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要有活力,要有競爭力,不僅需要“頂天立地”的大企業,更需要“鋪天蓋地”的小微企業。帶著“小微企業如何實現‘保生存,謀發展’”這個事關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宏大命題,全國工商聯於今年2月至4月,以實體經濟領域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由5位副主席分別帶隊赴17個省區市的67個市區縣,開展了全國性的小微企業“保生存謀發展”調研活動。依據調研撰寫而成的《工商聯服務引導小型微型企業保生存謀發展調研報告》為我國小微企業生存發展提出系列幫扶措施。
“活下去”的小微企業靠什麼
由於小微企業規模小、經營分散,與大中型企業相比往往處於弱勢地位,尤其在經濟出現較大波動時,更容易受到沖擊,顯得非常脆弱。調研表明,當前小微企業的生存發展依然艱難。以浙江省為例,去年下半年以來小型企業的工業增加值、出口交貨值、利潤增速等均出現明顯回落。然而,調研組在調研中發現,許多小微企業,不僅能逆勢生存,更能打開廣闊的市場。
堅持依靠科技創新的小微企業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發展潛力。深圳一電科技公司持續依托技術創新,成功實現轉型升級、快速增長。作為全球唯一一家專業研發生產非手持拍攝設備的企業,它還研制出了用於軍警拍攝的一體化無人飛機,2011年銷售額達1295萬元,其中60%銷往德國、法國、美國等歐美國家和地區。
一批小微企業充分發揮市場反應靈敏、決策靈活的優勢,積極進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獲得發展先機,這充分証明積極融入新興產業能為小微企業贏得更多機會。
調研組在調研中發現,產業集群具有產業鏈上下游集成配套、土地廠房等資源集約利用、公共服務集中提供等優勢,能積極融入產業集群的小微企業能極大地降低設立、運行和管理等成本。
精心培育自主品牌的小微企業同樣能贏得一片自己的天空。許多小微企業有強烈的品牌意識,以創建深得客戶好評的自主品牌為使命,善於從自身特點出發,集中力量做專、做精主營業務,成為小而強、小而久的企業。
各級工商聯如何服務小微企業
近年來特別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式下工商聯工作的意見》下發以來,各級工商聯組織牢牢把握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工作主題,逐漸認識到服務引導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是新形勢下工商聯工作的重點與難點所在,也是突破與希望所在。工商聯在服務小微企業保生存謀發展主要有以下做法:
注重發揮商會優勢。商會是工商聯工作的組織基礎和重要依托,在了解和聯系小微企業方面獨具優勢。實踐証明,各級工商聯注重發揮行業商會、異地商會等在助推小微企業保生存謀發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斷增強服務引導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融資方面,商會組織通過銀企商(銀行-企業-商會)合作平台、信用擔保和互助基金等多種方式,幫助小微企業緩解融資難問題。
引導“龍頭”以大帶小。大企業與小微企業依據產業分工形成布局合理的企業生態,有利於資源的有效配置,有利於小微企業規避風險、提升發展能力,進而實現互利共贏。各級工商聯以多種形式引導大企業不僅整合小微企業發展自己,還把幫扶小微企業作為自身的重要社會責任。
大力抓好信息服務。各級工商聯不斷創新方法,努力為小微企業提供權威、多元、及時的信息服務,引導小微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多數小微企業缺乏了解、把握和應用相關政策的能力,各級工商聯以政策宣傳和咨詢等方式,千方百計幫助小微企業了解和用好政策。調研組在遼寧省本溪市調研中,發現當地工商聯全面收集國家、省、市促進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信息,積極幫助小微企業與科委、經信委等政府部門溝通協調,幾年來爭取科學技術獎勵專項經費、技改資金5000余萬元,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支持。
切實維護合法權益。小微企業在市場、社會中普遍處於弱勢地位,既容易受到侵害,也經常“孤立無援”。如何改變這樣的境遇?一是暢通維權渠道。各級工商聯普遍成立了專門的維權部門,負責受理、協調、處理小微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二是加強維權合作。各級工商聯通過加強與政府相關部門的合作,建立制度化維權機制,提高了維權效果。三是拓展維權領域。隨著產業細分不斷加快,小微企業的權益訴求延展到知識產權保護等諸多領域。商會特別是行業商會,在提供專業服務方面,已經成為工商聯維護小微企業權益的重要力量。
政府如何服務小微企業
隻有正確處理政府、市場和企業的關系,才能加快破解制約小微企業生存發展的體制機制難題。
保生存並不是保一切、包一切,該淘汰的就要淘汰﹔謀發展不是硬發展、亂發展,該調整的就要調整。一方面,要看到小微企業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處在不同行業、不同發展階段的小微企業,其需求有所不同。因此,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保有舍,引導小微企業健康發展。另一方面,要盡一切可能為小微企業營造良好生存發展環境。小微企業佔我國企業總數的絕大多數,具有“百姓生活離不開、社會就業離不開、實體經濟離不開”的極端重要性。必須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重視小微企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從根本上改變許多地方目前存在的小微企業“無人疼、無人愛”的“自生自滅”狀態。
小微企業生存發展中的問題,歸根到底是改革不到位,現有體制機制與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還不相適應。當前,必須尋求重點突破,著力實現深層次的改革創新。調研認為,金融體制改革是當務之急。長期以來,我國金融資源供給被大型國有金融機構所控制,絕大部分金融資源被大型企業享用,而廣大小微企業很難獲得及時有效的金融服務,金融資源供給與實體經濟需求嚴重失衡,使以小微企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受到較大影響。
其次,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刻不容緩。要把服務市場主體和創造良好環境作為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著力點,在行政審批、市場准入、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為小微企業鬆綁、為實體經濟服務。要加大《中小企業劃型標准規定》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力度,以劃型為依據保証相關政策真正惠及小微企業﹔加強相關政策的頂層設計,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適時修訂《中小企業促進法》,統一規范促進我國小微企業生存發展的各項政策法規﹔加強政策執行力,全面落實包括“中小企業29條”、“小微企業29條”等各項促進小微企業生存發展的政策措施。
調研報告,建議各級黨委政府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工商聯工作的意見》精神更加重視和加強工商聯工作,為工商聯履行職能、發揮作用創造條件。一是支持推進行業協會商會改革。按照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求,明確劃分政府與商會功能,逐步把部分行業和社會服務職能交給商會。二是支持培育和發展中國特色商會組織。大力支持各級工商聯發展行業商會、異地商會、園區商會等基層組織,強化工商聯服務引導小微企業生存發展的組織基礎﹔大力支持工商聯履行好社會團體業務主管單位職責,推進行業商會履行法人登記手續工作,進一步發揮各類商會在宣傳政策、提供服務、反映訴求、維護權益、加強自律等方面的作用。三是支持參與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政府在提供基礎性公共服務的前提下,鼓勵各類商會組織充分發揮服務功能,共同構建多元化、多樣化、多層次的小微企業服務網絡。擴大小微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的使用管理單位范圍,政府有關部門通過商會將扶持資金更好更快地惠及廣大小微企業。(本報記者 柳 霞)
(責編:秦華、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