社会建设直接的对象是人,直接服务的是人的生活、人的需求、人的欲望、人的利益,直击价值问题。

  科学实践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价值模式理论在理性具体的高度实现了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实践的理想与现实、实践的目标与过程、实践的动力与机制的统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

  我们党对价值问题高度的关注度,直接表现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创造性地、系统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紧迫性。它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把我们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凝练地整合在一起。它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它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的创造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具有巨大的作用。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5.

  [2]列宁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13.

  [3]毛泽东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534.

  [4]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73-374.

【1】 【2】 【3】 【4】 【5】 

  

(责编:高巍)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