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马克思主义有着极其鲜明的价值取向——为着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最终实现每个人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其全部理论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其最终的目的与核心。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是实践的价值论,它是从人的实践活动,从人的劳动出发来考察价值问题。更确切地说,它是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出发点的实践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不仅是马克思阐述人类实践史规律的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是其建立自己价值体系的奠基石,因为它内含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什么是价值、价值的创造、人的价值、社会发展的价值模式以及人类的价值理想等基本思想。
马恩对实践价值理论的研究,主要是要解决人类社会“应如何”的问题,在实践中指导人们“应当如何做”。
马克思主义的四大组成部分即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四大内在基本要素(包括人们社会生活的实践基础、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人类实践史的规律、人们的实践价值)的直接体现,它们之间有机、有序地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
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石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系统理论,其内在的本质决定了它必然是“一块整钢”,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不存在截然的学科分类关系。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价值理论就是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于一身的“有机交融体”,一块“全息胚”。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过程,以及马克思主义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中都清晰地反映出这一点。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虽然给实践系统理论搭建了一个结构严谨的科学的架构,但它还不是一个完善化了的体系,其完善化只能通过整个漫长的共产主义运动,通过复杂、曲折的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来实现。
以实践系统理论为基本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必然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系统,而其发展的历史轨迹又必然表现为“实践化”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由密不可分、不断交互作用的两个方面所组成:
1.理论回归实践达到现实化。以科学实践观为理论基石建构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不同于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思想体系,它绝不满足于“解释世界”,而是要“改变世界”。作为揭示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的理论,无疑有着时刻“回归本原”,回归实践,回归现实的“强烈愿望”,正由于如此,马恩将自己的学说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他们及其后继者们通常都是真正的“实践家”。其实践的全部内容就是共产主义运动。
2.理论自身的“实践化”。马克思主义以活生生的人类“实践”作为自己理论的逻辑原点,这就确保了其理论与现实的统一性,确保了它必将成为内在有机、结构严谨的理论体系,成为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理论体系的最大特征就是“实践”统摄着整个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实质上都与科学的实践观及实践系统理论融为一体。而科学的实践观与实践系统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两大车轮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推动着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化”进程的两个方面之间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这种矛盾运动是在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化进程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那天起就已经开始了。但由于马恩在世的时候资本主义尚处于不成熟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还未到来,因此从总体上讲,马恩当时的主要注意力是要搭建起整个人类实践系统理论的框架,完成其理论体系各种“抽象的规定”方面的任务,而伴随着共产主义运动成功的具体实践而展开的以理性具体为主要特征的实践化进程,则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实现的。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在各自具体的历史实践中大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化”进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深入分析共产主义运动史就会发现,其历史进程总的轨迹正是大体按照马克思主义四大组成部分,即实践的四大内在基本要素逻辑地展开着。
二
列宁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系统理论成功领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列宁无疑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但在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里主要完成的是一个理论家的工作。列宁处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日趋成熟的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这是一个在经济、政治与科技发展诸方面与马恩所处时代均有很大不同的历史环境,加之当时俄国的国情也与马恩所设想的可能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的国度有较大差距,为了实现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的历史性转变,并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所面临的首要与中心的任务就是正确认知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包括具体的国际与国内形势与条件),正确认知与把握社会生活的实践基础,以此作为不可动摇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各种机会主义和错误思潮进行激烈的理论论战。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贡献都是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任务而取得的。
列宁主义的核心内容有六个方面:①帝国主义理论;②无产阶级革命理论;③无产阶级专政理论;④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⑤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⑥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等。纵观列宁在这六个方面的理论成果不难看出,这些成果取得的关键在于正确认知了新的时代──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实践基础,为此他撰写了以《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为核心的具有重要历史性作用的著作,以大量丰富的原始材料及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本质、经济特征、社会基本矛盾,揭示了帝国主义是垄断的、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依据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能够在帝国主义薄弱环节的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还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列宁精辟地提炼出正确认知社会生活实践基础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认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2]。
![]() | ![]() |
(责编:高巍)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