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馮國棟:從《周易·大象傳》看君子精神的現代價值

馮國棟2017年10月11日08:59來源: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原標題:從《周易·大象傳》看君子精神的現代價值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漢文佛教目錄研究”負責人、浙江大學教授

傳世本《周易》一般包括經、傳兩個部分。經指卦辭、爻辭,傳則包括了解釋經的《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辭》(上、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十種文獻,后世稱為“十翼”。其中傳為孔子所作的《大象傳》以“君子以”的形式,表達了對君子品質與行為的期許,是古代君子人格的投影與反映。其“推天道以明人事”,將天地自然的運行規則推衍到君子的品德與行為,顯示了天人一體的思維模式,至今仍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

“清談誤國,實干興邦”,積極進取還是消極沉淪是不同的人生態度,也是決定一個人人生價值、社會價值能否實現的重要分際。《周易》倡導一種積極進取、有為奮進的人生態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周易》首卦《乾卦》的《大象》辭。《子夏易傳》解釋說:“健而不息,天之運也﹔自強而成德者,君子之事也。”天道運行變化日夜不息,君子應該“以天為則”,向天學習,不斷地積累德行、創建事業。天行健,是人生自強不息的根據﹔而自強不息,正是天道運行在人事方面的體現。天道是人事的基礎,天道運行不輟之剛健正是君子自強不息品質的內在根據。

宋代李光《讀易詳說》:“至健者,乾之用也﹔自強不息者,君子取法於乾也。天所以歷萬古而無敝者,以息息不停運而無跡也。君子體之以進德修業,如成湯之昧爽丕顯坐以待旦,文王日昃不暇食,固足以繼天道矣。”天道運行不息,是君子學習的榜樣,古代聖王,如成湯,天不亮就坐在朝堂等待處理政事﹔周文王,日已偏西都來不及吃飯,求賢若渴。這都是自強不息,勤以修身、勤以理政的典型。《論語》記載:葉公問子路孔子是什麼樣的人,子路回答不出來,孔子對他說:你何不說我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呢?孔子一生孜孜以求,“為之不厭,誨人不倦”,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正是自強不息的精神寫照。

厚德載物的人生格局

《坤·大象》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宋代胡瑗《周易口義》解釋說:“柔順者,地之勢也,故能生成萬物之形質也。君子以厚德載物者,言君子之人法地之道,以寬厚其德,使其器業廣大弘博,無所不容,以載萬物,使萬物無不得其所,皆如地之容載也。”大地的品德是柔順而包容,君子要向大地學習,在與人相處時秉持包容精神,虛懷若谷,兼容並包,和而不同。《坤·彖傳》說“含弘光大”,《坤·文言》又說“含萬物而化光”,說明人越能含弘越能光大,越能包容越能成就其人生的大格局。

要做到含弘光大,兼容並包,首先要“厚德”,積累自己的德行。楊萬裡《誠齋易傳》說:“地之力不厚,則載萬物不勝其重﹔君子之德不厚,則載萬民不勝其眾。”地力不厚,不能容載萬物﹔德行不厚,則不能包容他人。要想含弘包容,首先要厚積其德行,寬弘其器宇。而積累德行,首先要做到“仁”和“謙”。明代來知德《周易集注》說:“若以厚德載物,體之身心,豈有他道哉?惟體吾長人之仁也。”所謂仁,就是孔子所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想成功,也希望別人成功﹔自己不願失敗,也讓別人免於失敗,這就是仁。用這種“仁”的方式去行事,自然能感化他人,自然有包容的氣象。要做到厚德載物,還要為人謙和。明代潘士藻《讀易述》說:“君子中虛,心實無疆,無疆則何所不容,何所不載?”故君子應常懷謙敬之心,卑以自牧,尊賢容眾。“敬人者人恆敬之”,一個謙敬的人,更能與自我、他人、社群達成和諧一致。

懲忿窒欲的人生修養

《損》卦的《大象傳》說:“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孔穎達《正義》解釋說:“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者,澤在山下,澤卑山高,似澤之自損以崇山之象也。君子以法此損道,以懲止忿怒,窒塞情欲。夫人之情也,感物而動,境有順逆,故情有忿欲。懲者,息其既往﹔窒者,閉其將來。”《損》上卦為艮(山),下卦為兌(澤),山高澤深,澤自損其高以顯山之巍峨,君子體會損道,所以要懲止忿怒,窒塞情欲,使品德日高。宋代楊簡《楊氏易傳》說:“山上有澤,其山日損﹔人有忿欲,其德日損。”足見忿欲之害人。

朱熹《周易本義》說:“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君子修身,所當損者,莫切於此。”遏制忿怒與欲望是積累德行的關鍵所在,損減忿、欲而德行日進,正是用“損”而得“益”。《益·大象》說:“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懲忿窒欲,改過遷善,則尤悔日少,德行日高。李光《讀易詳說》:“山下有澤,所以為損者,損下以益上也。君子體此象以修德,則在我者,必有所損,乃能有益。忿欲,害德之大者也。人生不能無忿,懲之則忿氣不作﹔人生不能無欲,窒之則欲心不萌。顏子不遷怒,不貳過,皆損己之道也。一曰克己復禮,而天下歸仁,則損己者,乃益己之大者也。”人生有所損減,才能有所增益,不遷怒,不貳過,克制自己的忿怒與欲望,看似於己有損,實則於己、於他皆有利益。損、益之間,足見《周易》的人生智慧。

居德善俗的人生責任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懲忿窒欲、遷善改過,個人德行日進,事業日隆,但個人價值的實現必依賴於對社群的貢獻。《大學》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是要求君子從個人德業的積累與成功走向引導社會群體的富庶與和諧。“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推己之心及於社群,將自身價值的實現寄托於社群繁榮的偉大實踐中,才是儒家君子最高的標准與境界。

《周易·大象傳》多次強調君子化導社群的責任,如《師·大象傳》:“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蠱》:“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臨》:“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這都是說作為君子,不僅要自懿文德,開拓事業,而且要教導、啟蒙、振育、容納、保有人民,使社群和諧,人民富庶。

《漸·大象傳》:“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程頤《程氏易傳》說:“山上有木,其高有因漸之義也。君子觀漸之象,以居賢善之德,化美於風俗。”山上有木,木因山而高,君子觀於漸進之義,先積累德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然后化美風俗,齊家、治國、平天下。宋代易祓《周易總義》說:“君子自居賢德,先得其所止,而后優柔巽入,以善其俗。”先修其身,推己及人,使風俗醇美,人群和諧,正是身為君子的人生責任。

《周易·大象傳》以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以“君子經”的表達形式,由卦象所表現的天道自然引申出人事活動的准則,《大象傳》對君子的要求與勸誡顯示了古老《周易》的現代價值。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厚德載物的人生格局、懲忿窒欲的人生修養以及居德善俗的人生責任,在今天的和諧社會建設中仍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責編:李葉、程宏毅)